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长安那边其实不太平,按照刘平的想法,张飞不该来成都的。但是刘备大概是太想自家兄弟了,便让张飞也跟了过来。
好在李榷那些人倒也没有什么动作,再一个,就算是他们真的朝着长安打回来了,长安的刘备军也完全可以扛得住。
一来李榷手底下都是骑兵,野地浪战目前堪称天下第一,但攻城就差了许多。而且后勤补给也完全不给力。
二来,长安守军也不是吃素的,就算张飞不在,就以李榷的能力,想打进长安,属实有些困难了。
也因此,在刘备坚持的情况下,刘平也没有说什么,同样让张飞回来了。昨儿个几个人还一起在刘备家里开了个小会。
“今儿个某可没喝酒。”张飞笑着说道。
说完,他翻身下马,牵着马跟刘平齐身。
刘平笑着摇摇头:“三哥说这话做甚?”
“你说的那个官制改革,今天就要有结果了?”张飞忽然压低了声音。
“怎么?三哥对这个也感兴趣?”
张飞摇摇头,道:“虽然三哥对这些不感兴趣,但也知道这事儿可不是那么好推行的。不过你放心,谁要是不同意,你看三哥干不干他就完了。”
“你可别。”刘平连忙道:“这事儿说难也难,说容易也容易,咱们兄弟这么多年,除了当初打程远志的时候,你见过我什么时候干没把握的事情了?”
“哎?当初你没有把握吗?”张飞惊讶了:“当初你不是挺自信吗?”
“嗐,年少轻狂了当时是。”
说着,两个人聊起了刚起兵那会儿的趣事儿,这一路走过去倒是有趣多了,两个人都很是开心。
王府,准确的说是一座宫殿。
此时太阳刚刚升起,一大群官员就在宫殿入口处的长廊里等着。刘平和张飞两个人老远就看到了在人群中鹤立鸡群一般的二爷。
没办法,二爷个子高,骨架大,站在这一群人里面,太是显眼了。
寒暄了一下,两人走到关羽跟前,稍稍说了几句话之后。刘备的内侍出来通知,可以开始朝会了。
是的,以前是评定,现在可以用朝会这个词了。
众人按照位次排好,鱼贯而入。
......
刘备在上首,穿着一身蟒袍,一脸平静的看着下面分左右跪坐的百官们。在这一刻,刘备有些恍惚了。
想到了当年他带着刘平、关羽、张飞三个人,在涿郡的日子。
好遥远。
但看到坐在最前面的三人,刘备又觉得其实也没那么遥远了。
刘平老神在在的坐着,双眼微眯,看着就像是要睡着了一样。
刘备轻咳一声,道:“如今我等刚入益州,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诸君可有方略教我?”
他话音刚落,左列最后一排,一个年轻的官员越众而出,走到大殿中间,跪在地上,道:“臣,有本奏!”
这人是荀彧,刘平安排的。事实上,刘平看得出来荀彧不想当这个出头鸟,但他不管这些个,仍是让荀彧出来。
因为他需要一个世家子出来将官制改革的事儿给放到台面上。
其实这事儿在场的人都知道了,但知道归知道,只要这事儿不放到台面上,那就只是一个想法。刘平完全可以自己提出来,但这事儿他还有其他的考量,需要世家子来提出来。
还有谁比荀彧更合适吗?
出身高、官职低、能力强、交游广阔。
说句实在的,荀彧不管在哪一家势力内部,最后都会成为世家出身官员的主心骨的。
刘平看重的就是这个。
刘备看着荀彧,道:“说就行了,不用这么麻烦。”
他还是没习惯身份的转变。
荀彧是个守规矩的,老老实实的行礼,然后将官制改革的事情,说了出来。没人打断他,所有都安静地听着,听的同时也偷瞄刘备和刘平两个人的反应。
荀彧说完之后,刘备按照剧本继续往下演:“诸君觉得如何?”
“臣以为,如今官制虽然堪用,但却有些不合时宜了。”刘平开口定下了调子:“尤其是对吾等来说。”
这是实话,官制改革除了是阶段性的划分蛋糕之外,最根本的原因是现有的官制,很难有效的管理如今的刘备集团内政。
因为刘平的缘故,刘备集团多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衙门,内政方面有专门搞科技的格物司、之前成立的邮政衙门、为了科举和普及教育单独成立的教育司等等。
军事方面也是一样,专门配备了宣教司,其实就是培养政-委的衙门。
除了这些之外,随着经济的发展,科学的进步,官方需要管理的地方也越来越多了。行政体系的改革和细化是不可避免的。
刘平只不过把这个事情给稍稍提前了一些而已。
他开口定下调子之后,剩下的就是讨论具体的部门划分,以及相应的人员配置了。
一群人整整商量了一天,才算有了一个初步达成一致的方案。
吏户礼兵刑工,还是出现了。兵部独立出来,当军部用,没有军部这个说法了。同时,后勤部并入到了户部当中。
这算是刘平做出的让步,但既然让步了,肯定就有其他的回报。
六部同属于文官体系,这完全没有问题。但是刘平趁机提出了一套新的武将官职体系,仍独立于六部之外。
急切之间,刘平也没有太好的想法,直接提出了要建立都督府,设左右二都督负责统领所有军队,其下是同知、再下是佥事。
荀封等人则认为,可以是可以,但是官员选调、升迁还是要通过吏部和兵部。
刘平则表示,都督府只需要对刘备负责,由丞相监督即可。
见刘平坚持,荀封等人也就没有得寸进尺,算是认同了这个方案。在这件事上,世家几乎都是下意识的统一了战线,只不过有些人态度坚决,有些人态度暧昧罢了。
全程都力挺刘平的,只有农家和小地主阶级出身的一部分官员,以及元从派和所有的武将。
但在具体各部尚书的安排上,世家内部又开始互相打擂台了,让刘平觉得好笑。
目前初步的方案,礼部尚书,选的是郑玄。这个人选不是刘平定的,也不是百官们商量出来,而是刘备自己提出来的,而且很是坚定。
眼下毕竟是‘中场开香槟’,所有人还有共同的目标共同的利益,所以斗争并不激烈,对刘备也全都非常忠诚和支持,因此没人跟刘备呛声。
郑玄就这么水灵灵的成了礼部尚书。
他自己都没有想到。
户部尚书这个人选,争抢的很是激烈,凉州世家推出了皇甫嶐、李参两个人出来,关东世家则推出了司马防和荀封两个人出来。连一直低调的益州世家官员也跟益州东洲士联合起来,推出了张肃和吴懿两个人。
最终定下来的户部尚书,是皇甫嶐。
皇甫嶐这个人选,是目前来说最好的人选了。因为刘平接下来要发展益州,需要户部的支持,没人比皇甫嶐更合适了。
凉州世家拿下了户部,随后吏部尚书就没有参与进来,转而支持起了元从派。但是元从派属实有些尴尬了,能拿出手的人是谁呢?简雍和虞应两个人。
简雍肯定不能去当吏部尚书的,他现在是情报头子之一,没有那个时间。至于虞应,出身、资历也都是足够了。
而且有元从派和凉州世家双重身份,坐稳吏部尚书还是没问题的。
但能力上,虞应要打个问号了。有一说一,除了是刘备的小舅子之外,虞应这几年并没有拿得出手的政绩出来,只能说平平无奇罢了。
但政治博弈就是这样,刘平需要一个自己人做吏部尚书,在他的支持下,虞应成了吏部尚书。
六部去其三,剩下兵部、刑部和工部。
但让刘平想不到的是,兵部和刑部大家争的热火朝天,等到工部的时候,反而没人争了,所有人都跑开了出身、小团伙开始正儿八经的分析谁最适合了。
最终,兵部尚书给了荀封、刑部尚书给了司马防。
为了平衡内部、同时也为了让益州本土官员放心,刘备拍板把工部尚书给了蜀中大将吴懿。
至于都督府,左右都督分别是关羽、张飞。
这一点没人说什么。
不过这就是大概商量出来的,更具体的还没有商量完,当天所有人都留宿在王宫中,第二天继续商量。
这也是刘备集团特色了,大事儿谈不完,都别想回家。
.....
晚上,刘平正在整理自己的床铺。作为刘备集团实际上的二把手,他还是能在王宫里享受单人间的待遇的。
正整理的时候,有人来敲门。
“进来。”
门外的人并没有进来,而是隔着门说道:“侯爷,大王有请。”
刘平整理床铺的手一顿,随后将被子铺平整,道:“好,马上过去。”
“白整理了,估计今晚是没机会睡觉了。”
摇了摇头,刘平推开门,门外一个小黄门正恭恭敬敬的等着。
“前头带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