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向阳原本是借住在赵光耀家,自从拜了紫宝儿这个小师姐、又尝过了紫家的饭菜之后,就死活不再去村长家。
哪怕是住在库房里,他也要赖在紫家。
没办法,顾辞就让王三妞把紫四郎的房间收拾出来,给陈向阳暂住。
即便是紫四郎他们回来了,陈向阳依旧是住得心安理得……
正因为陈向阳的厚脸皮,这次回来,紫四郎就和五郎住在一个屋子里。
紫家的一大群人浩浩荡荡地来到工地上,正好赶上晚间加餐时间,工人们都在就着咸菜喝粥,喝得“吸溜吸溜”的。
不光是几个萝卜头们,就连几个郎,肚子都开始唱起了空城计。
“来,”林荷花一眼瞅见他们过来,就忙不迭地招手,脸上笑开了花儿,“赶紧的,趁热一起喝一碗。”
“比不上大郎家的做得好喝,”胡玫也笑着搭腔,“垫垫肚子还是可以的。”
胡玫经历了上次那档子事儿之后,整个人就像脱胎换骨了一般,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
再加上自家儿子在紫家学习,天天高高兴兴、蹦蹦跳跳的,别提有多开心。
她自己呢,心境一开阔,人也跟着开朗起来,像是被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
之前松松垮垮的衣裳,如今穿着都有些紧巴了。
身上长了肉,脸也圆润了,看着竟然比实际年龄还要年轻了好几岁。
手里也有了多余的银钱,看着就特别得有精神气儿,特别得温婉可亲。
“来啦……”紫三郎又来了个标准的“三郎版”长腔,惹得众人一阵哈哈大笑。
小萝卜头们也忙跟着上前来,一人一碗米粥。
他们和施工队的队员们一起,蹲在小路上,也是喝得见牙不见眼。
“真好喝,”小五小嘴巴就跟抹了蜜似的,不要钱的赞美不停地往外蹦跶,“胡奶奶和荷花奶奶做的米粥,真好喝呀。”
宋如意一听这话,就笑得腰都直不起来了。
她拍了拍小五的小脑袋,说道:“小五呀,这你就错了,米粥不是你胡奶奶和荷花奶奶做的,是你平平姑姑做的呢。”
小五瞪着一双茫然的大眼睛,同样茫然地看着宋如意。
都说揭人不揭短,这还能不能友好相处了?
再者说了,他错了嘛?
怎么可能!
即使真的是他错了,那也不能承认吧!
“一样一样哒。”小五摇晃着小脑袋说道,“平平姑姑做得更好吃。”
阿奶说了,人嘛,就应该多多赞美,多多表扬,才能更有干劲儿。
尤其是女人!
“真是个小滑头。”
紫三郎都看呆了,这是他家儿子吗?
还挺有妇女之友的潜质啊!
紫家众人在工地上又光明正大地蹭了一顿晚食之后,这才摸着鼓胀的肚子,心满意足地回家。
月光洒在地上,把人的影子拉得老长,伴着欢声笑语,这次是真的要洗洗睡了。
紫大山回到正屋的时候,隔间的紫宝儿已经四仰八叉躺在床上,打起了小呼噜。
紫大山小心地掀开帘子,看了眼闺女那彪悍的睡姿,扯了扯嘴角。
脸上的褶子都跟着乐开了花儿。
这才是他亲闺女,就连睡觉姿势都是像了个十成十。
紫大山放心地脱鞋上炕,脑袋往枕头上一歪,“呼呼呼”就响起了呼噜声。
顾辞在一旁看着这父女俩,一脸无奈。
还真是女随父!
刚刚小闺女也是这样,刚把她放到床上就已经呼噜过去了。
顾辞躺在炕上,想着如今这日子越过越有盼头,想着明儿个要做的事情,也慢慢地闭上了眼睛……
紫宝儿睡着了,不一会儿,那个熟悉的梦境又缠了上来。
在梦里,她在碧蓝的湖水中自由欢快地嬉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引用王勃《滕王阁序》)
那景色,就跟画儿似的,美到让人移不开眼。
可没嬉戏多久,一阵天旋地转。
紫宝儿只觉得一股蛮力拽着自己,用脚趾头想想都知道,肯定是叮叮又“发疯”了。
自打上次被叮叮强行拖进空间之后,叮叮就有了新的喜好。
只要她一天没进空间,就会动用武力,直接把她给拽进去。
紫宝儿闭着双眼、迷迷糊糊地坐在控制面板前,认命地按下按键操控着收割成熟的药草和作物、喂养动物,还要打扫、清理粪便。
一通忙活下来,紫宝儿彻底清醒了。
她甩着小手手,跑到小狼崽的专属窝棚,给它的饭盆里加入一天量的灵泉水。
小狼崽子看到紫宝儿过来,兴奋地摇着尾巴,嘴巴还不停地“呜呜”着。
毛乎乎的大尾巴还扫呀扫的,把身后的干草都扬了起来。
紫宝儿就纳闷了,她能听懂其他动物的话,包括小鸟的话,她都能听得懂,却独独听不懂小狼崽的话。
她也曾尝试着带它出去,方法都用尽了,不行就是不行。
紫宝儿抱着小狼崽舒服地叹了口气:“哎,要是你能跟我出去就好了,我就能天天抱着你啦。”
“呜呜呜,”小狼崽子呜呜叫着。(可以哒,小主子,只要……)
小狼崽子瞪着清澈的大眼睛看着已经呼吸均匀的紫宝儿,彻底无语了。
它的狼生啊!
比小白菜还要惨呐!
“刺啦……刺啦……”
叮叮故意弄出一阵冰冷的电流声,就像是对紫宝儿和小狼崽子,这一对难兄难弟的嘲弄。
叮叮看着睡得像猪一样的紫宝儿,又粗鲁地把她送回到小床上。
紫宝儿再次睁开眼睛的时候,天光已然大亮。
温暖的阳光透过窗棂,斜斜地洒在她的小被子上。
她躺在床上没有动弹,让自己的大脑放空三秒钟。
下一秒,就麻利地从床上爬起来,穿好衣服,套上鞋子。
她要赶紧去尿尿。
实在是憋不住了。
已经在学堂里习惯早起的紫四郎、五郎,还有小一二三几个,都已经完成了早读。
“早读”这个名字,还是紫宝儿首先说出来的。
几个人都觉得特别地切合实际,就都沿用了“早读”。
不但是词汇上的沿用,更是行动上的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