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承恩回宫后如实禀报,嘴角咧到了耳根,将新军大夸特夸一番。
崇祯听后,心里自然欢喜,可多少还是有些存疑,三日后亲自检阅,看看究竟如何。
这阅兵的消息,在京师掀起了轩然大波,茶馆酒楼里人们议论纷纷。
“听说了吗?陛下下旨要检阅新军!”
“听说了。看来新军已成,唉,要是我能去看看就好了。”
“哼,你想得倒美。也不知道这新军到底咋样。”
众多百姓对这次阅兵极为关注,都想去一睹风采。
就在阅兵前一天,回南方取钱的高举人回来了,在营门前等候。
守门士兵记得这人上次来过,将军对他颇为热情,便进去通报了一声。
黄义明得知财主来了,十分高兴,拿上提前准备好的文书,招呼英国公张世泽,又特意带上赵靖、赵翊,一同迎接,在酒楼招待。
众人落座后,高举人先是一番恭维,从袖子里掏出一封信,递了过去:“侯爷,此次我回江南,钱老得知您对他仰慕有加,特修书一封。
另外……”说着,从旁边的包袱里拿出一个大盒子,推了过去。
黄义明接过书信,又将盒子拿过来打开,只见里面一叠叠银票,心中大喜。
清咳一声:“那个,来人,把高举人带来的东西清点一下。”
赵靖接过盒子,到一旁仔细清点。
高举人看向黄义明,说道:“侯爷,我回去后,南方士绅都对您崇敬不已,尤其是李家,李老爷此次更是想与您交好。”
不一会儿,赵靖清点完毕:“侯爷,一共三十万两。”
高举人接着说:“这多出来的十万两,是李老爷托我转交给您的,还望侯爷收下。”
“哦?想不到李老爷如此看重我。既然这样,那我就却之不恭了。”
“侯爷,那我们的事……”
黄义明摆了摆手:“放心,你的事包在我身上。双手一拍,来人,今夜一定要陪好高举人!”
两名女子走了进来,一左一右搂着高举人:“高老爷,干了这杯!”
“哎呦,高老爷马上要做大官了,来,干!”
高举人心喜异常啊,这忠勇侯还真是性情中人,搂着两名女子,喝、喝、喝。
张世泽轻声说道:“你怎么什么钱都收?这……”
“英国公,怕什么!他们送钱,我不收白不收。这三十万两,够新军三个月的军饷了。
再加上之前的五万两,吃上三个月半不成问题。”
高举人听着怀里的美婢一口一个“高老爷”,心里美滋滋的,一杯接一杯,很快就醉倒了。
黄义明从袖子里拿出一份文书:“赵靖,拿过去让高老爷签字画押,日后这就是捐助凭证。”
至于钱谦益的书信,着这或许能成为罪证,万一将来御前打官司用得上,就不拆开了。
事情办完,高举人瘫倒在酒桌上。黄义明一挥手,带着众人离开了。
次日天刚亮,军营就热闹起来。今日,无论是谁,全都到营中。
众多百姓围在校场外围,还有人爬上远处的大树往里张望。东厂的番子在外面维持秩序,谨防有细作。
李靖穿戴好新式甲胄,腰悬佩剑,转了一圈,感觉十分威武。
石头兴奋地大喊:“大哥,你穿上这身太威风了!比在登州时穿的破衣烂甲强多了。”
被这么一喊,李靖也觉得确实如此:“石头,注意称呼!现在我们是官兵,不是山上的草寇,更不是在登州。
今天皇帝要来检阅,告诉兄弟们都给我打起精神,谁敢掉链子,看我怎么收拾!”
“是,将军!我这就传话下去。”
巳时初刻,烈日高悬,勇卫营的新式大旗在营门上整齐悬挂,校场中央空无一人。
崇祯带着众大臣、勋贵来到营门前,驸马巩永固和春闱中试之人也一同前来。
围堵在外围的百姓见皇帝来了,纷纷跪地。
黄义明率领军中将领在门前迎候,见皇帝銮驾到来,行参拜大礼。
崇祯下了鸾驾,先是让众人免礼,又看到外面这么多百姓,颇为动容。
大臣们跟着皇帝进入校场,登上高台,却见校场中空无一人。
“这忠勇侯在搞什么名堂?不是要检阅吗?怎么一个兵都没有?”
“不知道。不会是还没睡醒吧?再不济,难道是没准备好?”
“谁知道呢。估计是三天时间太短,还没准备好,说不定还在营房里睡大觉呢。”
一些官员小声议论着,有人甚至已经准备好,等皇帝发怒,就当众弹劾黄义明。
崇祯脸色不太好看,看了一眼身边的王承恩。
这老家伙之前还说新军士气高昂,可校场上怎么空无一人,莫不是在诓骗朕?
王承恩低着头,双腿微微发颤,也不知道这忠勇侯在搞什么。
黄义明,拿起令旗用力一挥。
赵靖深吸一口气,走到大鼓旁,双手握住鼓槌,“砰砰砰”地敲了起来。
鼓声由慢到快,“咚、咚、咚”地响彻整个军营。
“杀!”一声震天动地的喊杀声响起,所有人都吓了一跳。
随即,一面崭新的明军红色大旗高高举起,一支由五个方阵组成的千人队伍开入校场。
吴应箕身着参将盔甲,手持燧发枪,带头走在前面,身旁两名旗手高举大旗。
崇祯一下子来了精神。
这支部队身着旧式盔甲,身上的杀气却丝毫不减。
他们从校场另一头,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检阅台。
五千人的队伍队列整齐,抬头挺胸,肩上扛着燧发枪,脚步踏在地上,发出,踏踏踏,的声响。
新军一出场,外面的百姓就轰动起来。趴在树上的百姓兴奋地呐喊:“出来了,出来了!”
下面看不见的百姓急得不行:“你下来,让我上去看看!”
“想得美,你自己爬树去!”
待前面的五千人走出一段距离,又一支五千人的火器兵队伍在陈子龙的率领下,大喊一声“杀”,开入校场。
崇祯更加兴奋了,不过仍努力保持着平静。
吴应箕率领的五千人来到台下,参将大喝一声:“传军令,上刺刀!”
五千人跟着呐喊:“传军令,上刺刀!”众人从小腿间抽出刺刀,装在枪头上,举枪向天,在参将带领下,面向皇帝高呼:“保卫陛下,护我皇明!”
一些官员暗自嘀咕,怎么不是喊万岁。
这声音有力而浑厚,一些胆小的文官听了,心中一颤,小腿发软,差点站不稳。
崇祯脸色涨红,这口号喊得响亮又坚定,内心十分激动。
喊完口号,队伍开始离场。陈子龙的五千人也如法炮制,走完流程后,面向皇帝高喊:“保卫陛下,扫平群丑,护我河山!”
崇祯愈发激动,没想到这口号还不一样。
火器兵离场后,长枪兵、刀盾兵依次入场。每一千人为一队,共计三万多人。
他们队列整齐地走过校场,向皇帝行注目礼。
崇祯看着一个个走过的方阵,暗自赞叹:确实不俗。
待所有方阵都走过,一支万人方阵开入校场。
全军清一色银色甲胄,官兵们手持长枪,头戴新式钢盔,李瑞带头走在最前面。
这支军队一出现,瞬间让空气都凝固了。
内阁大臣们激动不已,李邦华拍着大腿叫好。
张凤翔也感慨万千,心里却忍不住叹息:三大营要是和这支军队比起来,简直像叫花子。
崇祯双拳紧握,手心里全是汗水,紧盯着这支军队一步步靠近。
随着军队走近,高台上的一些官员、勋贵甚至感到呼吸都有些困难。
待李瑞来到皇帝台下,站定后转身面向皇帝,带头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全军“哗啦啦”地跟着转身,队形整齐,转身时甲胄发出清脆的声响。
一万人齐声高呼:“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激动得满脸通红,再也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大喊一声:“好!”从这支军队身上,看到了敢打硬仗的胆气。
就在崇祯以为检阅要结束时,最后一支五百人的队伍在卢象观的率领下进入校场。
这五百人一身甲胄,胸前佩着护心镜,左手持盾,右手握刀,迈着整齐的步伐走向检阅台。
这五百人的出现,将检阅气氛推向了高潮。
内阁大臣们高呼威武,官员勋贵纷纷向皇帝叩头:“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内阁首辅范景文激动得热泪盈眶:“陛下,我大明有此强军,定能扫灭外敌,中兴大明!”
崇祯眼角泛红,声音略带哽咽:“卿等,快快平身。”
这支军队走到检阅台下,在参将带领下,面向皇帝高声道:“日月山河还在,大明江山永存!”
五百人的呼喊声气势磅礴,丝毫不输其他检阅队伍。
崇祯望着台下远处的卢象观,泪水夺眶而出,仿佛看到了当初的卢象升,心中涌起一股热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