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光,音乐,准备好了吗?我们今晚……”郭凌峰站在简陋的后台,看着眼前热情高涨的演员们,深吸一口气,“让世界看看我们的成果!”
简陋的戏台上,灯光闪烁,音乐声起。这出名为《新梁祝》的戏剧,讲述了一个家喻户晓的爱情故事,却融入了许多现代元素。服装上,保留了古代的飘逸,又加入了现代剪裁,更显人物风姿;音乐上,传统戏曲的唱腔与现代乐器演奏巧妙融合,时而婉转悠扬,时而激昂澎湃;剧情上,在忠于原着的基础上,加入了一些符合现代价值观的思考,更加引人入胜。
台下观众起初还有些拘谨,但很快就被这新奇的形式和精彩的表演所吸引。他们时而低声议论,时而拍手叫好,时而随着剧情发展而落泪。
演出结束后,经久不息的掌声在小剧场内回荡。许多观众意犹未尽,围着演员们不肯离去,询问着剧情和角色,也表达着对这种创新形式的喜爱。
“郭大人,您可真是个奇人,这戏曲还能这样演绎,真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啊!”一位年迈的老人激动地说道,“我活了大半辈子,还是第一次看到如此精彩的演出!”
郭凌峰谦虚地笑了笑,“老人家喜欢就好,我们只是想把传统文化用更贴近现代的方式表达出来,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对这场文化革新持欢迎态度。第二天早朝,御史大夫便站了出来,义愤填膺地指责道:“启禀皇上,郭大人此举,实乃对传统文化的亵渎!将那不伦不类的闹剧搬上舞台,简直是哗众取宠,有辱斯文!如此下去,长此以往,我朝的礼乐教化何在?还请皇上明察,立即叫停!”
御史大夫的话音刚落,朝堂上便响起了一片附和声,大多是些思想保守,固守成规的传统学者。他们认为郭凌峰的做法是离经叛道,是对传统文化的玷污。
“皇上,臣有本要奏!”郭凌峰不慌不忙地站了出来……而此时,在人群中,一个衣着华贵,却十分低调的身影,正若有所思地盯着郭凌峰,嘴角泛起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
郭凌峰不卑不亢,从容应对:“皇上,臣以为,文化传承并非泥古不化,墨守成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方能使传统文化焕发新的生机。”他顿了顿,环视四周,目光炯炯,“正如这戏曲,若是一味地照搬旧模式,只怕年轻人闻之生厌,避之不及,又谈何传承?臣不过是希望用更易于接受的方式,将我朝优秀的文化瑰宝传承下去。”
御史大夫还想再辩,却被一个清朗的声音打断:“皇上,臣附议郭大人所言。”众人循声望去,说话的竟是当朝首富,钱庄巨贾赵百万。他一向低调,鲜少在朝堂上发表意见,今日却一反常态,着实令人意外。
“哦?赵爱卿有何高见?”皇帝饶有兴致地问道。
赵百万上前一步,躬身道:“回禀皇上,臣昨晚也去观看了郭大人组织的戏剧表演。说实话,一开始臣也心存疑虑,但整场演出看下来,臣深感震撼。郭大人将传统与现代结合,不仅没有破坏戏曲的韵味,反而使其更加生动精彩,引人入胜。更重要的是,臣发现,这种新颖的形式吸引了不少年轻人,他们看得津津有味,甚至在结束后热烈讨论剧情。由此可见,郭大人的创新之举,并非离经叛道,而是顺应时代潮流,为传统文化的传承开辟了一条新路。”
赵百万一番话,令朝堂上的气氛微妙起来。一些原本持观望态度的官员开始窃窃私语,看向郭凌峰的目光中也多了几分探究。
而一直在人群中默默观察的华服男子,此时眼中闪过一丝赞赏,微微颔首。散朝后,他特意找到了郭凌峰,递上一块雕刻着精美花纹的玉佩:“郭大人,久仰大名。老夫醉心艺术多年,昨晚有幸观看了你的作品,深感欣慰。如果你不嫌弃,老夫愿尽绵薄之力,助你一臂之力。”
郭凌峰认出此人正是当朝最负盛名的艺术大师,曾指导过无数宫廷乐师和画师,在艺术界拥有着举足轻重的的地位。他受宠若惊地接过玉佩,深深作揖:“大师愿意出手相助,是晚辈的荣幸!”
有了艺术大师的加入,郭凌峰的文化创新之路如虎添翼。大师不仅对团队的表演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还亲自指导演员们如何更好地将传统与现代元素融合,将作品的艺术水准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然而,就在郭凌峰和他的团队信心满满地准备大展拳脚之时,御史大夫却再次上书弹劾,言辞更加激烈,甚至将郭凌峰的创新之举上升到了动摇国本的高度。一时间,朝堂之上,风云变幻,一场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
“郭大人,你真的决定要一意孤行吗?”深夜,书房里,华服男子看着眼前这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语气沉重,“你可知,你现在的处境……”他话还没说完,就被郭凌峰坚定地打断了,“大师,我知道您在担心什么,但我意已决,绝不回头!”
郭凌峰的书房内,气氛凝重得仿佛凝结成冰。
“荒唐!简直是荒唐!”御史大夫胡子颤抖,指着郭凌峰的鼻子怒斥,“你这是将我华夏千年的文化瑰宝弃之如敝履!老夫绝不允许你如此胡作非为!”
郭凌峰面色平静,不卑不亢地迎上御史大夫喷火的目光:“大人此言差矣,晚辈所做的一切,皆是为了让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时代在发展,若是一味地固步自封,只会让年轻人对传统文化越来越陌生,最终走向消亡。”
“强词夺理!你这是歪理邪说!”御史大夫拍案而起,“我朝戏曲,自有其严谨的规范和精髓,岂容你随意篡改?你这是亵渎,是玷污!”
“大人可曾想过,为何如今的戏园,台下观戏的多是些耄耋老者?年轻人又在哪里?他们本该是传承文化的主力军,却被那些陈腐的条条框框拒之门外!”郭凌峰的声音不大,却掷地有声,“晚辈只是想用他们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将戏曲的精髓传递下去,这难道错了吗?”
双方各执一词,互不相让,谁也无法说服对方。
就在这时,一阵喧闹声从门外传来,打断了书房内的争执。郭凌峰推开门,只见院子里站满了人,有舞狮的、有耍皮影的、有捏面人的……全是来自民间的各路艺人。
“郭大人,我们听说有人要阻止你排新戏,我们第一个不同意!”一个敲锣的老汉站出来,中气十足地说道,“你的戏我们都看过,那是真的好看!比我们以前唱的那些老掉牙的玩意儿强多了!”
“就是!我们这些老家伙不懂什么大道理,但我们知道,能让年轻人喜欢的,才是好东西!”一个舞狮的年轻人也跟着附和道,“郭大人,你别怕,我们都支持你!”
看着眼前一张张朴实而真诚的面孔,郭凌峰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吸一口气,朗声道:“多谢各位的支持!我意已决,无论遇到什么阻碍,都绝不会放弃!”
几日后,皇宫御花园内,一场特殊的辩论即将拉开帷幕……御花园内,阳光明媚,百花争艳,却掩盖不住空气中弥漫的紧张气氛。郭凌峰站在御花园中央,面对着朝堂上的文武百官,侃侃而谈。他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讲述了文化创新的必要性,并以自己团队的创新作品为例,展示了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融合的魅力。
“诸位大人,我并非要颠覆传统,而是希望能够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得更远!”郭凌峰的声音铿锵有力,“只有不断地创新,才能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才能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文化!”
他的话语引起了不少大臣的共鸣,尤其是那些年轻官员,更是对郭凌峰的观点表示赞同。
“郭大人所言极是!时代在发展,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一位年轻的翰林院编修站出来说道,“我等支持郭大人的创新之举!”
然而,传统学者们却并不买账。他们认为郭凌峰的做法是离经叛道,是对传统文化的亵渎。
“一派胡言!我华夏文化博大精深,岂容你随意践踏?!”御史大夫怒气冲冲地站出来反驳道,“你这是在开历史的倒车,必将遗臭万年!”
双方你来我往,唇枪舌剑,互不相让。辩论持续了整整一个上午,最终也没有得出明确的结论。
尽管如此,郭凌峰的努力并非毫无收获。他的精彩辩论,赢得了部分大臣的支持,也让更多人开始关注文化创新这个话题。然而,传统学者的强烈反对,也让郭凌峰的创新之路充满了荆棘。他知道,自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有很多困难需要克服。
傍晚时分,郭凌峰回到府邸,却发现书房里坐着一位意料之外的客人。
“看来今日之事,进展并不顺利啊。”来人放下手中的茶盏,语气带着一丝担忧。
郭凌峰苦笑一声,拱手道:“让您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