随着数量庞大的中亚军团抵达战场,华夏大地上的抗倭形势,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中华帝国倾尽所有,马超无所顾忌的孤注一掷,人民军的力量再一次充实壮大起来,很快就打破了汉阳、武昌、九江等战略要地,原本僵持不下的敌我对峙局面。
倭寇军队眼见形势不妙,为避免陷入被人民军包围的绝境,他们在权衡利弊之后,无奈做出全军沿长江东撤的决策。
人民军自然不会放过乘胜追击的机会,迅速在长江南北两个方向展开行动,紧紧尾随倭寇军队一路向东。
马超出于战略全局的考量,命令人民军参战各部,倚仗兵力上的绝对优势,将大宋国军队作为攻击目标,对倭寇军队则只采取追而不打的策略。
这样做的原因,是人民军的武器装备与倭寇相比,有着明显技术差距,所以马超不想搞那种看似勇猛的人海战术,最后落得一个杀敌八百,自损三千的惨胜结局。
决定战争胜败的主要因素,不仅仅体现在战场上的厮杀,而在于武器装备上的绝对优势,以及如何运用谋略,把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又或者是运用谋略策划,把敌人在武器装备上的优势压制,将己方的弱点掩盖,再把优势无限扩大。
因此马超选择了隐忍,时刻观察着敌人的一举一动,从中寻找到倭寇军队的弱点,然后再给予其致命一击。
而且他心中还有一个盼头,那就是等河套送来第二支特战混成旅,又或者是储备足够多的弹药后,人民军才会与倭寇的主力师团拼一拼。
除了武器装备之外,其中还有一个重要原因,迫使马超不得不谨慎行事。
在人民军全面南下后的历次战斗中,黄浦系军官的伤亡情况十分惨重,甚至已经出现了基层部队指挥军官,极度短缺的情况。
据黄埔军校学生会统计,毕业入职后的黄埔军校毕业生,伤亡比例远远高于士兵在战场上的伤亡,竟然达到了恐怖的七成。
那些优秀的军官们在战场上奋勇杀敌,毫不退缩,忠诚执行了马超为他们制定的校训:
“凡遭挫折,吾必勇于担当!
凡遇战斗,吾必冲锋在前!
凡决生死,吾必视死如归!
不怕吃苦、不怕磨难、不怕牺牲。”
他们用生命证明了自己的忠诚,成为了战场上的一道道钢铁防线,但也因为伤亡巨大,给人民军的稳定带来了危机。
许多曾经在战场上意气风发、英勇无畏的少年军官,都在一次次激烈的战斗中陆续牺牲。
人民军各部因为缺少基层指挥军官,如今战斗力已经大打折扣。
军官的缺失,不仅让人民军的士气变得低落消沉,也让军队的指挥系统出现了混乱,仿佛一台精密的机器,在失去了太多关键零部件后,运转变的艰难而又缓慢。
鉴于此,马超以黄埔军校校长的名义,下达了一道死命令:
“战斗中,人民军军官禁止冲锋在前,要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指挥作战上,少一些匹夫之勇,多一些战术谋略。
今修改黄埔校训为:精诚合作。”
马超深知,每一支战无不胜的军队中,都存在着一种摸不到看不见,却能让人能切实感受到的精神力量,那就是“军魂”。
这种军魂,往往是这支军队的创建者,在长期的训练和无数次战斗中,赋予这支军队的大无畏战斗精神,以及凝聚军心士气的崇高信仰。
而能维系并传承军魂的主体,就是这支军队中的军官骨干。
如果作为传承载体的军官骨干,都在战场上战死了,那这支军队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空有其表,却毫无战斗力可言。
马超希望黄浦系军官们都能明白,他们的责任不仅仅是冲锋陷阵,在战场上挥洒热血,更重要的是要带领士兵们取得最终的胜利。
传承和发扬军队的战斗精神,让军魂在每一个士兵的心中生根发芽。
尽管人民军在兵力上占据优势,然而技术革新所带动的生产力发展,使倭寇在武器装备上,拥有着跨越时代的优势。
武器装备上的差距,就决定了人民军士兵在战斗中,需要付出成倍的巨大伤亡,而这恰恰就是马超心中所畏惧的情景。
随着倭寇军队全面撤离湖广境内,在南直隶与大宋军队顺利会合后,人民军的凌厉攻势,也就暂时停止了下来。
马超为了防止倭寇军队重整旗鼓后,再次沿长江西进,对华夏腹地构成威胁,便精心部署,在武昌府、黄州府、九江府等地修建了十二处炮台。
这些炮台就宛如一座座堡垒,屹立在长江岸边,用来封锁长江航道,使倭寇舰船不敢再肆意猖狂。
随着抗倭战争趋于缓和后,马超的心情却万分急切。
他要抢在登陆倭国的高杰军团,还没有被倭寇回援军队击败前,再尽可能多的收复一些国土,并构建起稳固的防御纵深。
马超命令长江北岸的第三军团进攻淮安府,第一军团向着庐州府进发;实力最为强大的中亚军团,则被他派去进攻凤阳府。
多尔衮的第六军团与乞活军,负责在山东、河南境内活动,维持战场外围的安全稳定,所以不用参与南直隶境内的战斗。
在长江南岸,第二军团负责进攻徽州府,第四军团配合同样使用新式武器的第一特战旅、黄浦军校教导团、黄埔军校士官团、原中央警卫团、黑衣禁军,一同进攻安庆府和池州府。
此外原大明皇家陆军军团、刘文秀率领的原大西军团、李过率领的原大顺军团、原大明旧军阀组成的辅兵军团,约二十万兵马,由黄得功统领进攻浙江。
但马超这样的兵力部署,并非是要与倭寇和大宋国军队决战,而是要对南直隶形成一个具有纵深防御的战略合围。
通过军事封锁、军事袭扰、军事宣传、重点进攻等多种手段,逐步分化瓦解敌军,让大宋傀儡政权感受到四面楚歌的危局,陷入到孤立无援的困境。
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战略合围,营造出一种敌退我进,敌弱我强的假象,给帝国军民们传递一种信心,让他们相信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