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丢了,你们还不赶紧去把孩子找回来,在这儿瞎吵吵孩子就能回来了?再说二猛子你也是,你把人家孩子领出去了,咋不给人家领回来,自己回来了,不知道去给人家说一声让人家去接,乡里乡亲的,你这不言不语的,这样做事儿可就有点不对了。”
听支书数落秀燕奶奶,二猛子奶奶还很得意洋洋,一听又说二猛子做的事不对,立马替自己的孙女打圆场。
“支书啊,咱话可不能这么说,你说都是孩子,俺家孩子也没有帮他们看孩子的义务。 都一块堆出去了不假,他们不回来俺不能把他们一个一个的都背回来吧。再说俺回来了,谁知道他们都拐到哪里去了,他们没有回来还怨着俺了?”
“婶子你这就是说糊涂话了,你家二猛子多大了,人家孩子才几岁?要是真的把人家孩子给弄丢了找不回来,你家二猛子还得吃官司哩,你不说替人家找孩子,还在这儿找借口推脱责任。”
“哎吆支书,你这样说话就是冤枉人了,一听说那几个孩子没回家,俺儿子媳妇孙子都去给他们找人了,到这时候还没有回来。你说还要我们咋办,你要是不解气,俺妮儿就在这儿哩,你叫他们把俺捕井里去吧,俺保准不喊一声冤了。”
“婶子看你这话说的,我也没有咋着二猛子啊,你们家二猛子这事儿做的确实不对,你儿子媳妇帮忙找人也不狂外。你说你给人家说几句好话咋了,大过年非得跟人家吵吵,弄这一院子看热闹的。你孙子孙女都快到了说亲的年岁,你说这样传出去,你觉得好看啊。”
二猛子奶奶再不讲理,支书一说到她孙子孙女的婚事,算是戳到她的心窝子里了,立马就蔫了。
二猛子是她的心肝宝贝,肯定会为她打算,她暗地里早就相中了会计家的二小子。那小子长得白白净净斯斯文文,还有文化,考上大学也说不准。家里还都是好劳力,到时候自家孙女儿过了门,也能吃穿不愁享清福。
揣着自己的想法,她明里暗里去试探过会计老婆,只是会计老婆对二猛子死看不上眼。支书家儿媳妇儿会说媒,还指望着她去说服会计老婆呢,可不能得了罪支书。
“他们家的孩子没回来,我这不是也着急嘛,我正在急头上,她们一过来就吵吵,我就没了正经主意,话赶话啥就说出来了。我顺嘴秃噜出来的话,都是不过心的,你可不能在意。”
二猛子奶奶一向不讲理惯了,和谁吵架都没有认过输,认错服软更是第一回。在场的人不知道二猛子奶奶心里的算盘,觉得还是支书厉害,三言两语就能镇得住她。
农历三月二十六,星期天,是张家二闺女结婚的日子。按我们这里的规矩,谁家娶媳妇儿都是找本家的妯娌,或叔伯婶子做娶媒客(qie)。
杨子家在村里是独姓,二狗子娘在村里没有本家妯娌,也没有下一辈的侄子媳妇,娶媒客得从外姓人里找。奶奶是媒人,和张家二闺女的属相也相合,二狗子娘早早就请我奶奶做娶媒客。
杨子在村里没有本家,所有帮忙的人,都是从外姓人里找的。奶奶是二狗子娘早就定好了的娶媒客,爷爷被安排在看客(qie)上,我爹和二狗子是从小玩到大的,被找去端盘子。
二姑比张家二闺女小,不是一堆儿长大的,本来没啥交集。因为大伯和张家大闺女定了亲,多少也算是亲戚了,二姑被张家二婶子叫去当送亲的,三姑也没有例外的被张家二婶子叫了去。
我们这一带,闺女结婚时,娘家会从新娘弟弟妹妹和侄子侄女中选两个孩子,抱着用红布包起来脸盆和干粮匣子。到了婆家下车后,婆家给这两个孩子包红包,红包里放两块到十块钱不等。第二天认亲的时候,丈母娘根据婆婆给捕包袱的钱的数量,给女婿包红包。
捕包袱是个挣钱的事儿,一般人家,都是新娘的亲弟弟妹妹,或是亲侄子侄女。张家二婶子家里只有三闺女一个小孩子,成奎虽然在家族里排行老二,他没有亲兄弟。姐姐们家里的孩子,都比张家二闺女还大,没有适合捕包袱的人选。
张家二婶子娘家弟弟倒是有几个孩子,张家二婶和弟媳妇儿不大来往,也不安排这事儿给侄子侄女。三姑和张家三闺女同岁,就被张家二婶子安排了和她家三闺女一样的角色,一同捕包袱。
捕包袱这项任务,除了提红包袱挣红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就是保护新娘子。那时候,村里人结婚,娶媒客和送媒客同坐一辆排子车在前面,婚车是用苇席和花床单搭成的棚子的马车或拖拉机。新郎官坐在棚子外,新娘子和捕包袱的孩子,坐在棚子里面。
到了婆家下车的时候,有各种花样闹新娘,公婆干看着也不能替新娘子说话,不然会被人笑话。尤其是外村嫁过来的,因为不熟悉,更是被闹得厉害。这时候娘家人赶不过来,送媒客一个人护不住新娘子,就轮着捕包袱的孩子护着新娘子了。不管婚闹的人多厉害,捕包袱的孩子一哭一闹,婆家人就以护孩子为由,上前护住捕包袱的孩子和新娘子,把闹新娘的人挡在一边。
化妆师给张家二闺女画完了妆,盘好了头发,她换上了一身红色的套装。张家二闺女长得好看,平时穿平常的衣服,都掩饰不住她的美丽。这精致的妆容,加上一身大红的套装,更加显得风姿绰约,娇艳可人,人比花娇。一屋子送亲的看热闹的人,都看直了眼睛,张家二闺女这装扮,比年画上的明星不知道要漂亮多少倍。
外面鞭炮声响起,伴随着响器班子的敲打声,迎亲的队伍来了。张家二婶子眼睛红红的进来,把一件厚墩墩的大红缎子面棉袄和一条一把攥不住的蓝士林棉裤放在二闺女面前,让她穿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