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另一个比较地狱的角度来说,那就是当年安史之乱之后,无数的文人就开始写诗文议论安史之乱的种种,包括其爆发原因、朝廷的过失、战乱的影响、朝廷日后的发展……】
【但是黄巢起义之后,这样的议论文章并不多——因为这些人都死啦,所以当然就没有人能够写诗文来议论了。】
【当然,这一次起义之后,这种高门大户也还没有彻底衰亡,但是黄巢起义也并非是终点。】
【其后的五代十国,同样在接力覆灭门阀士族,虽然他们未必是有意为之;之后宋朝建立,广泛推行科举制度,则是剿灭了门阀士族的政治土壤。】
【而门阀士族彻底消亡之后,天下则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机会。】
“原来如此……确实如此啊!”不少百姓看到这段内容后,都恍然大悟。
有些人联系到自己的生活和见闻之后,更是对此极为认可:“那确实如此,这样的人家,就算中间有一代子孙不成器,可人家也依旧能够稳稳当当地富贵下去……就是靠着姻亲的力量。”
“都不用说是那样京城里面的大人物了,就是咱这边,那不也是要靠着姻亲来拉拔一二么?”有人露出了讲八卦的神情。
许多人都被这个好像没有听过的八卦吸引了,纷纷开口询问:“是谁?”
“咱这儿确实是那些富裕人家都联姻来着,但是谁要靠姻亲拉拔了?”
“……这是说谁家的子孙不成器了?”
“可不就是那个张家!”这人见许多人都感兴趣,顿时讲述的欲望更加强烈了,“张家不是和咱们县里面的县丞家结了亲么,前不久张家的老爷子没了,现在的那个又不成器,就是靠着县丞家撑着,等着孙辈长大接过担子呢!”
姓张的人很多,姓张的人家也有很多。
但是在这个地方,在他们县里面,能被不加什么修饰词、定语而直接称呼一句“张家”的,那就只有一个张家。
张家往前几辈是商人,但有了钱之后,就也通过各种手段,把家里面的一些子弟送进了官府之中做事——当然不是什么正儿八经的官,全都是吏。
可这样的“吏”,放在一个县城之中,拥有的权力和影响力也非常大了。
也因此,有钱也有一点权力,所以他们才和县丞结成了亲家,算是更进一步了。
只不过,当年的张家家主子嗣不成器,所以在张家家主过世之后,张家本身的影响力是有所缩减的,但却到底没有缩减的太厉害——就是因为有个县丞的亲家,并且这个亲家还愿意拉一拉张家。
“我觉得啊,那京城里面的大人物,人家的生活肯定和咱们完全不一样,咱也不知道他们是怎么过日子的,平日里都在琢磨些什么;可这种姻亲拉拔的事情,和咱们这边,想来也没有太大的差别。”说完,那人又总结道。
这话说得众人连连点头。
可不是,姻亲关系,不就是那些事儿吗。
虽然他们和京城里面的人家是云泥之别——这个词也是新学会的;可是这种姻亲关系,估摸着也差不了多少。
“就是,我听说,那些大族里面的人,即便自己不是什么官员,自己的父辈祖辈也没有当过官,可就因为他们族里面有当大官的亲戚,他们也能过得可滋润了……”
“这种人家,就是那句……额,那句一百个脚的虫子就算死了也一时半会儿不会僵!”有人想要显摆一下自己前不久刚刚学会的。、一看就很有文采的话,却一时间大脑空白,想不起来了,只能用自己的话代替。
便有人笑话道:“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不是什么一百个脚的虫子……”
“管他呢,反正就是这个意思,”那人嘟囔了一句,憋了一会儿还是道,“这种人家,只要他还能攀上亲戚关系,那就总还是能进朝廷当官的!”
“这可和咱们这样的人完全不一样。”
“那不是废话?!”旁人翻了个白眼,“那样的人家,怎么可能和咱们一样?他们只要有人,就一定能够当官,还能当了官又辞官,辞了官又当官……咱们这样的怎么可能和他们比?”
“别说是咱们了……”又有一个人加入了话题中,“我之前看历代上的消息,就算是那什么科举的宋朝,也不是咱们这样的人都能把孩子送去当官的,通过了那个科举考试也不一定……”
还是需要看看家族情况。
“所以,这种人家,只是单纯的天下混乱、改朝换代,都是影响不了他们的。”最开始提出这个话题的人叹息,“就像是安史之乱,想也知道天下都乱成什么样了,咱们百姓又都惨成什么样了……可这些人家呢?对他们有多大影响?”
“他们还是高高在上,还是在朝中当大官,还是富贵无比……”
“想要真的让他们不能再继续下去,只能是像黄巢这样……”他的声音渐渐地低了下去,越发深沉起来。
只能像是黄巢这样,才能让这些人家不能像是以前一样,不管天下怎么混乱,不管朝代怎么更替,都能稳稳地传承下去,富贵无比,权势滔天,始终拥有那么多的土地和财富……
“是啊……”有人喃喃自语,“如果黄巢真的能够做到这一步,那……那要我是当时的百姓,就算是死了,也还算是不太亏吧……”
反正,他这样的小民,总是会死的,正常的死亡,不正常的累死、病死、被人杀死……但如果真的连那些一贯高高在上的贵族也能一起死了……
好像,也不是那么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