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站在点将台上,身姿挺拔,目光如炬,高声下令:“吾统二十万大军,此番北伐,乃是兴复汉室的关键之举,意义重大。今只率十万兵马先行,浩浩荡荡向祁山进发。其余十万兵马,于后严阵以待,作为预备力量。吾定下百日为一个周期,实行循环替换之策,诸位务必确保军队始终保持旺盛的战斗力,不得有误!” 台下众将齐声应和:“谨遵丞相号令!” 这时,张飞的儿子张苞挠了挠头,小声对身旁的关兴嘀咕:“这一百天一轮换,感觉跟咱们去集市上换着摆摊似的。” 关兴白了他一眼,低声笑道:“你可别乱说,丞相这是深谋远虑,咱得听令。”
消息飞速传至司马懿营帐之中。司马懿听闻,神色一凛,当即对身旁的张合说道:“张合将军,诸葛亮率大军前来,此番祁山必然是他的首要目标。吾命你为前部先锋,即刻点齐兵马,火速奔赴祁山据守。定要将那蜀军牢牢阻拦,不可让其前进一步!” 张合单膝跪地,抱拳道:“末将定当全力以赴,不辱使命!” 司马懿又转头对郭淮道:“郭将军,吾与你一同巡察守卫陇西、天水诸郡。诸葛亮此人诡计多端,定会暗中派人偷割小麦,断我魏军粮草供应。我等务必小心防范,绝不能让他得逞。” 郭淮拱手道:“都督放心,末将定与都督齐心协力,守护好诸郡。” 张合在一旁忍不住嘟囔:“这诸葛亮,就爱盯着咱们的麦子,难不成他想把咱魏军都变成饿肚子的稻草人。” 司马懿瞪了他一眼:“都什么时候了,还贫嘴,赶紧准备去。”
诸葛亮大军顺利抵达祁山,迅速安营扎寨。诸事安排妥当之后,诸葛亮对身边的姜维说道:“伯约,此番北伐,粮草至关重要。陇西之地小麦长势甚好,若能收割,我军粮草便无忧矣。” 姜维点头道:“丞相所言极是,只是不知司马懿可有防备。” 正说着,有探马来报:“启禀丞相,司马懿已有所防备,在陇西布置了不少兵力。” 诸葛亮听闻,不禁微微皱眉,心中暗自吃了一惊。但他毕竟智谋过人,旋即对身旁的亲卫道:“速将在蜀中精心打造的三辆四轮车推来,再着人对车辆进行一番精心装饰,使其显得庄重而神秘。” 又对众将传令道:“诸位将军,各自带领军队,依照既定计划,分别做好相应准备。” 众将齐声领命而去。魏延一边走一边跟马岱调侃:“咱丞相这一招,估计能把司马懿吓得晚上睡不着觉,说不定梦里都是诸葛亮的影子。” 马岱笑着回应:“那司马懿说不定也在想办法,怎么把丞相的四轮车改装成他的座驾呢。”
魏兵见诸葛亮出阵,其中一名小校慌慌张张地跑去报告给司马懿:“都督,不好了,诸葛亮出阵了!” 司马懿听闻,赶忙出营查看。只见诸葛亮手持羽扇,神色悠然,端坐在四轮车上。其左右各有十二人,皆披散着头发,手持长剑,威风凛凛。车前一人,高擎一面黑色大旗,整支队伍仿若神兵天降,气势摄人。司马懿见状,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不屑的笑容,对身旁的部将说道:“这诸葛亮,又在故技重施,装神弄鬼罢了。以为这般就能唬住我?哼,来人,给我将诸葛亮连人带车一并捉来!” 一个小兵小心翼翼地问:“都督,要是抓回来,这诸葛亮的四轮车归谁啊?” 司马懿没好气地说:“你就想着车,先抓到人再说!”
魏兵得令,如狼似虎般朝着诸葛亮冲去。然而,奇怪的是,他们无论如何追赶,那四轮车的速度却始终快他们一步,怎么也追不上。一名魏兵气喘吁吁地说道:“这是怎么回事?那车怎地跑得如此之快,咱们根本追不上啊!” 正当魏兵们停下脚步之时,却见诸葛亮的四轮车缓缓回转过来,似乎在挑衅一般。魏兵们见状,心有余悸,纷纷说道:“这诸葛亮莫不是真有神力相助?咱们还是别追了,万一有诈。” 一个魏兵咽了咽口水说:“我看这诸葛亮,说不定是偷偷给车装了能日行千里的神驹脚力,咱们可追不上。”
就在此时,忽然左边鼓声如雷,震天动地,一彪军马如潮水般汹涌杀来。只见队伍之中,二十四人披发仗剑,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车上端坐之人,正是诸葛亮。司马懿见此情景,不禁大惊失色,脱口而出:“怎么这里又冒出一个诸葛亮!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话音还未落,右边亦是鼓声大作,又一彪军马杀到,同样是二十四人簇拥着一辆四轮车,车上之人,赫然还是诸葛亮。一时间,魏兵们心中大乱,队伍瞬间变得混乱不堪。一名魏兵惊恐地说道:“这可如何是好?到处都是诸葛亮,咱们是不是遇到鬼了?” 另一个魏兵哭丧着脸说:“完了完了,这诸葛亮会分身术啊,咱们这么多人,都不够他一个人打的。”
紧接着,鼓声再次大震,又一彪军如疾风骤雨般杀至。当先一辆四轮车上,诸葛亮依旧稳稳端坐。此时的司马懿,已然完全乱了分寸,心中满是惊惧,对身旁的部将说道:“这到底是人是鬼?蜀军究竟来了多少人马?咱们不能再贸然行动了,赶紧退回营中,紧闭营门,以防不测。” 说罢,急忙率领军队退回营中,紧闭营门,不敢再迈出一步。而此时的诸葛亮,早已凭借着巧妙的计策,成功令三万精兵将陇上的小麦收割殆尽,并将其全部运到卤城区进行打晒。
司马懿在营中整整三日,都不敢出城,直到蜀军退去,这才战战兢兢地命一名小校道:“你速带些人出城打探消息,务必将蜀军动向查个清楚。” 小校领命而去,不多时便抓回一个因割麦而走失的蜀兵。司马懿亲自审问:“你这蜀军小兵,快如实招来,先前那几个诸葛亮到底是怎么回事?” 蜀兵吓得瑟瑟发抖,说道:“启禀将军,先前四辆车上,只有第一辆车上坐的才是真正的丞相,其余皆是丞相安排的替身。” 司马懿听闻,心中懊悔不已,连连跺脚,对郭淮说道:“哎呀,我怎么就中了诸葛亮这老匹夫的计了!实在是可恶!” 郭淮安慰道:“都督,这诸葛亮太狡猾,咱们下次定能扳回一局。” 司马懿气呼呼地说:“下次,下次我非得把他的四轮车拆了,看他还怎么装神弄鬼。”
随后,他强压下心中的怒火,与郭淮紧急商议:“郭将军,如今之计,咱们不能就这样善罢甘休。我看不如当夜趁着夜色,偷袭卤城,或许还能挽回一些局面。” 郭淮点头道:“都督所言极是,末将听令。” 司马懿又自言自语道:“这次我可得小心点,别再被诸葛亮的什么妖蛾子给骗了,不然我这老脸都没处搁。”
诸葛亮何等聪明,早已料定司马懿定会前来攻城。于是,他提前将姜维、魏延、马岱等将领召集到跟前,说道:“诸位将军,司马懿吃了败仗,必定不会善罢甘休,今夜定会前来偷袭卤城。我命你们各自率领兵马,埋伏在卤城周围的麦田之中。只等城中炮声一响,便从四角一齐杀出,给魏军来个措手不及。” 众将齐声应道:“谨遵丞相之令!” 诸葛亮又道:“吾自己也亲自带领百余人,每人都携带火炮,悄悄埋伏在麦田之中,静候魏军的到来。此番定要让司马懿有来无回。” 魏延兴奋地说:“丞相,这次咱们把司马懿引进来,好好教训他一顿,让他知道咱们蜀军的厉害,看他以后还敢不敢小瞧咱们。” 姜维笑着补充:“说不定这次能把司马懿吓得以后看到麦田就绕道走。”
司马懿率领军队趁着夜色,悄然来到卤城城下。此时,天色已然昏黑,四周一片寂静,只有偶尔传来的风声,让人心中不禁泛起一丝寒意。司马懿正要下令攻城,忽然间,城上万弩齐发,利箭如雨点般射向魏军。与此同时,城下火炮齐鸣,火光冲天,震耳欲聋。紧接着,四角杀声大振,姜维、魏延、马岱等将领率领伏兵从麦田中如猛虎出山般杀出。城中的蜀兵也趁机打开城门,一拥而出,与城外伏兵里应外合,对魏军展开了猛烈的攻击。一时间,战场上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魏兵被杀得晕头转向,死伤无数。诸葛亮见时机已到,果断下令:“收兵!” 蜀军大获全胜。
诸葛亮深知司马懿吃了败仗,必定不会善罢甘休,极有可能会去截断剑阁的粮道,以此来逼迫蜀军退兵。于是,他将姜维、马岱二人唤到跟前,说道:“伯约、伯瞻,司马懿定会去截断剑阁粮道。你二人速带精兵,火速前往剑阁,守住险要之地,以防魏军来袭。切不可掉以轻心。” 姜维、马岱齐声道:“丞相放心,我等定当死守剑阁。” 马岱开玩笑说:“丞相,要是司马懿来了,我就把剑阁的路都给他挖断,让他有来无回。” 诸葛亮微笑着说:“可别把路挖得太狠,以后咱们自己还得走呢。”
此时,蜀兵百日之期已满,按照原定计划,诸葛亮下令:“一半军士收拾行装,起程回蜀中换班。” 就在这时,忽然传来急报,永安太守李严派人送来书信。诸葛亮接过书信,拆开一看,信中言辞急切,称东吴即将乘虚来袭。诸葛亮闻言,心中不禁一惊,对身旁的杨仪说道:“威公,你看这东吴竟要乘虚来袭,此事颇为棘手。” 杨仪劝道:“丞相,如今形势危急,不如暂且留下这些士兵,等新来的援兵到了,再令他们回蜀,也好增强我军兵力。” 诸葛亮摇头道:“不可,我军向来言而有信,既定的换班计划不能更改。况且,我军将士皆忠义之士,即便兵力减少,也定能奋勇杀敌。” 说罢,还是命士卒急速起程。众军见丞相如此仁义,都高声呼喊:“愿为丞相死战!” 诸葛亮见此情景,心中甚是欣慰,便命各部兵马,等魏兵一到,不容喘息,火速进攻。西凉兵远来疲惫,蜀军人人奋勇,直杀得魏兵尸横遍地,血流成河。
诸葛亮得胜,正在庆功,忽得报永安太守李严有书告急。诸葛亮再次拆信一看,还是称东吴将乘虚来袭。诸葛亮虽然惊疑,也只得退兵。
张合见蜀军退兵,认为这是一个绝佳的追击机会,顿时自告奋勇,来到司马懿营帐之中:“都督,蜀军退兵,正是我军追击的好时机。末将愿率兵马前去追击,定能将蜀军杀个片甲不留!” 司马懿犹豫道:“张合将军,诸葛亮诡计多端,此番退兵恐有诈,你需谨慎行事。” 张合自信满满地说道:“都督放心,末将定当小心。若不抓住此机会,更待何时?” 司马懿无奈之下,只得同意:“那好吧,将军务必小心。” 张合一边往外走一边嘟囔:“这诸葛亮,跑这么快,是不是怕我追上他,找他单挑。”
然而,张合万万没有想到,诸葛亮早已在剑阁设下了重重埋伏,安排了众多弓弩手。当张合率领百余部将追至木门道时,只听一声令下,万箭齐发,张合及百余部将瞬间被乱箭射死,魏军此次追击行动以惨败告终。
诸葛亮率领大军顺利回到成都,此时才得知,东吴根本没有来袭的动静。原来,是李严在备办军粮时出现了延误,他害怕丞相降罪,便心生一计,谎报军情。诸葛亮得知真相后,不禁勃然大怒,对众将说道:“李严身为大臣,竟因一己之私,谎报军情,险些误了我军大事。来人,将李严削去官职,以儆效尤!” 众将纷纷称是。从此事之后,军中上下更加敬畏诸葛亮的公正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