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责民政的段琦提议道:“姜大人,我们可以考虑将一部分百姓安置到附近的村庄。虽然这些村庄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如果我们能够帮助他们修复房屋,或许可以缓解平城的压力。”
姜白思索片刻,觉得这个方案可行:“好,那就按照这个思路来。王大人,你负责与附近的村庄联系,看看他们是否愿意接纳一部分百姓。同时,我们派出工匠和士兵,帮助他们修复房屋。”
几天后,周边的城镇陆续派来了支援队伍,带来了粮食、木材和工匠。平城的压力终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解。
随着春天的到来,天气逐渐转暖,但百姓们的生活依然艰难。
她走进一间临时搭建的棚屋,看到里面挤满了人,空气中弥漫着潮湿和霉味。百姓们看到姜白进来,纷纷站起身来,眼中充满了期待和感激。姜白走到一位老妇人面前,轻声问道:“老人家,您在这里住得还好吗?有没有什么需要帮助的?”
老妇人握住姜白的手,眼中含泪:“姜大人,谢谢您收留我们。虽然条件艰苦,但至少我们有了一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只是……我的儿子在房屋倒塌时受了伤,现在还在发烧,我们请不起大夫……”
姜白心中一紧,立刻转身对随行的官员说道:“立刻安排大夫过来,为这位老人家的儿子诊治。另外,派人去清点所有受伤的百姓,确保他们都能得到及时的医治。”
官员点头应下,迅速去安排。姜白又转向老妇人,轻声安慰道:“老人家,您放心,我们会尽全力帮助您的儿子和其他受伤的百姓。您先安心休息,大夫很快就会过来。”
老妇人感激地点头,眼中泪光闪烁:“姜大人,您真是我们的救星啊!”
姜白微微一笑,心中却感到一阵沉重,她根本不想把别人的命运背在自己身上。
姜白一边走访各处受灾地区,一边搜集情况,甚至有时候那些大夫忙不过来时,她也会亲自为百姓们诊治。
她的医术顶尖,而且胜在还有异能的加持,许多百姓在她的带领下逐渐康复。
随着时间推移,姜白发现,单靠这种一个人的力量,根本无法解决所有问题。百姓们的需求远远超出了她的能力范围。
一天傍晚,姜白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城主府,刚进门就看到段景站在院子里,似乎在等她。段景见她回来,立刻迎上前,关切地问道:“姜白,你还好吗?我看你最近忙得连饭都顾不上吃。”
姜白勉强笑了笑,摇了摇头:“我没事,只是有些累了。百姓们的情况比我想象的还要糟糕,我总觉得做得不够。”
段景叹了口气,伸手轻轻拍了拍她的肩膀:“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别太苛责自己。百姓们都很感激你,但你也需要休息,否则身体垮了,谁来带领他们重建家园?”
姜白点了点头,心中却依然无法释怀。她知道段景说得对,但她无法放下那些还在受苦的百姓。她抬头看向段景,低声问道:“段景,你觉得我们还能做些什么?我总觉得,现在的努力还远远不够。”
段景沉思片刻:“或许需要帮他们找一份营生。”
“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却难。”姜白叹了口气,眉头紧锁,“军师啊百姓们现在的状况,连温饱都成问题,哪有心思去考虑营生?况且,从何下手?”
段景提出:“姜白,你有没有想过,我们可以从他们的需求入手?比如,现在房屋重建需要大量的人手,我们可以组织百姓参与,给他们支付工钱,既能缓解我们的压力,又能让他们有收入。”
姜白眼前一亮,觉得这个提议确实可行:“这倒是个办法。但是,这也是暂时的,这些难民会成为不定因素。”
“但这也是暂时的,我们之后可以组织灾后重建,那些难民之后会回到原住址。”段景提出来。
“可是灾后重建的费用也不低。”灾后重建需要消耗掉他们五分之一的金子,那些金子之后她还有大用处,花在这地方实在有些可惜了,但是灾后重建又是重要的项目。
段景点点头,沉吟片刻,也不反对姜白不想使用现有金钱的想法:“那我们可以想办法开源节流。一方面,缩减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另一方面,可以考虑向周边的富商或世家寻求资助。如果他们愿意资助我们的重建工作,我们可以给予他们一些优惠政策,比如税收减免或者商业特权。”
姜白思索片刻,觉得这个方案虽然有些冒险,但值得一试:“好,那就按照这个思路来。段景,你负责联系周边的富商和世家,看看他们是否愿意合作。我这边会尽快制定一个详细的计划,确保每一分钱都用在刀刃上。”
段景点头应下,这种小事他还是能直接处理掉的:“放心,我会尽力去办。”
接下来的几天,姜白和段景分头行动。姜白召集了城中的几位重要官员,商讨如何组织百姓参与重建工作,并制定了一份详细的计划。她将百姓们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负责一个区域的重建工作,并安排工匠和士兵进行指导。同时,她还制定了工钱标准,确保百姓们能够通过劳动获得收入。
与此同时,段景也开始了与周边富商和世家的接触。他带着一队人马逐一拜访了那些有影响力的家族和商人,向他们详细说明了平城的情况和重建计划。
起初,许多人对他的提议持怀疑态度,但在段景的耐心解释和承诺下,逐渐有人开始动摇。
“段军师,您说的这些,我们确实很感兴趣。但是,我们如何确保我们的投资能够得到回报?”一位富商问道。
段景语气坚定:“我们会在重建完成后,给予你们一定的税收减免和商业特权。此外,平城的地理位置优越,一旦重建完成,是要塞枢纽必将成为周边地区的商贸中心。你们发投资,不仅是在帮助平城,也是在为自己的未来铺路。”
富商沉思片刻,最终点了点头:“好,我愿意支持你们的计划。”
在段景的努力下,陆续有几位富商和世家表示愿意资助平城的重建工作。他们提供了大量的资金和物资,为重建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有了资金的支持,姜白的计划得以顺利实施。百姓们积极参与到重建工作中,工地上热火朝天,房屋一座座拔地而起。姜白每天都会亲自到各个工地巡视,了解百姓们的需求和困难,并及时调整计划。
“现在这边的重建已经进行的差不多了,已经有些人提出想要回到自己的原住地了。”段琦站在一处刚刚完工的房屋前,对身边的姜白说道。姜白的目光扫过周围忙碌的百姓,虽然他们的脸上依旧带着疲惫,但眼中却多了一丝希望。
姜白点了点头,目光也落在那些正在搬运材料的百姓身上:“是啊,重建工作进展得比我们预期的要快。不过,你有没有想过,这些百姓回到住地后,他们的生活该如何继续?他们的房屋虽然重建了,但农田、牲畜、生计,这些都需要重新开始。”
这边一同跟来的段景沉默了片刻,眉头微微皱起:“不是按照以往继续种田生活吗?”
姜白抬头看向段景和段琦,“军师、校尉,你们有没有想过,让这座城池彻底成为独特的存在。”
“独特的?”段琦疑惑。
“城主,你是有了什么想法?”段景有种感觉姜白准备做件大事。
“正好这边村庄被毁,城墙也出现了破损,不如直接重新造一座特立独行的城池可好?”姜白认为这算次机会,这是边城,说重要吧也重要,在关卡的位置,说不重要吧,也就那样,这个地方失守了之后都没有人管,甚至他们这些打下这里的人直接被朝廷招安分封成了本地的侯爷和城主。
“城主,你直接说吧。”段琦实在想不出有什么可改造的。
姜白也不再卖关子,“既然要重新造城,那就要造一座与众不同的城池,不仅要坚固,还要有特色,让百姓安居乐业,同时兼顾防御性。”
段景和段琦同时看向姜白,等待下文。
“全民皆兵。”姜白眼中闪烁着光芒,显然已经有了详细的计划。
姜白的话音刚落,段景和段琦都露出了惊讶的神色。全民皆兵?这可不是一个简单的想法。
“可是好像没多大用处。”段琦不太赞同,这个不但加重百姓负担,还加重了他们这些士兵的负担。
“你知道的,我们士兵人数并不够。”姜白提醒。
“那直接招兵不好吗?”段琦更希望招来的人专业些。
“不够,每次边塞发生类似的事件,大家只能束手就擒或者逃跑,而且大多数逃跑段根本逃不掉,只能成为路边冤魂。”姜白本身就生活在平城,对于这里的事情十分熟悉。
“那应该加强边防。”段琦更赞同防御的加强。
姜白摇了摇头,目光深邃地看向远方:“加强边防固然重要,但仅仅依靠士兵的力量,终究是有限的。我们需要的是让整个城池的百姓都成为防御的一部分,让敌人无处可逃,让百姓无需再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全民皆兵’。”
姜白想起自己看的无限流小说,如果让不起眼的大家都有自保能力,就像那些无限流里的鬼怪一样看着弱小,但是能随手收拾了敌人,会不会不一样?
“好像可行?”段琦有些懂了,他想到了自己见过的游牧民族,那里的孩子从小一点点都能拿起刀自己防御,而不是像他们这里长期安全稳定的百姓,一遇见特殊情况只能逃跑或等死。
段景眉头微皱,虽然这听起来很新奇但也是不赞同,不过段景说话更加委婉些,怕伤着姜白。
“城主,全民皆兵固然能增强城池的防御力,但百姓们平日里还要耕种、经商,如何能兼顾兵役?况且,训练士兵需要时间和资源,我们是否有足够的条件?”
姜白显然早已考虑过这些问题,这些做不好不但不会加强他们城池的防守能力,反而会加重百姓负担,一个做不好百姓容易反噬。
姜白说起来也就是一个想法,并不着急,这种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还需从长计议。
“军师所虑极是,但我的‘全民皆兵’并非传统意义上的兵役制度。我们不需要百姓们每日操练,而是通过一种新的方式,将他们的生活与城池的防御紧密结合。”
“新的方式?”段琦好奇地问道。
“没错。”姜白点头,“首先,我们可以在城内设立‘民兵营’,每个家庭至少派出一到两名青壮年参与。
他们不需要全天候训练,而是每月集中训练几天,学习基本的战斗技巧和防御知识。
平时,他们可以继续从事自己的生计,但一旦城池遭遇威胁,他们便能迅速集结,形成一支强大的防御力量。”
段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这倒是个可行的办法。不过,如何确保百姓们愿意参与?毕竟,训练和战斗现在在我看来对他们来说都是额外的负担。”
姜白早有准备,继续说道:“我们可以通过奖励机制来激励百姓。参与民兵训练的家庭,可以享受税收减免、优先分配土地等福利。
此外,我们还可以设立‘功勋制度’,在战斗中表现突出的民兵,可以获得额外的奖励,甚至晋升为正式士兵,享有正式士兵的优待。这样一来,百姓们不仅能从中获得实际利益,还能感受到自己对城池的贡献。”
“感觉还是诱惑不够大。”段景觉得如果是自己,可能还是不会去。
“军师说得对,单靠这些,或许还不足以让百姓们彻底动心。既然如此,我们还可以加入一些更具吸引力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