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这个时间问题,赵匡胤同样注意到了。
他更加确定,赵佶莫名其妙主动退位成了太上皇,一定是有什么特殊原因。
——这方腊起义之后没几年,大宋就变成南宋了,然后在这个过程中,赵佶把自己变成了太上皇,谁能说这里面没有问题?
很可能,就是因为赵佶觉得大宋可能要灭亡,然后他不想当亡国之君,于是干脆退位,把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也把亡国之君的这顶帽子扔给了自己儿子——当然,这只是他的企图而已,根本没有成功。
但问题在于,赵佶是怎么觉得大宋就要灭亡的???又是怎么还有时间,来一个传位流程,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
要是大宋的情况急转直下,眨眼间就要到了灭亡的地步,那通常是很短的时间之内,敌军就打到了京城,兵临城下——这样一来,赵佶会觉得大宋将亡就可以说得通了,但敌军兵临城下了,他又哪儿来的时间来一场传位退位流程?
敌军会给他这样的时间?满朝文武会在这个危机关头配合他搞这么一出?
要是情况没有这么紧急,敌军没有在短时间内兵临城下,那确实会有时间来进行退位传位流程,大臣们也更可能会愿意配合赵佶这么做——但,问题在于,如果是这样,那赵佶又是为什么会觉得大宋将要灭亡,自己可能担上一个亡国之君的名头?他怎么判断出来的?
赵匡胤确实搞不明白这些问题。
当然,也可能是他是从一个正常皇帝的角度来思考的,用的也是正常皇帝,还是开国皇帝的逻辑,而不是赵佶这种神奇皇帝的角度和逻辑——所以,他搞不明白这些问题。
而可能,这些对于赵佶而言,其实都不是问题。
他可能就是这么觉得了,可能就是想要这么做了,于是,他就这么做了。
【顺带一提,宋江没有参与镇压方腊起义。】
【虽然《水浒传》中描写了宋江在被招安之后,带着梁山好汉们参与了镇压方腊的战争,并且成功镇压了方腊起义,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如果按照出土的《折可存墓志铭》来说,折可存先后参与了镇压方腊起义和宋江起义两场起义的战争,而他镇压方腊起义在前,镇压宋江梁山泊起义在后——换言之,宋江被抓捕,或者说被招安,是在方腊起义已经被平定之后的事情。】
【这样一来,宋江是不可能带着梁山好汉前去镇压方腊起义的。】
“啊?原来没有吗?”一些后世之中,听过关于《水浒传》的内容的百姓们颇有些惊讶。
虽然也知道《水浒传》不是正史,很有些编纂虚构夸张的意味,但他们也没想到,原来宋江事实上根本没有参与到镇压方腊起义的过程中!
甚至,宋江,梁山泊起义,还是在方腊起义被镇压之后才被镇压的。
“不过咱也就是看个故事而已,没什么问题,那故事还挺好看的。”虽然有些惊讶,但众人也非常淡定,反正他们也就是看故事,看个高兴热闹,其他也没什么。
【讲到这里,方腊起义的故事其实已经结束了。】
【这一场起义,持续的时间不算很长,造成的影响也没有前面的那些起义那么大,相关的意义、存在的问题也就是那样,并没有什么合适单独拎出来大说特说一遍的。】
【不过,在这里还是要说一下,这一场起义,到底还是逃不过“官逼民反”四个字。】
【不管是方腊起义,还是最后提了一下的宋江起义,或者其他的一些起义,基本上全都是官逼民反——或者,至少官府朝廷不做人是关键原因。】
【如果不是官逼民反,造成了大量百姓都怨恨朝廷、不能正常生活下去,那么,即便有一些所谓的“有心之人”“图谋不轨之辈”“野心勃勃的小人”之类的人存在,他们也不能聚拢到足够的能够支撑他们起义的百姓。】
【有人图谋不轨,但无人附和拥护,他们又怎么可能成事?】
【而之所以有大量百姓愿意支持,那就是因为官府朝廷不做人,不干人事。】
“无人支持,当然不能成事儿。”朱元璋赞同道,“所以朕才要让百姓们也能安安稳稳过日子,能够好好地活下去,不至于流落四方,衣食无着,像是那蒙元一样。”
作为从底层爬上来的皇帝,作为经历过打天下的王朝末年乱世时期的皇帝,他当然清楚这件事情——如果不是官府不当人,不让百姓活下去,那不会有什么百姓愿意支持那些“图谋不轨”的家伙的。
大家都只是想要好好过日子,好好活下去,仅此而已。
如果这个条件能够基本被满足,那谁会理会那些想要起义或者发动叛乱的人?没人愿意理会,或者,理会的人很少很少。
而元朝末年,就是因为蒙元的朝廷根本不让百姓活下去,压榨盘剥至极,所以百姓们才会选择支持各路起义军——其中,也包括朱元璋自己。
所以到了大明,他就要制定相关的制度,让百姓们能够活下去。
这样,才能让百姓们不要胡乱支持什么反抗大明的野心之辈,不让那些图谋不轨之人能够获得足够的支持掀起风浪……大明的统治才能长长久久,大明的江山才能更加安稳。
当然,为了保证这一点,制定相关制度,让百姓能够好好活下去,不至于落得走投无路的地步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还需要对百姓进行一定的限制,避免有些人能够聚集起来人群。
双管齐下,打一棒子给个甜枣,才是长久统治的要点。
朱元璋对于自己如今的工作进展非常满意,他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两点:给百姓活路,并把百姓可能造反的途径堵上。
只要他再关注一下民间情况,根据具体动向稍微调整一下相关的制度和政令,那就完美了!
后续,大明的皇帝们只需要延续并且维持他的政令和制度,大明的统治在这方面就不会出问题了!
-
比起朱元璋的心满意足,赵匡胤和赵光义等一众北宋中前期的皇帝们此刻心急如焚:宋江是谁?谁在乎啊!官逼民反?这种事情还用专门说一嘴?根本不需要!
方腊起义的故事这就要结束了——这就要结束了?!
他们现在只想知道,在方腊起义的故事已经结束之后,这上面到底还会不会说一下大宋究竟是怎么变成南宋的啊!
这种其他的、与此事无关的内容就根本不用多说了……快点讲一讲大宋和南宋的情况……
他们真的很着急,很着急!非常着急!
所以到底讲不讲,如果不讲,后续的评论中会不会提到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