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定了宜州的叛乱,再又嘲笑完辽国的窝里斗,赵恒再又把目光转回到自己的身上。有件事他早就想做了,但就因为宜州这么一闹让他只得暂时将其搁置,而现在再没有什么能够阻止他去做那件事了——挽回尊严。
如我们之前所反复提到的那样,自打王钦若当初以城下之盟诋毁澶渊之盟后,赵恒的心病就在心里深深地扎下了根,每当闲暇之时他总是为此而怏怏不乐。可是,他想了很久都不知道该如何才能让自己业已受损的形象重新变得英明神武且又光辉灿烂,他只好找来王钦若帮忙解决这个问题。
“王爱卿啊,你给朕说说,朕要怎么做才能挽回在澶州所丢失的尊严?”
聪明又狡猾的王钦若并没有直接跟赵恒开门见山,他明知道赵恒不想打仗,可他却首先就跟赵恒提了一个以战争的方式来为赵恒重新正名的馊主意。
“陛下,如果你能够率领大军收复幽燕,那么你必将万古留名啊!”
赵恒闻听此言第一个想法就是一个耳光给王钦若招呼上去,王钦若这话明摆着是在拿他开涮。同时,我们从这之中也不难看出他俩之间的关系达到了何种亲密的程度,王钦若都敢拿自己的皇帝开玩笑了。
赵恒回道:“河北的老百姓长期经历战乱之苦,如今才刚刚喘口气,朕怎么能够让他们再次陷入战祸之中呢?你再给朕另外想个办法!”
“既然陛下不想在军事上建功立业,那就应该做件大事以镇服四海,要让辽国人都因此而被你所震慑住。”
“此话怎讲?”
“陛下,你可以去封禅啊!不过,既然陛下不想打仗以建立军功,那么封禅这种事就必须得天降祥瑞才行,或是世间发生了前所未有之惊奇之事,如此方可为之。”
祥瑞?赵恒随即陷入沉思,他开始思索这种事情的可能性和操作手法。
王钦若借机继续说道:“至于这个祥瑞,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出现的,但古人早已人为地制造出了许多祥瑞。只要君王相信了这事是真的,然后再传谕天下,那么这个祥瑞即使是人为的却也因此可以变成是上天所降的旨意。陛下,你想必知道“河出图洛出书”这个典故吧?其实这哪里是什么上天的旨意,不过是上古圣人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刻意造的假,他们只是通过所谓的神仙显灵这种说法来欺蒙无知的民众罢了。”
王钦若这里所谓的“河出图洛出书”是为何事何物呢?相传远古时期,在洛河突然飞升出了一头形似骆驼但又马身龙鳞且还长着一对翅膀的神兽,只见这头神兽在河里是如履平地,而它的背上则是由诸多斑点和线条构成的一张谁都看不懂是为何物的图样。三皇五帝中的天皇伏羲氏在听说此事后立马前来观摩,然后他从这神兽后背的这张图上得到灵感就此发明了八卦图。
这个故事简单说到这里,王钦若提到它无非就是让赵恒效仿伏羲氏以神灵的旨意来做些惊天动地的封建迷信活动,从而以此来彰显他是受到神灵眷顾和护佑的一代明主。
赵恒当然知道这是王钦若在怂恿他造假,是在让他装神弄鬼糊弄天下百姓,可毕竟这种事不是那么的光彩,所以他再次陷入了沉思。最终,虚荣和自尊让他决定采纳王钦若的建议。可是,转而他又颇为忧虑地对王钦若说道:“此事甚好,但就是不知道宰相王旦会不会配合?”
王钦若见赵恒动心了,于是他大喜,他拍着胸脯向赵恒保证道:“此事就不劳陛下你费心了,王旦那边我去搞定他!”
说完,王钦若转过头就去找王旦说这事。王旦当即表示反对,可是当王钦若把赵恒给抬出来并表示这是皇上的意思后,王旦却不敢再说什么了。王钦若满意而退,王旦的沉默在他这里就意味着是赞同。
赵恒这边虽然被强烈地诱惑了,可他心里还是没底,说到底他还是有寡廉鲜耻之心的,作为一个皇帝如果公然去造假,那么此事必被后世之人所不齿。这天晚上,心事重重的赵恒在宫中漫无目的地闲逛,不知不觉中他走到了秘阁。见里面有人值班,他便走了进去。
值班的这人名叫杜镐,赵恒随即脱口问道:“爱卿,你读的书多,有件事朕想问问你,所谓‘河出图洛出书’是真事吗?”
杜镐哪里知道赵恒问他此话的缘由,他如实回道:“陛下,你别信这个,假的,这不过是远古圣人为了教化民众而耍的手段而已。”
听了这话,赵恒反而大松了一口气。原来他此前所担心的根本不是造假会受天谴,而是他现在终于确信了王钦若的那番话是真的。简而言之,此时赵恒心里所想的是:既然远古圣人都可以造假,那我赵恒为什么就不能效仿呢?
打定主意后,赵恒准备直接跟宰相王旦摊牌。他单独将王旦召入宫中饮宴,但在整个过程中赵恒丝毫不提什么封禅和祥瑞之事。
等到酒足饭饱之后,赵恒命人拿出一壶酒,然后对王旦说道:“此酒甚美,你把它带回去和你的家人共享吧!”
王旦回家之后揭开酒盖顿时就愣住了,这里面哪里是什么美酒,这是满满的一壶珍珠。王旦是何等聪明之人,前有王钦若的劝说,如今又有了赵恒的“行贿之物”,他就此什么都明白了。最让他感到后背发凉的是赵恒的那句“与家人共享”,赵恒的用意再明显不过了:只要你王旦肯配合我,那么你全家都不愁富贵,反之可就不好说了。
这时候想必王旦定会想起当年李沆对他说过的那一番与赵恒有关的话:“ 人主少年,当使知四方艰难,不然血气方刚,不留意声色犬马,则土木、甲兵、祷祠之事作矣。吾老,不及见此,此乃汝辈他日之忧也 ”。
如今的事实果然不出李沆所料,眼瞅着这天下太平了,赵恒竟然真的如李沆所担忧的那样开始胡搞乱来。但是,此时说这些又有什么用,李沆已经死了,王旦只能独自面对这一切,可他又能怎么办?他不是赵普,更不是吕蒙正和李沆,这些人都是能在皇帝面前挺直腰杆说话和做事的人,而他对自己的皇帝只有仰止的份儿,否则不止是他,就连他的家小都得跟着遭殃——毕竟偌大的北宋帝国不是只有他王旦才是能做宰相的人。
王钦若这边已然紧锣密鼓地开始忙活,他的第一步就是造势。在他的授意下,殿中侍御史赵湘向赵恒上书请求赵恒效仿秦皇汉武前往泰山封禅。赵恒当然不能这么没有吃相,在与两府大臣商议此事时,他连连摆手予以拒绝:“朕的德行怎么能够和秦皇汉武相提并论,封禅之事万不可行啊!”
话虽如此,但这个声势和风声已经起来了,赵恒和王钦若的目的也达到了,接下来就看下面的人如何继续造势直到赵恒无法拒绝。
在准备大搞封建迷信活动之时,赵恒倒也没有完全变成一个神棍,国家大事他也没有荒废。也就是在这个时候,中国科考史上的“弥封制”被正式确立为一种必行的制度。这个弥封制简而言之就是把考生的姓名和籍贯都用纸给遮盖起来,然后再加盖封印,等到成绩出来再揭封,而此举正是为了杜绝出现考官和考生之间私下交通败坏科场纪律的情况。
此举的目的当然是不言而喻,它就是为了能够为国家选出具有真才实学之人。不过,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这个弥封制也是有漏洞的,考生只需要在字迹或者在考试内容里整点暗语或藏头诗什么的也能和考官暗中勾连上,为此后来又出现了“誊录制”,就是由专人把考卷全部誊抄一遍,然后再交给考官评阅。总而言之,这科举舞弊现象就是一场持续千年的魔道双方相互较量的过程。
对赵恒来说,国计民生虽然是不可荒废的大事,但眼下最重要的事情还是装神弄鬼。前面有了赵湘的请求封禅之事,这时候礼部也选择了跟进并上疏请求允许记录各地祥瑞之事。这种事历朝历代都时有发生,某个地方出现了什么奇异之事都必会逐级上报直达天听,当然这些事都会被添油加醋地描述为祥瑞并以此彰显当今天子的圣德。赵恒继位之初曾下令禁止言说祥瑞,毕竟那时候国家内忧外患不断已经乱成了一个烂摊子,谁如果不识相还来说什么祥瑞简直就是在找抽,而赵恒也会烦得要死。但是,现在不同了,对于礼部的请求,赵恒立马照准。于是乎,各地祥瑞之闻在这之后竞相飞向了京城。
以上这些各地的祥瑞事件其实根本上不了台面,它们不过都是在小打小闹而已,真正让世人大开眼界的还是赵恒本人亲自导演的祥瑞大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