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九
唐英俊骑车走了一会,感觉身上有点热,就慢了下来,他看看手表,才走了不到二十分钟,他想着自己有点娇气了,就继续往前走,这样又走了十来分钟,他怕走错路,就问一下路,继续往前走。走了五十来分钟的时候,他终于到了东唐庄,打听唐三壮家住哪里,有人就指给他一个院子,他看门虚掩着,就敲门,里面有人问:“谁呀?”唐英俊就推门进去,说:“我是三壮哥的朋友,过来看看。”他看见一个老太太大约有六十多岁,带着一个三、四岁的小女孩,他问道:“大娘,这是唐三壮家吗?”老太太说:“是,我是三壮他娘。”她指着小女孩说:“这是三壮的妮儿。”然后对小女孩说:“燕燕,叫叔叔。”燕燕怯生生地朝唐英俊叫:“叔叔。”唐英俊从口袋里掏出了几块糖果给燕燕,燕燕看着他,不敢接,他抓住燕燕的手,把糖果放进她的手里。燕燕高兴地说:“谢谢叔叔!”唐英俊剥开糖纸,把一块糖塞到燕燕的嘴里,燕燕高兴地抱住了她奶奶的腿。
唐英俊打量院子,看到这院子不小,有一座堂屋,窗台下边是砖墙,窗台往上是土墙,房顶是中间屋脊的瓦房,东厢房的砖墙更低,只有十几层砖,砖上面都是土墙,屋顶并不是瓦房,是土屋。他想,他家看来也是挺穷的。再看老太太的衣服上还有补丁,这会儿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可能家里吃饭都有点困难。老太太说:“他兄弟,坐吧。”唐英俊问道:“大爷和三壮嫂呢?”老太太说:“都去上工了,不过一会儿三壮家的拉土要经过家里,她要进来喝水的。刚才她说让烧水,这几天她有点不舒服,不能喝凉水。”老太太说着,就去屋里给唐英俊倒了一杯热水,唐英俊赶快接过来说:“谢谢大娘!”
唐英俊因为在看守所住了几天,看到关在看守所里的人什么也不讲究,可是身体大多很强壮。他在那种环境下,也讲究不得,也就入乡随俗、随遇而安了。他端起水杯就慢慢喝起来,还没喝完杯子里的热水的时候,三壮嫂子回来了,他介绍自己说:“我是三壮哥的难友,我觉得他是个好人,他让我捎个信给家里,他在里边好好的,过不了多久就出来了,让家里放心。”三壮嫂说:“好的,谢谢大兄弟!”唐英俊看到一头汗的三壮嫂子被晒得脸有点黑,但是仍然掩盖不住她俊俏的脸庞,仔细一看,其实她很好看。
唐英俊把他带来的旅行袋从自行车上解下来,打开,把里边的礼物都拿出来。老太太拦住说:“中了,不少了,不能都拿出来,不兴这样。”唐英俊不管这些,把礼物都拿了出来。他想,这些礼品在家里也没什么稀罕的,可是到了农村这里就成了很稀罕的礼品了。他打开点心让她们吃,燕燕高兴地说:“妈妈,叔叔还给我吃糖了。”她妈妈摸着她的头说:“你长大了也给叔叔买糖吃,好不好?”燕燕说:“好!我买糖给叔叔吃,给妈妈吃,给奶奶吃,也给爸爸和爷爷吃。”
唐英俊笑着说:“燕燕真是个好孩子。”
唐英俊看事情该办的都办了,就说:“大娘,三嫂,我该走了,你们忙吧。”燕燕过来拉住他的手说:“叔叔不要走,吃了饭再走!”唐英俊觉得这孩子好可爱,就蹲下把她抱起来,说:“燕燕,你跟叔叔走吧?”燕燕用手比划着说:“燕燕不走,叔叔也不走。”大娘和三嫂也留他吃饭,他抱歉地说:“大娘,三嫂,我还有事要去办,我以后还会再来的。”大娘和三嫂见留不住他,只好让他走,大娘进屋给他拿了好几块红薯,说:“这时候的红薯已经很少了,家里还有几块,一定拿去尝尝。”唐英俊不便推辞,爽快地接住了,三嫂给找个纸袋装进去,包好,然后放进旅行袋里,唐英俊把旅行袋放到自行车后座上卡住,就和大娘、三嫂、燕燕她们告别了。
回来的路上,他想,三哥这一家人生活够艰难的,燕燕看到糖的时候眼睛里满是期盼,就好像好久没有吃过糖一样,感觉好心酸哪。三哥可是一个很能干的人啊,居然连老婆孩子都养不起。他一家人只有老太太在家做饭,其他人都去上工,可是日子还过这么惨,这地方够差劲的。唐英俊突然意识到了除了他家的幸福生活之外还有不幸福的不少人,他也没想到这些人的生活这么差,吃饱穿暖都难,这是为什么呢?他以前从来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现在也弄不明白。
他以前对农村没有印象,别人说了他也似信非信,包括他姐姐英莉下乡的亲身经历,他也没有什么感觉,他没有这种亲身的体验,对这些是麻木的。上学的时候也有农村的,但是很少,而且大多是农村中生活比较好的才能被推荐上大学,所以他对此依然没有概念。后来他为了追求韩文秀,了解了一些她的农村经历,也没觉得差到哪里去。他哪里知道,韩文秀的条件就是在城里也属于条件好的,在农村就更不用说了。他从来不缺零花钱,所以他对钱也没有概念。他看到韩文秀有些事上很不舍得花钱,有些事上又很舍得花钱,把他搞糊涂了,他搞不清楚韩文秀到底对钱财是什么态度。这样,他对农村也始终是比较模糊的认识,他甚至以为农村人都像韩文秀那样的条件呢。
今天他到唐三壮家里去,才知道现实的农村居然是那个样子。这完全颠覆了他以前对农村的想象。他以前的想象当然都被现实否定了。他不由得对唐三壮等等这样的农民动了恻隐之心,同情之情油然而生。尤其是三壮的女儿燕燕那么可爱,可是又那么贫困!不过,同情是同情,他不知道怎样能够改变他们的命运。
他想起唐三壮在几天的时间里不仅教了他干活的技艺,而且改变了他做人的观念,一个社会底层的人还残存着一颗善良的心,真是难得啊。虽然他那么豁达,却依然无法让自己的爹娘妻女吃饱穿暖,看来这个社会真的有不公平之处啊。就这样,唐英俊开始了重新思考人生的旅途,这只是起点,终点在哪里,他也不知道。
文秀从检察院领取了补偿金伍佰元之后,一直为这伍佰元忐忑不安,不知道该怎么办。伍佰元不是小数目,几乎是她一年的工资,可是这么一笔钱对于她有什么用呢?她只是希望花自己挣来的钱,而这笔钱来的有点不明不白,她觉得花这钱就有点心里不踏实。可是一时半会儿,她还真的不知道究竟哪里能用这笔钱呢。她冷冷地摇摇头,自言自语地说:“这么多钱,对于我来说,竟然想不起来有什么用。”她这几天为这事冥思苦想,放不下心。她想着,与其成为一块心病,还不如舍弃它为好。可是怎么舍弃呢?这天她在管理室打开抽屉,无意中看到了唐英莉给她留的地址,就灵机一动,想到,我何不让它物归原主呢?于是她就给唐英莉写了一封信,又把五百块钱汇给了她。
唐英莉收到了信和汇款单,大吃一惊,她想:该怎么办呢?于是跟丈夫小崔商量,小崔沉吟良久,说:“这个女孩真是个大德之人,这补偿金她接受了本来就没有什么不妥,可是她接受了又转弯抹角给你,你也没法直接退回去。这样吧,先放在咱们这,该花就花,以后咱们想办法给她补偿回来不就可以了吗?如果你不接受,也是颠来倒去,好像不领人家的情似的;还不如接受下来,以后找机会还给她。”唐英莉疑惑地说:“怎么还给她?”小崔随意地说:“只要用心,机会有的是。她不是个小姑娘吗?以后她总是要结婚生孩子吧?这不就机会来了吗?给她封个大红包,当然了,还要再多一点,不能只是五百块钱。你看,这样行不行?”唐英莉俏皮地说:“中!你真聪明。”小崔拍她一下,说:“晚上奖励奖励你。”小崔也是河南人,只是不是安阳地区的,是新乡地区的。英莉不满地说:“你就没个正经话。”小崔打趣说:“好,不说不正经的话了,好好办‘正经事’吧。”就这样,他们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高高兴兴做“正经事”去了。
文秀终于等到工作不太忙的时候了,这时候天已经热了,她请了两天假,二公司没有给她算请假,只算成以前加班的调休,这样就不会扣工资和奖金。她趁了酒厂的车回家一趟,由于工作忙,她已经三个月没回家了。她提前做了准备,给家里和婆家分别买好了礼品,酒厂韩厂长嘱咐邓科长给文秀的娘家和婆家各送一箱酒,文秀拒绝也拒绝不了,只好任由于师傅把酒搬到婆家和娘家。
照例还是先到贾庄,他们一起到了大奎的批发部,了解销售情况。大奎正好在,见到文秀,就打趣说:“嫂子回来了?”文秀不满地说:“好好的名字不叫,非要叫嫂子不可,还没过门呢,还不是你嫂子呢。”几个人都笑起来。大奎正经说:“洹水大曲卖的不错,比原来想的还好。现在这里红白喜事用这个酒的越来越多,这也与厂家的宣传力度有关。”他指着旁边的大广告牌子说:“嫂子的光辉形象竖在这里,人家都来买。”文秀一看,高大的广告牌子上是她手握洹水大曲酒瓶的巨幅画像,上边还有她的潇洒的签名。她觉得,她的广告牌立在婆家的镇上,太张扬了。不过,她是酒厂的形象代言人,也只能这样。这样她名气更大了。本来她和佩轩两个人谈恋爱的事就已经声名远扬,这一下她成了无人不知的人物了。她是这村里的媳妇儿,人们提起来,都说她“大根家的”,都夸她是个好媳妇,没过门对婆家就特别好,懂事、勤快,深得公公婆婆喜欢。
大奎陪着文秀、邓科长他们一起来到佩轩家里,于师傅搬了一箱酒,跟在后面。一进门,大奎就喊:“婶,俺嫂子来了!”妈在厨屋忙着,听见喊声就赶快出来,一看是大奎、文秀来了,赶快往屋里让,文秀说:“妈,我们不坐了,还没去刘庄呢,我改日再来。”说着,就放下礼品,又问了公公婆婆的身体情况,妈说都很好,不用担心;还说小根在忙着学习,准备高考。没说几句话,文秀就要走,妈要留他们吃饭也留不住,只好让他们走。文秀、邓科长坐车去刘庄,大奎跟婶说了一会儿话就直接回家了。
文秀到了刘庄,邓科长、于师傅帮着把礼品拿到家里,文秀一进门就喊一声:“妈,我回来了!”妈在屋里听见了,马上出来,看到邓科长他们一起来,赶快让他们进屋,邓科长说:“大娘,我们不进去了,还要马上去找经销商谈生意上的事。”文秀要留他们吃饭,他们说要去汲县地界见经销商,还要商谈进一步发展经销商的事,任务很重,不敢耽误时间。文秀只好放他们走。
小龙看到姑姑回来了,非常高兴,一直缠着文秀让陪他玩,文秀一边陪他玩,一边帮妈做饭。妈做好了饭,大嫂也放学回来了。看到文秀回来了,很高兴。文秀问捎回来的毛衣穿着合身不合身,大嫂说特别合身,穿出去人家都说好看,问是谁打的,她就说是文秀打的,人家羡慕不已。文秀不在乎地说:“不就打一件毛衣吗?没啥了不起的,不值得大惊小怪。”
这天是星期六,下午爸爸、大哥都回来了,看到文秀回来,都很高兴,文秀去做了几个菜,大哥打开一瓶酒,一家人一边吃饭,一边说话,其乐融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