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坚大开眼界。
想搞策反或者分化,这种思路没问题,这也是中原王朝自古以来都一直在使用的一种方法。并且,只要运用得当,这种方法那是非常好用。
杨坚自己就能够作证。
比如突厥,大隋就是通过这种内部分化、挑拨离间以及策反等方法,成功让突厥的大量力量转为了对大隋友好、服从大隋调动的力量。
但这种做法,非常讲究一个人员选择。
如果选对了人,那一切都好说,即便是困难的方案也能执行得相对顺畅;如果人选错误,那就算是最简单的方案,也能横生不知道多少波折。
而选人,就需要做一个非常完备的前期准备,包括对当时敌国内部状态的探查、对可能人选的探查等等,然后再进行一个综合分析,判断到底有几成的可行性、如果不成可能有什么后果,再决定是否执行、选谁来执行。
大隋处置突厥,可不是随随便便头脑一热就去干的,而是真的精心挑选了人选的!不然,他也不可能选择下嫁公主。
可是这宋朝……想法没问题,但是他怎么实行这个想法的?
就因为这个金国使者是原本的辽国贵族,就觉得这个人可以拉拢,可以一用,认为这个人一定会对金国心怀不满,想要兴复辽国?!
这逻辑根本不成立啊!
要是一个人原本是某个国家的贵族,就一定会心怀故国始终想着干掉现在这个国家,那那些奸细都是哪儿来的?那他大隋和后来的唐朝又是怎么出现的?——虽然大隋和唐朝以及前面北周时期的这种贵族,和那些草原上的贵族不大一样。
但总而言之,一个人的立场和想法,是绝对不能直接从他的出身背景来判断的。
根本不能!
特别是这种涉及到天下局势,涉及到一个国家的建立与灭亡的、影响巨大的大事上,更不能直接凭借一个人的出身来判断他的立场和想法。
宋朝要是秉持着这种想法,那一定会跌一个大跟头。
——但问题来了,宋钦宗和他手底下的大臣们,是怎么就能够这么理所当然地认为?
宋钦宗登基之前受到的是什么教育?宋朝的太子教育这么不靠谱吗?而且宋徽宗儿女数量也不少,他难道没有面对这种皇子之间的斗争过?
至于那些大臣,这些大臣们爬上高位之前,难道没有经历过各种勾心斗角?
这一个个的怎么做事儿这么欠考虑的?
而且这一类的问题,之前宋徽宗就曾经犯过,张觉事件给北宋带来的教训还不够吗?杨坚现在是真的认为,宋朝皇帝和太子的教育,以及宋朝官员的培养,都存在很大问题了。
【事实上,早在之前金军东路军撤退之后,宋金之间也并非进入了和平状态——东路主力大军是撤了,可是西路军和不少小股军队还在宋朝境内到处进攻。】
【比如,西路军对太原府的包围和进攻,以及对太原府周边城池的进攻就从未停下。】
【北宋在这期间虽然也在派军支援,但是一直都没能做到解围,反而被金军在一定程度上来了一个围点打援,干掉了不少北宋的军队。】
【当然,北宋自己朝中指挥混乱也是一个重要原因。】
【而八月,金军再度南下,依旧分为东西两路,主帅也依旧是原本的两人——这一次,为了保证东西两路军的配合协作,太原府就成为了西路军的重点目标。】
【九月,在继续抵抗了半个月后,太原府落入金军手中,总计被包围了二百五十多天。】
【在夺下太原府之后,西路金军前方,也基本上没有了什么能够长久阻挡他们的存在。】
【顺带一提,这一个太原府,并非之前长久存在的晋阳太原,原本的那一座城池相当宏伟,周长四十二里共开二十四道城门;
北宋烧毁了原本的城池,后来宋太宗因为国防需求,在烧毁原城池三年后,在北面重建了一座新的太原城,但是这座城池相当小,周长不过十一里,只有四座城门,同时还一直没有恢复太原或者晋阳的称谓,直到七十多年后,才恢复了太原府的建制。】
【没有恢复太原府建制的原因,大部分说法都认为和宋太宗赵光义烧毁原本的太原城是一个原因,就是恐惧、怨恨、心有余悸、逃避,以及为了破坏风水、消除所谓的“龙气”。】
【很难说如果原本的太原城,或者说晋阳如果没有被烧毁的话,北宋这一次面对金军的时候,是不是能够坚持更长大的时间,但显然新的太原城在防御、粮草储备、人口等各方面都要远差于原本的城池。】
【总而言之,西路金军终于夺下了太原府,随后,北宋的西线防御全面崩溃,接下来西面的数座城池全部选择不战而降。】
【十二月,金军东西两路全部抵达北宋汴京城外,同时,西面的潼关也被金军封锁,北宋当时最为精锐的西军无法在短时间内赶到汴京勤王救驾。】
对这段内容最不能接受的,是唐朝的皇帝们,特别是开国时期的皇帝。
李世民被宋太宗的做法惊得直接站起身来:“宋太宗干了什么?他烧毁了什么???”
那可是大唐的起家之地!是大唐的龙兴之地!
他的晋阳!!!
这个北宋的皇帝都是怎么回事儿?!后面的皇帝一个个愚蠢无能还贪婪好享受,中间的皇帝要么早死要么生不出儿子,前面的皇帝——竟然烧毁了他的晋阳!
这北宋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一刻,北宋乃至整个宋朝的印象在李世民心中跌到了谷地。
虽然他非常不喜欢金国这种外族入侵中原,但是他也非常厌恶宋朝和赵家人。
什么玩意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