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魏冯太后联合皇帝拓跋宏,推出的“三长制”、“均田令”、“班禄制”,使魏国政权走向发生极大变化。
“三长制”结合“班禄制”,使魏国成为一个高度中央集权国家。
朝廷人事权、政令效力一捅到底,直接从中央控制到县乡。
这比南朝汉人政权“皇权不下乡”还要厉害几分。
“均田令”让皇室成为国家土地持有者,使魏国土地分为两部分:国有土地、私有土地。
这样的后果是:一方面,鲜卑皇室由“封建领主”变成“国家唯一大地主”,权力结构由封建权力制变成中央集权制;另一方面,为了统治需要,必须照顾鲜卑贵族、汉族世家利益,于是,为私有财产提供保护也被置于国家法律层面。
以上两点,正是后世造反起义者无数次高喊口号的主要内容。
鲜卑部落由游牧政权变成国家,是一步一步走出来的。
道武帝拓跋珪时代,魏国是三方国家、七分部落形态;
太武帝拓跋焘时代,魏国是国家、部落特性五五开;
到冯太后掌权后期,魏国进入七分国家、三分部落的现状;
公元490年,冯太后薨逝。
这一年,她的孙儿、孝文帝拓跋宏23岁。
由于拓跋宏从小由冯太后抚养长大,4岁成为皇帝后,冯氏就开始有意培养其独立思考、决断能力。
尤其是当拓跋宏成年(18岁)后,冯氏便放手让其亲政,并竭尽全力树立他的权威。
所以,冯太后去世时,拓跋宏已在皇位上待了19年、亲政5年。
这时的朝中大臣,都是他的忠实拥趸。
拓跋宏因此成为一位说一不二的实权皇帝。某种程度上,他甚至是位独裁者。
他发誓要把魏国变成一个百分百的中央集权国家,如同秦始皇、汉武帝时代那样。
冯太后死后,拓跋宏按皇帝规格安葬祖母。
5年前,皇帝行成人礼时,冯太后以皇帝名义下旨给李冲,要他为皇上筹划修建一座全新的办公、祭祀大宫殿。
冯太后死后不久,这座被命名为“明堂”的宫殿竣工。
明堂位于皇城东南部,呈圆形设计,半径1000尺,规模十分庞大。
建筑分两部分:祭祀大殿、朝会(议事)大殿。
祭祀大殿举行的首场大典,就是祭奠文明皇太后冯氏。
祭奠大典结束后,拓跋宏命令大臣们移步议事大殿,在此召开明堂首次朝会。
在这次朝会上,皇帝拓跋宏突然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南征。
魏国人所谓的“南征”,有固定含义,就是攻打南朝汉人国家。
南朝现在的政权是萧道成于479年建立的齐国。
现任皇帝是萧道成长子萧赜。
他是南齐第二任皇帝,时年41岁,在位时间是9年。
而刚满24岁的拓跋宏,却已当了20年皇帝。
拓跋宏年龄没对方大,任职资格却久得多。
在群臣面面相觑后的嗡嗡议论声中,拓跋宏让侍从去不远处的玄都坛道观找占卜师,过来这边预测魏军南征吉凶。
皇帝亲召,而且是要当着魏国朝廷群臣之面作法,魏国道教教主兼玄都观观主洪崖子不敢马虎,亲自出马。
洪崖子是前道教天师寇谦之弟子,级别是祭祀道士。
当年寇谦之羽化之时,他还只是出家道士级别,以玄都坛道观观主身份勉强接任教主之位。
在阴修扶持和自己苦修之下,他得以晋升祭祀道士。
由于洪崖子有天师称号,他来到议事殿后,按魏国规制与皇帝互行参见之礼。
然后,洪崖子接受百官行礼,并还礼。
这套规矩,是太武帝拓跋焘灭佛之后定下的礼制。
其实,由文成帝拓跋濬后期开始,魏国已经恢复了佛教徒合法身份。
但佛教地位在法规里比道教还是略逊一筹。与南朝相比更是天上地下。
魏国民间甚至朝堂已经出现强烈呼声:按发展势头,佛教地位今后一定会比道教要高。朝廷应该尽快全面解除对佛教的限制。
只是,当朝堂上讨论对佛教全面解禁议题时,有人指出:当年“道武帝灭佛”事件中,佛教损失巨大。如果他们提出赔偿问题,该如何应对?
因对此事无法达成一致意见,全面解禁佛教事宜便被搁置起来。
回到现场。
洪崖子在两名道士协助下,摆开道具,开始仔细布阵。
中央是一个精篾筲箕,里头装满细沙,表面非常平整。
筲箕上方是一个幼细圆环铜箍,面积与筲箕敞口等大。
圆环铜箍以三脚铜架子支着。
一根细铜棍穿过铜箍圆心,横置在铜箍上方。
细铜棍正中心垂挂着一支短细铜棒。
细铜棒与细铜棍构成“丁”字造型。
那支细铜棒,那就是所谓的天师扶乩之笔。
洪崖子右手执拂尘、左手掐诀,绕着阵法一会顺时针、一会逆时针转圈。
两名道士闭眼向天,各扶细铜棍一端,配合洪崖子步伐,操控细铜棒在细沙上写字。
整个阵法有薄薄白雾笼罩。
这阵仗在凡人看来,颇为神奇。
许久以后,洪崖子停下步伐,立在筲箕旁边,望着细沙中央。
白雾此时也散去。
平整的细沙面上,呈现一个清晰的“革”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