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大人。”江颂宜把齐观川的神思拉回现实,“我此番是带着诚意前来的,若燕州愿意归降,日后我会对燕州军和江家军一视同仁,江家军有的一应物资,燕州军也有,有我们一口饭吃,就绝对不会让你们饿着。”
齐观川没有马上接话,而是露出若有所思的神色。
先前他对江家的招降犹豫不决,很大一个顾虑是担心江家造反能不能成功。
成王败寇,若是江家造反被朝廷派兵镇压下来,那江家定然逃不过诛九族的下场。
轻易归降的燕州军也会落个被拖累的下场。
如今亲眼所见江颂宜有神秘高人相助,能拿到源源不断的武器和粮草,他就得重新考虑这件事了。
毕竟旱情爆发以来,朝廷那位对北境十一城不闻不问是事实,对于皇帝,他失望已久。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若是江家军真的能兑现承诺,归降未必是坏事。
江颂宜见齐观川犹豫不决,又道:“庭州之所以不受旱情影响,也是因为我从铜镜中拿到不少适合庭州土质和气候,耐旱又耐寒的高产优质粮种,大人若是同意归降,待战事了,我会派农官驻守燕州,助百姓改善民生。”
齐观川微微一顿。
江颂宜这番话,无异于在他本就心动的基础上又加了一重充满诱惑力的筹码。
庭州的成功有目共睹,塑料大棚种植不仅不受旱情影响,反而让本就苦寒的庭州成为一片绿洲。
有了成功的先例,齐观川丝毫不怀疑江颂宜这番话的真实性,她有这样的实力。
反复权衡过后,齐观川终于松了口:“可。”
江颂宜心里一喜,立刻道:“我带来了很多粮食和棉衣棉被,现在就可以发放给燕州军将士,过去这段时间欠下的军饷我也替你们补上,但我有个要求。”
齐观川道:“什么要求?”
“燕州城的将士我要带走一半,随我去打仗。”
齐观川蹙眉:“不成。”
他倒不是舍不得治下的将士去拼命,毕竟答应归降江家时他就知道以后免不了要为江家军造反出生入死。
只是燕州地处边境,平日里只有两万多名将士驻守,若是抽调走一半,只剩下万余人,有外敌来犯,这城就守不住了。
江颂宜看出齐观川的顾虑,耐心解释道:“我手中有大批热武器,手持这种杀伤性极强的武器,普通将士可以以一当十,不用担心守不住城。”
为了让齐观川更直观地见识自己手中热武器的威力,江颂宜拿出平板电脑,给他放了一段讲解武器威力的视频。
看完视频,齐观川吃惊的同时,不由得不寒而栗。
他现在无比庆幸自己提出要跟江颂宜会面的要求,否则死守燕州不开门的后果就是江家军会带着这些能在数百米外不费吹灰之力取人性命的热武器强行攻城。
真到了那个地步,自己和燕州守城将领一个都别想活。
“罢了。”齐观川无奈地叹了口气,招手叫来麾下的将领,“吩咐下去,打开城门,迎江家军入城,所有燕州城都不许反抗和阻拦。”
“是。”
江颂宜松了口气。
不多时,燕州城门开了,齐观川带着大大小小七八名将领,亲自出城迎接江元麟。
当晚,江颂宜被安排在太守府下榻。
过后的几日,江颂宜忙得脚不沾地。
江元麟负责收编燕州军,江元盛负责训练新收编的将士们使用枪械,江颂宜则负责为燕州军将士发放各种物资。
米面粮油是集中送到军营的,将士们则人手两套棉衣棉裤棉鞋和一床棉被,另外人手一箱矿泉水,十个肉罐头,十个水果罐头,一箱压缩饼干,两盒冻疮膏,还发放欠了九个月的军饷。
吃饭穿衣和军饷问题一次性解决,燕州军将士们激动得无以言表,纷纷表示以后愿意为江家军效命。
江颂宜还向新收编的将士们展示了军用水壶,冲锋衣,沙漠作战靴,特种钢头盔,作战背包,防风护目镜,战术手套,多棱军刺,防风打火机等军需用品。
但这些军需用品并非免费发放,而是要用军功来换。
忙忙碌碌十来天,收编工作完成后,江家军带着新收编的一万五千余名将士,总共四万五千人,前往下一站——鹿城。
出发前,齐观川面见江元麟,谈起招降鹿城一事。
“鹿城的旱情尤为严重,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齐观川说起鹿城,面露不忍,“招降鹿城可能没那么容易。”
江元麟和江颂宜听出他话中有话,父女俩交换了一个眼神。
江元麟问:“鹿城离燕州只有二百余里,前几年还开放了对外贸易的口子,外邦人也能到城中做生意,按理说鹿城会比燕州云州都要富庶,为何旱情爆发,那边却比旁的城池更严重?”
齐观川欲言又止,最后却只是摇头:“那边的百姓太苦了,你们若是能招降鹿城,对百姓来说反倒是好事,若是招降不了,要打仗,还请各位尽量不要伤害当地百姓。”
他显然是有所顾忌,江元麟没有追问,只道:“那是自然。”
“另外,我跟鹿城太守早年是同窗好友,一同科举入朝为官,一同外放到庭州做官,倒是有几分交情,我修书一封,到了鹿城,你们可以让人把这封信交给鹿城太守。”
他主动提出帮忙,江元麟欣喜不已:“多谢齐大人。”
次日,大军开拔前往鹿城。
越野车上,江颂宜开车,江元麟坐在副驾驶。
大军开拔没多久,天上飘起了雪。
江元麟看着窗外扑簌着落下的雪,道:“还有十多日就过年了,咱们争取在年前拿下鹿城,今年就在鹿城过。”
江颂宜眉头却微微蹙起:“爹,我觉得此事没那么容易。”
齐观川作为鹿城太守的昔日同窗,任职的燕州距离鹿城又不远,想必对鹿城太守了解颇多。
从他顾左右而言他的态度中,江颂宜觉得鹿城旱情会这么严重,可能另有隐情。
也许,造成“百姓易子而食”的原因,不只是天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