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这孩子快满三岁的时候,娘竟然让老二专程跑回岳家一趟,询问岳父岳母这孩子到底应该叫啥名。
后来大家才弄清楚,原来娘是打算等孩子满三岁之后,就让这孩子姓钱,并且直接上到钱家三房的户口本(族谱)上去。
张成可是记得明明白白的,当老二两口子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那简直是惊得目瞪口呆、手足无措。
而自己与弟弟、妹妹们则是,完全摸不着头脑,压根儿就不理解娘为啥会有这样的想法。
面对所有人的疑惑和不解,娘倒是显得格外镇定自若。
娘给出的解释确是:“你们想想看呐,咱家老二当初本就不怀好意,人家钱家没有计较,亦是心善了。
我们张家不能不懂事,以后两家小辈说出去总归不体面。
而老二本身就占了人家钱家的香火位,总不能就这样眼睁睁地看着人家断了后吧?再说了,等到钱家二老百年归西之时,总得有个正经孙子来给他们打幡、摔盆,尽孝送终啊。
老大,老三还有幺儿,对于这件事,你们三家可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和意见吗?”
而张成心里暗自嘀咕:我哪敢有意见呀!要知道,当年老二那家伙一开始就是心怀不轨,动机不纯地前往钱家。
虽然最后被咱娘发现并及时给拽了回来,但是他实实在在地算计了人家一番呐。
好在后来,咱们两家竟然还能携手合作,共同谋求发展,并且逐渐建立起了颇为不错的关系。
然而,有些事情一旦发生了,那就意味着存在问题,即便后续有着再好的发展态势,也无法将其彻底抹去。
随后,一大家子见娘的意图已经再明显不过了,都没有反对。
娘她老人家显然是想告诉大家,咱们老张家可不是那些不入流的小门小户,更不会仗势欺人。
既然如今张、钱两家已然成为一体,那么这种一体化就得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容不得半点含糊。
就是吧!张成怕家里爷爷不同意,他爷爷一辈子最是注重子嗣这一块儿了。
后面,也不知他娘究竟使了什么妙招,竟然将他爷爷也给说通了。
这边他爷爷一点头,就如同圣旨一般,张家上上下下便都同意了。
于是,钱家欢天喜地去筹备孙子上族谱之事了。
“嗯!那你在家将这边的长辈们都招待好,我去接你外公,到时候让你外公一同前去。”
“好的!娘!”张成认真的回道,这事儿自然是要认真对待。
饭罢,王春花手持拐杖,在大儿子的搀扶下,颤颤巍巍地坐上马车。
“好了,你们快去忙吧!娘下午就回来了。”王春花对着车外的儿子、儿媳妇挥挥手。
“哎!娘,您晌午可别贪杯啊!”李氏忧心忡忡地对着马车喊道,她娘是个酒篓子,每天都要咪上几口。
不给喝就生气,她希望她娘每天都乐呵呵的,故而,只能天天盯着点儿。
“我知道啦!娘心里有数,呵呵呵……”
王春花透过窗口,满脸笑容地向三儿媳点点头,手中却拿着拐棍轻轻地戳了戳张聪。
张聪会意,轻轻地一甩马鞭,高声吆喝一声,“走咧,大哥,嫂子,我们出发啦!”
随即,马车缓缓前行,犹如一头老牛,不紧不慢地迈着步子,带起细碎的烟尘。
今日,大王庄迎来了一个阳光灿烂、微风拂面的好天气,整个村庄都弥漫着一股生机勃勃的气息。
此刻,家家户户的老少们纷纷走出家门,有的忙着赶集采购生活用品,有的则趁着大好天气将家中的衣物被褥等拿出来晾晒。
出了正月,意味着新的一年正式拉开帷幕。
村民们开始着手整理家中的大小物件,把屋子收拾得整洁干净;农具拿出来上些油打理一番。
待其晾干后,田间地头也即将重新热闹起来,可以开始新一轮的规整和耕种。
王春花面带笑容地领着两个儿子,一路上哼着欢快的小曲儿,脚步轻快地朝着娘家走去。
当他们踏入大王庄时,王春花轻声嘱咐儿子张聪放慢马车速度,这样她就能有时间,与村里熟悉的人们打招呼寒暄几句。
没走几步路,就听到有人热情地喊道:“哎呦!春花回家啦。”
王春花循声望去,原来是隔壁的王三嫂子正拎着个篮子迎面走来。
于是赶忙笑着回应道:“呵呵呵!是的呢,三嫂子,您这是准备去赶集呀?”
三嫂子点点头说:“是嘞!家里孙孙上学要用纸笔,我去集市上给他买点回来。”
王春花惊讶地说道:“哎呦呦!时间过得可真快啊!大刚娃这么快就上学啦!”
三嫂子满脸笑意地应道:“可不是嘛!我这也要开始操心孙孙的学习喽。”
王春花哈哈一笑,说道:“哈哈哈!那多好呀!这说明咱们村子里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了呢!”
三嫂子连连点头称是:“是嘞!是嘞!”
“春花,你又来看你爹了!”
“是嘞!”
“春花,今儿个空了,回娘家啦!”
“是嘞……”
就这样,王春花一路上与遇到的乡亲们亲切地交谈着,聊一聊近况。
不一会儿功夫,她便带着孩子们来到了自家老爹的院门前。
就见原本宽敞的院落,此刻更加宽广了,她爹儿孙满堂啊,这附近一大片建筑都是老王家的。
细看素雅的青砖绿瓦间,点缀着几缕炊烟。
马车里
“快!幺儿,到你姥爷家了,咋困成这样?”
王春花推了推打迷糊眼的张云,这货自打上车就开始睡觉了。
也不知道晚上去做啥子去了,这大白天竟然睡起觉来。
张云揉了揉眼睛,翻身跳下马车,回头一脸笑眯眯的扶着他娘慢慢下车。
张聪上前敲门,不多时,门开了。
“来了来了……”
是王春花小弟王春生,其一见是王春花娘仨,脸上洋溢着惊喜咧开嘴就喊了起来:“姐,你们来啦!”
“三舅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