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铁刚确实喝了很多,一斤的烧刀子下去,他眼神都有一些直了。
喝了酒的赵铁刚都不用赵大鹅忽悠,自己就去了老宅和赵廷绪说这个事情。
赵廷绪看着自己的小儿子这么惨,自然也没有拒绝。
所以,赵大鹅准备利用老宅前院的事情,也就算是定了下来。
羊肉汤喝完,赵大鹅回头把剩下的一些骨头,还有汤汁,泡上玉米面面,之后取了一些热水,拿着去后院喂狗子。
两只狗子倒很乖巧,在后边刚搭的狗窝里趴着,睡的还挺香的。哪怕赵大鹅都蹲它们两个面前了,它俩也没啥反应。
小宝睁开眼睛,也没有动,就这么看着赵大鹅。可能是天气比较冷,它也懒得动弹。
赵大鹅拍了拍小宝的身子:“起来吃饭,好好看家。”
随后把吃的放在了提前准备好的一个石头的槽子里边,水放到另外一个槽子里边。
小宝有些兴奋的摇摇尾巴,跳起来用前爪搭上赵大鹅。
狗子其实有点高,这么站起来,快比赵大鹅都高了一些,爪子也直接搭到了赵大鹅的肩膀。赵大鹅倒也没有生气,和它玩耍了两分钟,便转身走了。
趁着天还没有黑,赵大鹅再次到了赵廷明家里。
在整个东台子村,赵廷明算是见多识广的一个人了。有啥不明白的,找他就行了。
赵大鹅去的时候,赵廷明正在院里炒火药。
是的,赵大鹅没有看错,赵廷明的确整了大半袋子硝氨尿素,在那边炒呢……
这玩意具体怎么变成火药,中间再加点什么,赵大鹅不知道。
反正这个时代,火药也很常见。洋枪洋炮也挺多的。这倒不是什么违禁品。
毕竟再往前边十来年,那时候还有民兵。每个村都有的,民兵有枪的。这个东西很普遍。
这倒不是后世很多小说里说的,这东西违禁。而是在很长一段时间,这些东西,是有的,而且很多。
只是到了九几年之后,这个东西才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不过火药雷管,还是有很多的。
而且这个东西也容易做。
赵廷明上过大学,主要他也当了很多年村长,以前民兵有个基本的基本功,就是炒火药。所以赵廷明也会。
“干啥呢大爷爷?你这是打算整点火药上山蹦石头?”
东台子村南边的大山,就是石头山。
当然了,山顶上也有树木。多数是松树,榆树和槐树以及棉槐。
野生动物只有野鸡,兔子,还有什么野雷子(大型猫科动物),狐狸狗子,松鼠……顶多偶尔从别的山过来几条狼。
以前听说有几只老虎,不过早就没了。
所谓靠山吃山,这山里啥也没有。就只能用点石头。
山上还有个采石场,面积还挺大。以前搞过大工程用过这边的石头,后来废弃了。
村里人盖房子,垒墙就用上边的石头。不过大多都需要用火药炸,要不然一整块一整块的,也弄不下来。
所以赵大鹅就以为赵廷明想用火药弄点石头,以后垒墙什么的。
赵廷明哈哈一笑:“我这整点二踢脚。自己放几个。”
二踢脚是双响的,这个难度要比炸石头那个难度大很多。需要炸药和黑火药。头层黑火药,上边炸药。而且药捻子还得会做,得合适。要不容易炸膛。
“哎哟。大爷爷,等你整好了,给我点。我改天炸鱼去。”赵大鹅厚着脸皮说道。
“咱们河套,哪有鱼?就那小河沟,能抓着几个虾米就不错了,炸鱼就浪费二踢脚了。”赵廷明笑着说道:“到时候,给你个二三十个。”
“我去我姥姥家那边炸鱼去。”赵大鹅嘿嘿嘿的笑着。
赵大鹅的姥姥家,也就是小河沿那边,村子前边就是大凌河。
大凌河算是辽西最大的河流了,古代有上古的红山文化,便是发源于此。
据说……
三国时代,曹丞相东击乌桓之后,做的那首诗:东临碣石有遗篇便是登的白狼山,看的大凌河的水。
当然,后世对这个颇有争议。
但是,这个时代的大凌河的水,是特别深。没有太多人类污染和破坏的痕迹,河里的鱼,也是特别多。
赵大鹅还真心想去那边炸点鱼,而且这个时代,用二踢脚炸鱼,也是非常常见的一种事情。
“你可悠着点吧。那玩意,不是你一个小丫头该玩的。”
赵廷明摇摇头,他觉得赵大鹅可不要去大凌河炸鱼,万一鱼没炸到,人让水冲跑了咋整?
他可承担不起这个责任。
而且,赵廷明准备做的二踢脚,火药也不是很多。属于那种低量火药的,能响,威力不大。
哪怕用手拿着放二踢脚,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炸鱼的话,很难起作用。
赵大鹅又和赵廷明说了一会话,不一会郭氏出来,笑着对赵大鹅说道:“大鹅来了,我这几天还念叨你呢。”
“嘿嘿嘿,我也想大奶奶了。”
“这嘴甜的。你呀人小鬼大,每次来都有点事,这次啥事?”郭氏问道。
“没啥正事,我不琢磨着我大爷爷神通广大,比西游记里的孙悟空还厉害。能上天入地………”赵大鹅开始吹了起来。
赵廷明一摆手:“得得得,大鹅。我可禁不住你这么夸,说吧,有啥好事想着我?”
“好事没有,我一堆破事。”
“那倒是。”赵廷明也不见外。毕竟赵大鹅家里的破事多了去了,他们一家就够搭个戏台子,唱大戏了。都不需要请人了。
“咋了。你爷爷奶奶,又和你干起来了?”
“那倒没有。”赵大鹅嘿嘿嘿一笑:“那也不能天天干呀。天天干仗,年前不得从我家抬出去几个?大冷天的,大伙都挺忙的,去山后挖坑挺费劲的。”
赵大鹅这句话的意思就是一句玩笑话,因为老赵家的祖坟,在山的后边那里,那里风水还挺好的。起码祖祖辈辈没有发迹的……穷的稳定。
老赵家是闯关东过来的,一支留在了大凌河南边。一路来了北边。老家的话,赵大鹅听说好像是山东孔庙后边第三条街,第二家。
不过早就世事变迁了。
山后就是埋故人的地方。一般土葬。
动不动就有人开玩笑,说挖坑埋山后。但是冬天冷,挖坑特别费劲。
“没个正形。”赵廷明摇摇头,一锅火药炒完了,收拾收拾就进屋了。
随后拿着小茶壶,沏了一壶红茶。都是劣质的茶叶,不过冷天喝起来,还是挺舒服的。
赵大鹅喝了一口,浑身暖和。
屋子里还那个样子,不过好像为了儿子回来,老两口收拾了一下,又糊报纸了。挺新鲜的看起来。
赵廷明从柜子里,拿出来一些糖球。赵大鹅含在嘴里一个。还是一如既往的甜。
郭氏也拿了几个大苹果:“这是秋天那会,从半拉烧锅那边摘的。你五姑他们两口子前几天送来的。尝尝。”
苹果很甜,很脆。
赵大鹅也不见外:“还有没,改天卖我点。”
“给你多拿点。”
“我都不好意思了。”赵大鹅笑着。
她倒没有不好意思,反正来亲戚家,就是走到哪里,拿到哪里。不拿白不拿,反正人家也算你吃了。不如多拿点。
至于自己家,没事。自己家穷,啥也没有。
而且这个时候,风土人情特别好。人们都是从一家五六个孩子,变成了那么一个或者两个。
而且这边少生优生也特别到位。所以这个时候,孩子就少了。
孩子少,亲戚朋友啥的,就对孩子更好一些。
更重要的是,乡下的瓜果梨桃不值钱。
“大鹅呀,你有啥事你说吧。别掖着瞒着的。”赵廷明一边喝茶一边问道。
赵廷明做了几十年的村长,就那么一言一行,都多少有点气势,他这么一问,赵大鹅也不太好意思说别的了。
“大爷爷,我琢磨整几个粉碎机,之后在村里粉粮食。”
“这个……你干不了。”赵廷明摇头说道。
郭氏也说道:“你连二十斤的东西,提着都费劲。弄那个干啥?再说哪有地方呀。”
赵大鹅晃了晃脑袋:“我不干活。我把我爹和我三叔安排干活了。”
赵廷明想了想:“铁生干活倒行。你三叔,一天醉三次,一次醉八个点,你指望他干活?别磕着碰着,你就吃不了兜着走了。”
赵铁刚喝酒那是远近闻名,天天醉的不行。
赵廷明那是深恶痛绝,问题是赵铁刚不是自己儿子,要是自己儿子,赵廷明早就打死他了。
啥家庭啊,天天这么喝?
问题,多大岁数呀,才二十五六,就玩命喝?啥时候是个头?
可惜,没办法。
但是赵廷明琢磨,让赵铁刚干活,这事太不靠谱了。让他干活,得上八份意外保险,就赵铁刚天天醉那样,不得出事呀。赵廷明也怕赵铁刚出事,一是本来那就是个亲侄子,身为亲大爷,赵廷明自然不希望赵铁刚因为干活啥的英年早逝。二是,赵廷明怕万一赵铁刚出事,老赵家一定会讹上赵大鹅。
“没事。”赵大鹅却无所谓。
赵大鹅也知道三叔喝酒喝的厉害,但是前世赵铁刚可没有因为喝酒出过事。
命硬的离谱。
身体反而比两个哥哥更好。
当然也有可能赵铁刚喝多了就睡觉,也没有什么烦心事。整天醉生梦死,也不干活,身体稍微好一些,也是正常的。毕竟喝多了,也没人叫他干活。
不从事大体力的劳动,没有过度劳累,可能也是赵铁刚活的久的原因。
不过甭管怎么说,反正赵铁刚喝酒没出过事是重点,总不能上辈子啥事没有,这辈子三叔给自己干点活,还出事?
出事,大不了赵大鹅以后养着自己的小兄弟赵永波吧。要不赵铁刚也不怎么管自己儿子……
“我三叔能出多少事。我到时候提前交代他,干完活再喝酒。平时只让他一顿喝四两。”
嗯嗯,四两对于常人可能来说,也多数醉了。
但是对于江湖人称“酒仙”的赵铁刚来说,那连微醺都达不到。
“不太行。”赵廷明依旧摇摇头:“这事不靠谱。大鹅,不如让你爸爸自己干点活就行了。那点活,也不一定有多少。”
“嗯嗯,知道了。到时候看吧。而且我三叔还挺听我爸话的。”赵大鹅说道。
这一点,赵大鹅没有说错。
老赵家除了到了赵大鹅这里,出了另类。他们还是相对来说,都特别“孝顺”的。所谓孔孟之乡出来闯关东的人,多少都有一些所谓的礼义廉耻和一些书香门第的规矩在里边。
动不动就讲什么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的道理。虽然时代变了,也已经大多数没有那个讲究了,但是老赵家还是保留了一些传统的。
要不然,赵廷绪动不动生气的时候,也不会说什么“反了你了”……
所以,虽然赵大鹅管不住赵铁刚,但是赵大鹅觉得老爹赵铁生还能管的住。反正喝多了到时候赵铁生自己干活呗。
毕竟赵大鹅也不打算干活,那剩下的无所谓。
赵铁刚喝多了,干不了活。就赵铁生干活。那赵铁生就一定能控制住赵铁刚尽量不会每天喝的迷迷瞪瞪的。
“多考虑考虑。”赵廷明喝着茶,拿起旱烟卷了起来。卷完了,抽了一根。
用火柴点上,狠狠的吸了一口。
“你找我来,也一定不是让我劝你三叔不喝酒的。还能有啥你解决不了的?你家院子大,前边也长。就在前边盖个就不错。粉碎机附近没有,几个村都没置办一个,最早的时候乡里有一个粉碎机的地方。后来倒了……因为啥倒的,我也不知道。估计利润不大,大鹅你可得考虑清楚了。”
“咱们乡里原来有粉粮食的地方?”赵大鹅愣了愣。
这事她还真不知道。
虽然重生一世,但是很明显,乡里有粉碎机的这个事,超过了赵大鹅知道的年纪限制。估摸应该是六七十年代的事情了。
“有。就在大修厂西边那个胡同里。都倒闭好多年了。以前是公家的,专门给公家粉粮食,后来公家不去了,就倒了吧。具体我也不知道。本来说承包给个人,但是也没人要那玩意。地方不太好,有点偏。服务态度还差,可能后来没人去,就倒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