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金太祖虽然放了话,但是他却没有践行自己的话的那一天了,没过多久,金太祖没了。】
【金太宗即位,这位是金太祖的弟弟,不是儿子。】
【金太宗即位之后,也没有忘记燕京这块儿地方,但是在开打之前,他还想要先分化一下。于是,他下令,要求把辽朝的降臣和燕京的百姓们全都迁徙到遥远陌生的东北地区去。】
【这种事情,当地百姓当然不愿意,但是又无力反抗,于是只能被迫迁徙——而在前往东北地区的路上,要经过一座城池,这座城池叫做平州,位于如今的河北卢龙。】
【平州有一个守将,叫做张觉,也可以叫做张瑴,这人也是一个辽朝降将。此人原本是辽朝的兴军节度副使,在辽朝末期,成功控制了平州地区,并尝试增强自身力量,同时在宋辽金三国之间左右摇摆,待价而沽。】
【后来,金国打下来了燕京,又平州改了个名字叫做南京。这个时候,金朝根本不可能绕过原本掌控平州的张觉,为了稳住张觉,更好地控制改名后的南京,金朝任命张觉为同平章门下事,判留守事——当然,这也只是缓兵之计罢了,最终,张觉还是要被处理掉的。】
【张觉也知道这一点,他也在寻找出路。】
【而这个时候,路过平州的百姓就成了一个突破口:这些百姓也觉得张觉可以求助,于是鼓动张觉投靠宋朝。】
【张觉思考并找人商议后,觉得这未尝不是一种方法,于是,他选择与金朝公开决裂,然后,一边迎回辽末帝之子,一边向宋朝表示归降之意——宋徽宗很心动,他觉得自己可以借此收回平州。】
【虽然北宋朝中也依旧有人反对,觉得这个时候接受张觉完全是给北宋自找麻烦,但是宋徽宗不听,最终,宋朝接受了张觉的投靠之意,而张觉就带着平州、营州(河北昌黎)、滦州(河北滦县)归降宋朝。】
【该说不说,宋徽宗虽然胡搞乱搞,但他还真特么是个实权皇帝,正儿八经的实权皇帝哈。】
【或许,这也应该归功于宋朝的太祖太宗,他们成功地制定了一系列保证皇权的制度……虽然也不能说是完美,但是显然在皇帝执意要干什么的时候,还是能够干成的。】
赵匡胤抹了把脸。
对于这个评价,他本来应该是非常高兴和自豪的。但是当这个评价出现在宋徽宗赵佶这种皇帝身上,赵匡胤一时间那是五味杂陈,百般滋味萦绕在心头,复杂难言啊。
他当然高兴自己制定下来的制度发挥了应有的作用,成功地保护住了皇帝的皇权,让皇帝能够掌握权力——哪怕在刚登基的时候年纪尚幼,不足以亲政,必须要经历一番太后摄政或者大臣辅政这样的阶段,但最终,当皇帝年纪够了开始亲政之后,就能够掌握权力,而不是依旧当一个傀儡。
这样很好,这就是他在建立大宋的各种制度时的初衷。
不过他现在又有些觉得,自己的这些制度,可能有些太成功了……赵佶这种蠢货,这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制定并下达各种不合理的、对大宋几乎是百害而无一利的命令的时候,虽然有人坚决反对,但赵佶竟然依旧能够那么顺顺畅畅完完整整地推行下去……
皇帝的皇权确实保住了,确实非常稳固。
但是……但是赵匡胤现在真的有点觉得,自己在这个时候,更希望朝中能够出现一个一心为了大宋、脑子非常清醒好使的权臣,不管是外臣还是宗亲,能够站出来阻止赵佶的种种离谱行为,让他的这些荒唐命令不要被推行下去……
当然,如果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势力集团,也不是不行……
不对,最名正言顺能够阻止赵佶胡搞乱搞的,应该就是太后了——这个太后怎么没的那么早?!
要是太后现在还在,多少也能阻止赵佶一二;底下那些反对这些荒诞命令的大臣们,也不至于只能上书劝谏而毫无其他方法,他们至少可以去找太后,让太后劝一劝皇帝……
这个太后怎么就没的那么早?
之前不还有个太后直接活成了太皇太后吗?!怎么这个太后就不能坚持坚持,多看着赵佶这种东西几年?
想到这里,赵匡胤又是有些自嘲。
看他现在,都已经病急乱投医,已经有点脑子不清醒了。
——可能是,心中的某种未知的不安预感在不断地催促他,但是赵匡胤现在也不知道这种焦急的、急迫的、强烈的不安之感到底从何而来,又到底是要告诉他什么。
不是大宋将要变成南宋这件事情。
这是已知的事情,并不至于引发他如此强烈的不安。
但他现在也对此毫无头绪……到底是什么?
不过不管如何,虽然现在面对赵佶的情况下,赵匡胤恨不得出来一个权臣或者太后之类,但是他也并不真的打算改动大宋的制度——开始什么玩笑!
皇帝确实可能出现一个赵佶这种猪狗不如的东西,在赵佶这种皇帝身上,皇权被皇帝牢牢把控当然不是好事儿;但是,赵匡胤也不可能为了这种可能的情况干脆在制度层面允许权臣之类的出现!
要是皇权旁落,很容易出现一个权臣的话,那大宋说不定都等不到赵佶这种愚蠢自大的皇帝的出现,在这之前,就已经被不知道哪个人给推翻了。
那才是真的要让赵匡胤吐血!
如果避不开灭亡或者变成南宋这个结果的话,那至少,还是要让大权掌握在赵家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