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阵叽叽喳喳,把几个大男人的头都吵昏了。
周益民喝道:“吵吵嚷嚷干什么,抓紧拔草。你们想让红薯减产饿肚子啊。”
然后拉着秦淦西往远处走,“她们虽然吵吵嚷嚷,但都是面临的实际问题。”
他看了一眼天上,然后说道:“绝大部分男劳力都去炼钢了,这么下去,麦子、晚稻、花生、红薯一波接一波的农活,确实会很难搞。”
秦淦西有认为她们说的没错,很多东西今后都会研究制造出来,但这样的除草机制造不出来,后世将有除草剂。
他看了一眼不远处土里的小麦,问道:“麦子还要多长时间才能收?”
周益民也看了一眼麦地,“二十天。”
周毅发问道:“南方也种麦子吗,我可是第一次见。”
周益民笑着说:“老是吃红薯也不行,总要换换口味的。三年前,我们大队没有人种麦子,后来政府推广种子,我便买了一些回来种上,所以现在大队也种上了。”
秦淦西对张立维等人说:“大哥,你们向周大队长了解一下情况,我去看看小麦。”
种植空间里有不少品种,三大主粮已有两大,唯有小麦没有,他想弄点种子。
说完,他快步向小麦地里走去。
这里种植的小麦不多,最多只有两亩地,麦秆也不高,最高的也不过两尺三。
秦淦西站在一块梯土的坡下,把整个小麦情况扫一遍。
他知道这是春小麦,产量也不会很高,但他现在没有种子,所以继续弄一些。
在这块梯土中,他看到小部分还是青色,其它的已经变色,便走到那些青色的小麦旁,偷偷拔出十根种植到空间里。
被牛啃出来的花生都能存活,他相信这十根小麦也能。
把小麦种下后,他看到小麦地的边缘还种着豌豆,不由得感叹他们的聪明,竟然学会了套种,他又摘了三个成熟的豆荚,然后种到空间里。
做完这一切后,他再次回到他们身旁,趁他们都没出声的时机问道:“周大队长,你们的小麦是怎么收的?”
周益农说道:“以前没打谷机,就和打稻谷一样用拌桶,后来有打谷机了,就用打谷机。”
周春波问道:“拌桶是什么?”
秦淦西回应道:“拌桶就是木桶,有方的,也有圆的,打谷子的时候,抓住禾苗用力摔,摔在桶内壁上,谷子就落到桶里。”
邹立群点了点头,“我们那里现在还有很多地方使用。”
周益民无奈地说:“我们大队也有很多。”
周毅发不解了,“你们都有打谷机了,还用那种原始的东西吗?”
周益民呵呵笑道,“打谷机不是想买就能买到的。我们大队八个生产队,只有八台打谷机……即使只有八台,在公社里还算多的,但即使有八台,在双抢的时候,也必须把拌桶拿出来用,时间不等人呐。就那么几天时间,耽误了的话,晚稻就会减产。收晚稻的时候,也不能不用拌桶,因为怕天气变化,使得谷子发芽。”
周春波问道:“如果使用拌桶,劳动强度太大了吧。”
周益民苦笑:“累几天吃几个月,还是划得来的。农民都是这样,吃的苦,累的苦。”
几人闻言,心里沉甸甸的。
不接触不知道,一接触才知道农业工具现在有多落后,也知道农业机械有多大的发展空间。
秦淦西没使用过拌桶,即使队里有,原主也因为年纪小没使用过,前世使用的打谷机是电动的,但也看到有家庭使用第一代打谷机。
他不想让这种气氛蔓延下去,说道:“周大队长,能不能耽误你一些时间,带我们去看看打谷机?”
周益民点了点头,“可以。如果你们能制造出先进的打谷机,我们的晚稻就有希望了。”
周毅发指了指秦淦西,呵呵笑道:“大队长,你尽管放心,只要他决定了,那么一定会研究出来。”
周益民转头看了看秦淦西,“你说你们研究出来的机器真的能犁田耙田、犁地耙地?”
秦淦西笑着说:“我们今天在两个地方做了试验,一个在渔湾村,一个在机械楼旁边,距离你们这里不远,可以去看看。”
周益民点了点头,“等你们研究一下打谷机后,我跟你们去看看。不但要那些地,还要看你们的机器。”
秦淦西下意识地问道:“你们想买?”
周益民看向他,“为什么不呢?因为人力不足,我们大队还有不少荒地可以开。”
“种了也没有那么多人去收吧?”
“种下去再说,总会有办法的。如果你们能研究出新的打谷机,那么我们就可以节省不少时间用于挖红薯、收花生。”
“周大队长,即使新式打谷机,也需要两个人递禾苗,两个人打,但速度一定会比原来的快。我们的旋耕机,如果是老地,一个人一个小时可以犁三亩。”
“多少?!”
周益民骤然转身,紧紧盯着秦淦西,“你说一个人一个小时可以犁三亩?”
周春波呵呵笑道:“不只是犁,还包括耙。”
周益民马上拉着秦淦西快走起来,“你们先去研究打谷机,我去看看你们的地。”
他把几人带到一个仓库前,打开一个房间,里面堆着一个打谷机和八个拌桶,“你们先研究研究,我去看你们的地。”
说完,他小跑着离开了。
张立维看着他的背影,笑道:“他想买了。”
秦淦西点了点头,“是个好大队长,尊重科学,积极上进。”
走进房间,他把滚筒转半圈,让踏板提起,然后踩下踏板;再松开,让踏板再提起。
这么连续几次后,滚筒上“铁齿”越来越不清晰。
然后他退下来,让他们一个个上去操作。
他虽然自己没用过,但前世同生产队有人家里还用。
他们几个都不是农村人,都是第一次操作打谷机,显得笨手笨脚,一度让滚筒的转速降了下来,还好接受能力比较快,很快能稳定在最高速度。
待他们都有一定认知后,他又带着他们观摩拌桶,讲这种农具的用法,让他们如听天书。
在回去的路上,一致同意小组的下一个研究项目是打谷机。
确定项目后,秦淦西问道:“几位哥哥,我想我们的手扶拖拉机和旋耕机应该写篇论文发表。”
周春波马上应道:“整个必须有。我打草稿,你们审核。”
张立维问道:“有合适发表的刊物吗?”
秦淦西看向他,“大哥,你不会没看过七月份创刊的《农业机械》吧?”
邹立群点头,“我看到过。不只有这个,还有几种刊物可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