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刘伯温说得言之凿凿,李善长却总觉得没那么简单。
正如刘伯温刚刚说的那样儿,太子殿下在京城主持朝政,上位和皇后娘娘在宁阳县,二皇子和四皇子在军中,三皇子和五皇子在登州府,这种局面又是不是上位有意而为之?
如果是,那就只能说明一件事。
上位已经信不过地方官府,甚至已经信不过朝堂上的文武百官。
那他是否还信得过淮西的老兄弟们?
应该是信得过的。
可真要说信得过,那又为什么会变成今天这种局面?
还有淮西的那些老兄弟们,这些人里有多少是干净的?又有多少会被牵扯到一场场的大案中去?
即便上位能信得过淮西的老兄弟,可要是不断的有人被卷进去,这份信任早晚也会消磨干净吧?
沉默了好一会儿,李善长才叹息一声,说道:“也不知道,这场大案究竟要什么时候才能落幕?”
刘伯温微眯着双眼,说道:“你方唱罢我登场,哪儿有落幕一说?”
略微顿了顿,刘伯温又继续说道:“等过完今年,驸马爷在登州府就三年了吧?”
随着刘伯温的话音落下,李善长顿时警惕起来。
大傻刘,你又想干什么!
瞧着李善长满是警惕提防的模样,刘伯温直接笑了一声,说道:“老夫觉得,驸马爷在查案这方面挺厉害的。”
李善长毫不犹豫的说道:“你想都别想!”
把杨癫疯弄到御史台衙门?
好家伙,大傻刘你是真敢想啊——他杨癫疯本来就够癫的,要是让他去了御史台,天天没事儿就想着抓人、喷人,那老夫以后还能睡个安稳觉吗!
李善长神色不善的盯着刘伯温道:“驸马爷不可能去御史台,他得先来六部,然后再去布政使司主政,然后再到中书……再到内阁。”
“你刘青田又不是看不明白,这是他以后的路,也是上位早就已经给他准备好的路。”
“为了给驸马爷铺好这条路,上位不知道花费了多少心思。”
抛开驸马都尉不说,正常人光是从知县到知府这条路就不知道要走多久。
可是他杨癫疯呢?
当了两年知县就直接升任知府。
为了让他杨癫疯能名正言顺的从正六品知县跳到正四品知府,中间甚至还给他加了一个鸿胪寺少卿的官职。
当然,从知府到布政使的路,肯定要比从知县到知府的路更难一些。
可是上位现在不又给他加了一个八省巡抚的官职?
八省巡抚啊,还是那种手握王命旗牌、尚方宝剑,能随时调动卫所甚至可以裁汰卫所军士的八省巡抚。
等搞完这一次的大案,他杨癫疯就必然该进京做官。
那么问题来了。
杨癫疯进京做官,上位能舍得让他好女婿去六部做个主事、员外郎、郎中、司务之类的小官?
就算他朱皇帝的脑袋忽然不灵光了,老夫这个中书,啊呸,是老夫这个内阁首辅大臣也绝对不会同意让他杨癫疯去做小官的。
那踏马不是纯纯的浪费嘛!
所以,只要他杨癫疯要进部,就必然是侍郎起步。
再往后就是一年侍郎、两年尚书,然后就可以放出去做几年布政使。
兜兜转转干上几年的布政使,再回到内阁。
整个流程差不多就是老夫先替他杨癫疯做几年内阁首辅,等他把朝堂和地方都摸熟悉了之后,老夫再彻底退休,让他杨癫疯来接手内阁。
现在你刘伯温竟然也盯上了杨癫疯,妄想把他弄去御史台御门?
大傻刘,你在想屁吃!
李善长直接黑着脸说道:“与其惦记驸马爷,你倒不如先惦记着登州大堂和宁阳县学的那些个生员。”
刘伯温同样黑着脸,冷哼一声道:“老夫何曾说过要让驸马爷来御史台?”
就算老夫刚刚是这么想的,现在也绝不会承认!
刘伯温皮笑肉不笑的说道:“老夫想的是,驸马爷久居北地,不知江南风土人情,恐怕也不太好。”
李善长微微一怔,问道:“你想让驸马爷来江南?”
刘伯温直接点头。
正所谓恶人还需恶人磨。
虽然已经定好了要把江南士绅们迁移到辽东,但是总不能把所有的士绅全都迁移干净吧?
倒不如让他杨癫疯来江南做官,把江南士绅放在他杨癫疯的眼皮子底下。
看看到底是江南士绅们魔高一尺,还是他杨癫疯道高一丈。
然而李善长却微微摇头,左右打量一眼后低声说道:“青田兄,你觉得金陵适合做大明的京城么?”
随着李善长的话音落下,刘伯温顿时睁大了眼睛,问道:“善长兄的意思是,迁都?”
李善长点了点头,说道:“驸马爷此前上过的那些奏本,尤其是关于登州榷场的奏本当中曾经提到过,各州县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其定位。”
“偏重工坊的。”
“偏重耕种的。”
“偏重渔业和航海的。”
“还有偏重商业的。”
李善长再次压低声音,说道:“金陵……不太适合做为都城。”
“只不过,眼下咱们大明无论是朝堂还是地方,又或者是边境,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都太多太多,上位暂时没功夫考虑迁都之事罢了。”
“等再过上几年,平定了胡元,捋清了朝堂和民间,迁都几乎就是必然之事。”
“所谓的江南之地,到时候就会分成两部分,沿海的偏重于海贸和商业、盐场、渔业,靠内的偏重于耕种和工坊。”
“金陵既然不再是京城,再加上经过几场大案,那些士绅们损失惨重甚至十不存一,驸马爷来江南的意义何在?”
被李善长这么一说,刘伯温顿时也想起了之前看到过的几份奏本。
杨癫疯确实在奏本里说过,要让各个布政使司乃至于州县,根据其自身的优势条件来确定其定位。
根据这个说法,金陵也确实不太适合继续做为京师。
首先就是无险可守。
其次就是历朝历代,凡定都于金陵者,大多都是小朝廷。
如果金陵不适合做为京师,那新的京师又该选在哪里?
刘伯温稍微琢磨一番,忽然伸手指了指北边,低声道:“北平?”
李善长直接点了点头,说道:“老夫是这么猜的,具体如何,却还得看上位和殿下究竟如何决断。”
刘伯温长舒一口气,说道:“原来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