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这些反转人士之所以逻辑如此混乱,并不是智商没有达到7岁以上,也不是他们在上小学的时候没有语文考试及格,真正的原因,在于他们把反转当成了宗教信仰,是“为了反对而反对”。
一个为反而反的人,一个丧失正常人格的人,其他思维仿佛被某种固执的偏见所禁锢,总是像僵尸一样将“我坚决反对xxx”挂在嘴边,逢“转”必反,逢“基”必驳。
它们的这种愚昧的反对态度,就像是一道密不透风的墙,将理性的探讨与科学的认知拒之门外。
然而,世界从来都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如同奔腾不息的江河,在动态中不断的发展演变。
从工业革命的蒸汽机轰鸣,到信息时代的互联网浪潮;从牛顿经典力学到爱因斯坦相对论,人类社会的每一次进步,都伴随着对旧认知的突破和新知识的更新。知识的边界在不断拓展,新理论、新技术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没有任何一种理论或事物能永远停留在原地,更没有什么值得被冠以“永远”“坚决”的反对标签。
在哲学范畴中,“我永远反对”“我坚决反对”这类绝对化的言论,本质上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误区。形而上学将世界视为孤立、静止、片面的存在,否定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就如同古代人们坚信天圆地方,认为大地是静止不动的中心,直到哥白尼的日心说打破这一认知;又好比曾经人们以为生物物种是固定不变的,直至达尔文的进化论揭示了生物的演化规律。
那些秉持“永远反对”态度的人,恰恰是将转基因技术看作了一成不变的“洪水猛兽”,拒绝接受其在科学研究中不断取得的新成果,忽视其在解决粮食安全、环境问题等方面展现出的巨大潜力,用僵化的思维给一项充满希望的技术判了“死刑”。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支持转基因技术的群体并非出于感性的偏好或审美选择。转基因技术从实验室走向田间地头,从理论研究转化为实际应用,背后是无数科学家夜以继日的探索,是海量科学实验数据的支撑,是反复验证的科学实践。在巴西,转基因抗虫甘蔗因减少了农药使用、提高了产量,帮助蔗农实现了增收;在美国,转基因大豆通过改良基因,提升了对除草剂的耐受性,使得大规模机械化种植得以高效开展。这些实实在在的成果,都是转基因技术科学性与实用性的有力证明。即便转基因技术的某些原理与我们日常的经验认知相悖,比如基因的跨物种转移听起来违背直觉,但科学从来都不会屈从于经验主义的偏见。科学的本质是追求真理,当确凿的科学证据摆在眼前,我们应当摒弃主观臆断,放下对未知的恐惧,以理性和客观的态度去接纳和认可,而不是固守狭隘的审美观和陈旧的认知习惯。
那些为反而反的极端言论,不仅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创新发展,更可能让我们错失解决全球粮食危机、改善生态环境的重要机遇。唯有打破形而上学的桎梏,以开放包容的心态拥抱科学,以理性客观的态度看待转基因技术,我们才能真正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让科技更好地造福人类社会。
科学是可以证伪的,而一旦有一个确凿的科学实验证明转基因食品确实有安全上的隐患,我们就会立即、毫不犹豫的推翻我们原先的结论,不再坚持原先的判断。
比如,我们最多说一句“我们支持转基因”,但是我们绝对不会说“我们永远支持转基因”。因为我们在时时刻刻等待被证伪。
实际上,我们支持的不是转基因,而是科学证据本身。我们时时刻刻等待自己的结论被新的科学证据推翻,并乐于接受新的、与原先看法截然不同的观点。
甚至可以这样说,其实我们支持的并不是转基因,而是科学证据和诚实。
而这些反转人士,并不是坚守诚实,他们仅仅为个人信仰而战。他们拒绝自己的观点被证伪,即使科学证据证明他们的观点是荒谬的,他们也会像鸵鸟一样把头埋进沙堆。这样的人,很难相信他们拥有诚实的人品。
中国最着名的科学家,包括施一公、饶毅这样的爱国科学家的光辉典范,他们都是支持转基因的。比如,饶毅表示:“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我是非常放心的,因为在原理上不会产生安全问题。”
这并不能说明“着名科学家”支持的,我们就必须要支持。关键在于,这些科学家都有一颗不断学习,坚持真理,随时检讨,求真务实的心灵。他们所认可的,是科学真理,而不是个人的审美观。
(作者:怀疑探索者,写于2020年2月8日早上9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