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话音落下,朝堂上却陷入了短暂的寂静。户部主事倪元璐率先出列,颤声道:“陛下,若按工部估算,每里水泥路需耗银八百两,仅贯通南北主干道便需三百万两。若要覆盖全国州府...”】
【“倪爱卿多虑了。”朱由检笑着展开舆图,鎏金镇纸压住卷轴两端,\"自通州至临清段运河淤塞多年,正可改作陆运枢纽。以京杭官道为龙骨,十三省省道为肋条,府县道路为脉络——先从九边军镇与江南产粮区着手。\"】
【工部侍郎突然发现舆图上密布朱砂标记,惊觉皇帝竟早已命人测绘全国地形。从居庸关到山海关的驿道被描成赤红色,太行八陉险要处标注着\"爆破开山\"字样,黄河渡口旁则写着\"铁索浮桥\"。】
【奉天殿内,群臣百官都被舆图中详细的工程规划,震惊的无以复加。】
【朱由检可是一个皇帝,不是在工部主理多年的官吏,他居然对大明的山川河流,了解的如此详细,甚至在每一个交通要道的连接点,都有非常详细的规划,可见是下了大功夫。】
【不难看出,朱由检在背后究竟默默付出多少努力,才能拿出今日的成果。】
【“陛下之明断,我等望尘莫及。”洪承畴满眼的感佩和敬重。】
【朱由检虽说比他年纪小上许多,可无论心智还是手段,都要远远超过他。】
【不只是洪承畴,在场的群臣百官全都向朱由检投去佩服的目光。】
【“好了,奉承的话就不用多说了。”朱由检笑了笑,说道:“此事已经迫在眉睫,工程浩大,非一日之功,洪承畴、杨嗣昌、陈新甲、魏忠贤、温体仁、陈延儒,有你们几人合力督办此事,有任何问题,及时报与朕知晓,听明白了吗?”】
【“臣等遵命!”洪承畴等人纷纷高声答应。】
【在场的群臣百官也都慎重起来,朱由检点名的这几个人,全部都是朝廷柱石,单拎出来任何一个,都是权倾朝野的大人物。】
【将他们全部都调动起来,由此可见,这一次修路的工程量有多么巨大。】
洪武位面。
南京皇城内,二十八个桐油大箱轰然开启。朱元璋抓起把雪白细腻的水泥粉,转头问宋濂:“宋夫子,这物件真能三日坚如磐石?”
朱元璋早在几个月前,便让宋濂等人效仿天幕里的朱由检,研究水泥的制作和用法。
他绝不会允许子孙后代干得热火朝天,而自己却只能眼睁睁的看着。
朱由检的年轻朝气,和拼搏向上的精神,感染了年迈的朱元璋。
他也想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旅程,再来一次轰轰烈烈的大动作。
“禀陛下,凤阳皇陵修缮时试用过。\"宋濂掏出块巴掌大的水泥板,\"此物遇水成浆,掺碎石即成混凝土。前日暴雨,试验路段车辙印仅半寸,而夯土路已陷尺余。”
朱标抚掌大笑:“爹您看,应天府到太平府的官道,夯土路每年维护费就要两万石粮。若换作水泥路...”
话未说完,朱元璋便已经开始在心中盘算,如何让这条道路的利益最大化。
……
永乐位面
朱棣望着正在铺设的京郊御道,突然踹了脚夯土路面:“老二,带神机营去把西山石灰窑给朕围了!三年内,朕要看到从南京到顺天的水泥路!”
朱高炽苦笑着展开户部账册:“父皇,光顺天府路段就要...”
话未说完,朱棣已抽出永乐剑钉在案上:“钱不够?去查查那些靖难功臣的田庄!”
剑穗红缨剧烈颤动,映着皇帝炽烈的目光。
朱高炽心头一动。
看样子,他爹是铁了心要和天幕里的朱由检一较高下了。
不过,如果只是单纯的修一条水泥路,从南京到顺天府,三年的时间倒也不成什么问题。
如今的永乐一朝,正值巅峰时期,若是没有大的战事,此事倒是可以一试。
朱高炽向来主张止兵息戈,与民生息,若是能修出一条通天大道,也是与民便利,何乐而不为?
……
【朱由检在朝会上宣布道路工程的规划之后,洪承畴等大臣们也开始日以继夜的加班加点,一心扑在工程建设上面。】
【十日后,通州码头。三百艘漕船满载水泥熟料,桅杆上“皇商”黄旗猎猎。魏忠贤亲自押运,对工头喝道:“陛下有旨,这段路要赶在夏汛前贯通!每提前一日,工匠赏肉半斤!”】
【沿途州县,杨嗣昌正带着新式算盘教县令算账:“诸位看,这段路修通后,原本绕行七日的商队可省四日脚程。按每车货值百两算,仅商税便能多收...”】
【算珠清脆碰撞声里,地方官们的眼睛渐渐发亮。】
【宛平水泥厂浓烟滚滚,二十座新式立窑昼夜不息。汤若望举着铁皮喇叭:“一定要注意安全!十日内,咱们必须要赶制出一百吨水泥。”】
【王恭厂废墟上,孙元化正在试验开山技术。“引线再延长三丈!”随着轰隆巨响,居庸关峭壁崩开豁口,监工惊喜记录:“一炮之功,抵三百民夫十日劳作。”】
【保定府茶棚里,脚夫老赵盯着官道啧啧称奇:“乖乖,这灰扑扑的路面,暴雨天竟不泥泞!”茶博士拎着铜壶笑道:“听说皇上要修条通天大道,从这直通到广州港哩!”】
【苏州绸商们凑在运河码头,对着新立的路牌指指点点。】
【“走陆路到京城竟比漕运快五日!”】
【“正是,丝绸最怕水汽,走旱路每匹能多卖三钱银子!”】
【“有这样的通天大道,咱们的生意可就好做太多了。”】
【“多亏了当今陛下,让咱们大明以商业为主,咱们现在的处境可比先辈们好太多了。”】
【三日后,十辆满载水泥的四轮马车驶出德胜门,官差高喊:“会砌墙的来领工钱!妇人孩童亦可筛沙!\"】
【正巧,又有一批从外地赶到京城逃难的难民,刚一过来,便看到有人招工,立刻蜂拥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