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繁杂、真假难辨的时代,所谓“美国专家”的观点往往能在民间舆论场中掀起波澜。威廉·恩道尔便是这样一位争议极大的人物,他常以“着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自居,四处宣扬惊世骇俗的反科学观点,尤其是对转基因技术的恶意诋毁,造成了恶劣影响。但深入探究其背景后会发现,他所谓的专家身份不过是虚假人设,本质上是个毫无科学依据、靠博客发声的“民科”。
威廉·恩道尔毕业于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其学历看似不错,可与真正的着名经济学家、地缘政治学家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在经济学领域,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奠定古典经济学基础,“看不见的手”原理影响深远;凯恩斯在经济大萧条时提出政府干预经济的凯恩斯主义,为各国经济政策制定提供重要参考。这些大家不仅有系统性理论,还通过实证研究推动学科发展。在地缘政治领域,布热津斯基的《大棋局:美国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缘战略》深刻剖析全球政治格局,指出欧亚大陆的重要性,为美国外交和军事战略提供关键思路。而恩道尔的学历仅仅是入门基础,远不足以支撑他成为这两个复杂领域的着名专家。
在学术成果的重要体现——权威学术期刊发文方面,全面搜索后会发现,威廉·恩道尔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根本毫无建树。经济学领域的《美国经济评论》《计量经济学》等顶尖期刊,汇聚全球经济学家对经济前沿问题的研究,论文经严格评审,代表着经济学研究的最高水平,其成果影响着经济政策和学界研究方向。地缘政治领域的《国际安全》《外交事务》等期刊,是学者发表对国际冲突、地缘战略等深度分析的重要平台,文章基于多方面综合考量,运用科学方法和严密逻辑,为各国外交决策提供参考。然而,恩道尔的名字从未出现在这些权威期刊上,这充分表明他在专业领域缺乏被学术界认可的研究成果,根本无法与真正的专家相提并论。
从职业经历来看,20世纪70年代初,恩道尔开始涉足写作,主题围绕石油政治,一直到2007年前,创作主要聚焦于石油和银行领域。虽然石油政治与地缘政治、经济学有关联,但仅撰写这方面书籍,远远不能说明他在这两个广泛而复杂的领域具备深厚专业素养和研究能力。比如,他分析石油价格波动时,没有运用专业经济学模型和方法,只是简单归结为某些国家的恶意操纵,却拿不出实质性证据,缺乏对全球石油市场供需、国际政治博弈、金融投机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量。从他后来的行为看,这些早期写作经历更像是为包装自己、塑造虚假专家形象做铺垫。
2007年,恩道尔出版反转基因书籍《粮食危机》,彻底暴露其“民科”本质。书中,他以地缘政治为噱头,恶意攻击转基因技术,宣称转基因作物存在巨大安全隐患,是利益集团控制全球粮食的阴谋工具,还大放厥词称“中国大面积种植转基因作物20年后,癌症会大规模爆发”。但这些言论毫无科学依据,纯属主观臆想。
事实上,中国从2021年启动转基因玉米、大豆产业化试点工作,2023年试点范围已扩展到多省区。据卫生部等相关部门调查,推广转基因作物过程中,癌症并未如恩道尔所预言的那样爆发。相反,种植转基因作物省份的癌症发病率不但没上升,反而有所下降。
从科学研究角度看,癌症发病机制复杂,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方面因素。遗传因素中特定基因突变可增加患癌风险;环境因素如紫外线、化学致癌物、辐射等会损伤细胞dNA引发癌症;生活方式方面,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和缺乏运动等也与癌症发生密切相关。将癌症发生简单归咎于转基因作物,这种观点荒谬且不负责任。
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农组织、欧盟食品安全局、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等众多权威国际组织和机构,通过大量研究、严格评估和长期监测,均得出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实质等同,不存在安全性差异的结论。自1996年全球商业化种植转基因作物以来,数十亿人口长期食用,至今未出现因食用转基因食品引发健康问题的案例。
恩道尔不仅在转基因问题上信口雌黄,还对专利制度、现代化农业、现代医学、工业化、进化论、相对论、疫苗等诸多科学成果和现代社会发展进行全面否定。
他贬低现代医学为医药利益集团赚钱的工具,吹捧毫无科学依据的巫术,呼吁抵制现代医学。但现代医学是基于科研人员的辛勤研究、大量临床试验和实践验证发展而来,抗生素降低感染性疾病死亡率,疫苗控制传染病,精准医疗、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延长人类寿命,世界卫生组织等国际权威机构也在推广现代医学成果,提升全球医疗水平和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恩道尔对现代医学的否定是对科学进步和人类健康福祉的漠视。
谈及疫苗,恩道尔深陷“疫苗阴谋论”,声称疫苗是控制人民的手段。但天花疫苗消灭了天花病毒,乙肝疫苗降低乙肝病毒感染率和相关疾病风险,大量科学研究和实际案例表明疫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可控。他传播的“疫苗阴谋论”误导公众对疫苗的认知,可能导致部分人群拒绝接种疫苗,引发疾病传播和流行,对公共卫生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新冠疫情期间就有人因受此影响拒绝接种新冠疫苗,加大疫情防控难度,导致许多人失去生命。
对于工业化,恩道尔也极力反对。自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推动生产力极大发展,汽车、火车、飞机等交通工具缩短出行时间,促进人员和物资流动,先进生产设备提高生产效率,丰富物质生活,还带动科技进步,为医学、农业、教育等领域发展提供支持。但恩道尔无视这些积极影响,或许是被片面观点或不实信息误导,又或许是为迎合某些特殊利益群体,无端指责工业化,主张回到“简单”的过去,这种观点忽视历史发展潮流,也未考虑数十亿人因工业化摆脱贫困、提高生活质量的现实。
他的文章满是奇葩观点和漏洞百出的逻辑。在反转基因论述中,毫无根据地声称美国跨国公司利用转基因专利技术控制发展中国家,将转基因作物描述为含有潜在毒素、影响生育的生物武器,是美国控制他国人口的政治阴谋。
他还曾引用被多个国际权威机构否定、已撤稿的法国研究作为依据,该研究由反对转基因的绿色和平组织资助,实验设计存在严重缺陷,毫无科学性可言。
在《目标中国》里,他污蔑中国文化传播是文化侵略,科技进步是窃取他国成果,全然不顾中国积极与世界各国开展贸易合作、文化交流以及科研人员多年来的辛勤付出。他的这些观点没有任何可靠证据支撑,纯粹是为制造恐慌、吸引眼球,满足部分人对阴谋论的猎奇心理。
威廉·恩道尔与中国的“民科”张祥前有着诸多相似之处,本质上都是背离科学正轨、误导公众认知的典型。
张祥前作为一名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民,自称1985年被外星人劫持至科技高度发达的“果克星”生活一个月,从而获得了“统一场论”及一系列超现实科技理论。此后,他便在网络等非学术平台大肆宣扬这些惊世骇俗的理论,试图引起关注。
从科学研究方法来看,张祥前和恩道尔一样,完全抛弃了科学研究应有的严谨与规范。真正的科学研究是建立在大量的实验观察、数据收集、逻辑推理以及同行评议基础之上的。以电磁学理论的发展为例,从奥斯特发现电流的磁效应,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提出,都是科学家们在实验室中通过无数次观察、测量与总结得出的,后续麦克斯韦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方程组,成功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赫兹又通过实验证实了电磁波,这一完整的科学发展链条充分体现了实验在科学理论构建中的核心地位。然而,张祥前在提出“统一场论”时,既没有设计出能够验证其理论的可行实验方案,也拿不出任何基于实际观测的定量分析,只是凭借自己的主观臆想和所谓的“外星经历”来构建理论,和恩道尔毫无科学依据地传播反科学观点如出一辙。
在数学推导和逻辑论证方面,张祥前的理论也是漏洞百出。数学是科学的语言,严谨的数学推导和逻辑论证是科学理论得以确立的关键。牛顿在创立万有引力定律时,运用了微积分这一强大的数学工具,对天体运动进行了精确的描述和计算;广义相对论中,爱因斯坦使用了复杂的黎曼几何来构建理论框架,其精确的数学表述不仅解释了水星近日点进动等经典力学无法解决的问题,还成功预言了光线在引力场中的弯曲等现象。反观张祥前,他对基本数学原理的理解和运用存在严重偏差,推导过程跳跃且缺乏连贯性,常常随意篡改数学公式以迎合自己的结论,混乱的数学逻辑无法为其理论提供坚实的支撑。这与恩道尔在论述过程中毫无逻辑、随意拼凑观点来支撑自己反科学言论的做法极为相似,二人都不具备真正专家学者应有的学术素养和研究能力。
恩道尔和张祥前一样,与主流学术界格格不入。科学家们在探索新理论时,都是在尊重和融合现有科学理论的基础上进行创新,新理论需要与已有的科学大厦合理衔接与融合。而张祥前的“统一场论”不仅无法与现有的成熟理论,如量子力学、相对论进行合理的衔接与融合,反而在诸多基本概念和原理上与之相悖,却没有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和论证。他对时空结构、基本相互作用的描述与现代物理学的共识大相径庭。同样,恩道尔在经济学、地缘政治学以及对各种科学技术的观点上,也完全背离了主流学术界的研究成果和共识,二者都是在自说自话,构建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
在传播途径上,张祥前主要通过个人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进行自我宣传,绕过了科学共同体的评审机制。这种不科学的推广方式,使得他的理论无法得到专业同行的严格审视和客观评价。同时,他在宣传过程中,常常夸大其词,过度吹嘘自己理论的价值和影响力,却拿不出实质性的成果。而恩道尔也是借助个人博客等自媒体平台,肆意发表反科学言论,部分别有用心的公司和媒体对他的包装与炒作,使得他的错误观点得以广泛扩散,误导了公众。
威廉·恩道尔和张祥前这类“民科”,以其毫无根据的观点、不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传播手段,对公众的科学认知和社会的科学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我们必须更加清醒地认识到他们的本质,通过加强科普教育、规范信息传播等方式,提高公众辨别科学与伪科学的能力,防止被这类“伪专家”的错误观点误导。
总之,威廉·恩道尔就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反科学的伪“专家”。我们必须对他的观点保持高度警惕,不被其误导。
科学界应加强科学知识传播,通过科普文章、科普讲座等形式,让公众了解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成果;媒体在传播信息时应更加谨慎,对观点和言论进行严格审核,避免传播没有科学依据的内容;社会各界也应提高对伪科学的警惕性,积极参与科学知识的学习和讨论,提高公众科学素养。只有这样,才能让更多人辨别科学与伪科学,避免被这类“伪专家”误导,为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创造良好环境。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