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姑考上了县一中,不仅我们家里的人知道,根据上一年的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全村人也都知道了村里面就三姑一个人考上了县一中。不管是去地里干活,还是在代销店里卖东西,只要是碰上三姑的人,都会夸赞几句。
去县一中上学,学费虽然和乡里的中学一样,但是生活费可比在乡里中学贵多了。
在乡里中学上学,不用住校,每天从家里带干粮,除了每个月交两块钱的熥干粮钱,几乎没有什么花销。
去县一中上学,住在学校,一天三顿饭都得去食堂打饭吃。虽然可以从家里带小麦带面粉换饭票,但是一斤饭票,要给食堂里要交两毛钱的加工费,不算菜钱,光这一项,每个月就多出来不少钱。为了给自己多攒一些生活费,三姑每天上午从地里干活回来后,中午就去村西的柳树林里捡知了皮。
这天中午,吃过午饭,三姑叫上张家三闺女,一起去捡知了皮。刚走进柳树林,碰上迎面走来的秀萍,喜滋滋的叫住了她。
“清素,你也来捡知了皮啊,我还以为你去学校里拿通知书了呢,所以没有去找你。咱俩小学一个班,到了初中还是同学,就是不知道咱俩能不能分到一个班,听说县一中今年有四个班呢。”
“通知书?啥通知书?”三姑被秀萍说的有点莫名其妙。
“你还不知道啊?我也考上县一中了,今儿个前晌俺娘去俺姥姥家,从学校门口过的时候碰见了校长,校长叫俺娘把我的通知书给我拿回来了。你的通知书拿回来了吗,你嫂子在学校里教书,你的通知书肯定比我的拿回来早。”
“没有啊,我没有看见通知书,三妮儿你大姐把我的通知书拿你们家里了没有?”三姑扭头问张家三闺女。
“没有,这几天放假了俺大姐都在家里干活,没有去过学校,要是俺大姐拿回来了,我早就给你送过去了。你们家没有人给你拿,校长没空给你送,你的通知书是不是还在学校里。要不咱俩先不去捡知了皮了,咱一块儿去学校里看看,把你的通知书拿回来。”
三姑顾不上捡知了皮,跟着张家三闺女一起,往学校里跑去。刚到学校门口,看到校长正从学校里出来,看样子是要出去。
“校长,你先别锁门哩,我来拿我的通知书。”
“刘清素啊,我正要去你家里,你爹娘在家里没有?”
校长没有回答三姑通知书的事情,却问我爷爷奶奶在不在家,三姑不明白校长的意思,还是如实回答了校长的话。
“俺爹俺娘都在家里,他们刚刚吃了饭,我娘在家里和蒸馍馍的面。我爹在收拾自行车,收拾好了才去地里。校长,我来拿我的通知书,秀萍说她的通知书她娘给她拿回去了,我来拿我的。”
“我正打算去给你爹娘说这个事儿哩,秀萍考了二百五十六分,比你少了整整二十分,她的通知书夜儿个后晌都来了。你考了那么多分儿,却没有通知书,叫你爹去县里文教局问问吧。县一中是按照分数线录取的,按说该从高往低录取,没道理分数低的录取了,分数高的没有录取。”
三姑被校长的话砸懵了,这么多天来,她一直沉浸在自己考上县一中的兴奋中。突然说她没有被县一中录取,而分数低的学生却被录取了,这让她有点儿拐不过弯了。
“我没有考上县一中?秀萍考上了,这到底是咋回事儿?”
“不可能啊,清素考的分那么高,咋能会没有考上县一中啊,是不是哪里弄错了。”跟着一起来的张家三闺女也有点不解。
“我正要去找你爹娘说这件事儿,县一中不可能放着分数高的不录取,这一定是哪里出了问题,叫你爹去文教局问一下。”
三姑被这突来的消息打得垂头丧气,这几天的兴奋,一下子都飞到了九霄云外,蔫巴巴的跟在校长后面往回走。张家三闺女跟着三姑一起高兴了好几天,现在看到三姑灰土灰脸的样子,很是同情地拍了拍三姑的胳膊,安慰三姑。
“三妮儿,没事儿的,你学习那么好,一定能去县一中上学。我回去了给俺大姐姐说说,她一定能给你想办法,再不沾,还有你大哥,他是大学生,他说话肯定管用的。”
爷爷收拾完了自行车,扛着大锄刚走出巷子,碰上了三姑跟在校长后面回来。不等爷爷开口给校长打招呼,三姑就崩溃大哭起来。
“爹,我没有考上县一中,县一中发通知了,没有我的。”
爷爷以为是三姑考的分数低,不够县一中的录取分数线,就安慰三姑。
“没考上就没考上吧,这也值当的哭,不想去乡中上学,咱就再复习一年,过年再考县一中。”
“你们家刘清素的分数应该够了县一中的分数,秀萍比她的分数低了二十分,还来了通知书。不知道是哪里出了问题,就是没有刘清素的通知书,你没事儿了去文教局问问吧,看看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孩子考这么多分数不容易,咱不能就这样给耽误了。”
“这咋去问啊?分数都在那搁着,人家不给咱通知书,就是不想叫咱去,咱还能有啥法儿,叫人家改变主意。”
“刘清素的成绩,比秀萍还多二十分,秀萍还能被录取,刘清素肯定能被录取。”
“咱一个庄稼人,去了也不知道去问谁啊,人家谁会管咱的事儿啊。”
“你去管招生的办公室里问问,问那里的工作人员,叫他们给你查一查。”
“那管用吗?咱一个平头百姓,人家会搭理咱的茬儿。”
“理不理你也得去问问,你不去问问咋知道人家管不管,咱要是黑不理白不理,人家肯定没有人自动来找咱。”
“是啊,爹,你去给我找找吧,你要是不管我,我就算白考了。”三姑哀求着爷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