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昌十六年,夏,秦王李瑾瑜,赵王李怡菲,宁王李梦琳共同上书京城。】
【她们指出京城对有功之臣毫不封赏,此举会寒了大唐所有将士的心。】
【京城方面若是执意如此,那么待到秋天匈人报复的之时,难说边境的士兵会不会为朝廷尽忠职守。】
老三魏王见就外的几个藩王还敢联合在一起对抗朝廷。
自然不会心慈手软。
坐视藩王做大的后果,她早已经知道了,所以对于她们联合的行为。
自然是要对她们重拳出击。
于是魏王发动自己在京城所有的力量,共同要求父皇治罪几个姐妹。
【京城魏王率领群臣在朝堂上公开回击,指责三王质疑圣上,犯有大不敬之罪,应该削去爵位,没收封地。】
【光昌帝被朝堂吵得烦心,当即宣布即日起不再上朝,任何要务直接由六部进宫汇报。】
“父皇躲起来了?”
李婉筠也没想到父皇还会玩这招,但是问题不大。
“父皇不针对她们,自己可以发动六部官员背地里给她们找点事。”
在边境打仗需不需要军粮?军队扩编需不需要武器装备?
伤亡士兵需不需要抚恤?
这些钱她们出吗?
她们出得起吗?
朝廷只要在这方面把北方军需克扣下来,那么她们几个肯定成不威胁。
于是。
【魏王给自己手下的官员示意,让他们从各个角度扣下北方各藩王,边镇的军需补给。】
【并交代道“削藩是将来肯定要做的,现在就削,日后的压力还能更小。”】
【众官员早就把魏王当成了储君,得到暗示后,没有经过光昌帝直接就削减各地藩王的后勤物资和武器补给。】
【秦王上书朝廷,称边境缺饷严重,要求朝廷补足钱饷。】
“老三也太过分了,她这是要把我们往死里整啊。”
赵王李怡菲这边自然也被老三克扣了,不过她没有上书京城,因为她知道上书也没用。
她李怡菲向来是人不犯我我不怕犯人,人若犯我我必挫骨扬灰。
这轮推演到现在还没能拿下洛尘就已经让她很恼火,再加上自己空等了洛尘一周也没等到他赴约。
于是新仇旧恨的共同叠加。
李怡菲决定用行动让朝廷知道自己的作用。
可能有人会问,洛尘放了她一周鸽子,为什么怒火要发在老三的身上。
她只想说洛尘和老三那能一样吗?
【赵王李怡菲召集臣属和代州其余愿意听其指挥的州府汇聚于代州首府。】
【“本王宣布以下部署,收缩边境兵力,将主力全部集中在我们的手中,一些归魏王控制的州府,即便是在交通要道上也可以让开。”】
【“本王话说完了,谁赞成,谁反对?”】
【众将面面相觑,紧接着有人提出:“殿下,我们这么做,万一匈人杀过来,攻破了这些城市怎么办?”】
【李怡菲轻笑道:“那我们以后再去把这些城市打回来不就行了?我们手里有五六万的军队,灭掉匈人做不到,收复一两个眼皮子底下的城市不难吧?”】
【“还是说诸位在朝廷都不给军饷的情况下,还要为她魏王继续卖命?”】
【边军众将还有人想说什么,但是一想到朝廷给自己的军饷都不足数,他们不少人的粮食还是从赵王的封地里得到的。】
【吃着赵王饭,自然就要为赵王服务。】
【于是众将纷纷领命,将代州所有的机动力量都集中到了赵王的封地,以此保卫自己军队的饭碗。】
【光昌十六年,秋。匈人察觉到代州边境的防御漏洞,匈人单于亲率十万部众越过代州军驻守的坚固城市,南下袭掠。】
【短短一个月,代州共计九府遭到劫掠,匈人劫掠的前锋甚至都到了中原区域,就连关中的京畿要塞都能发现匈人的哨骑。】
【匈人越境劫掠,京师震怒,京城命令赵王李怡菲出击匈人,截断匈人后路。】
【然而赵王李怡菲却以边军缺饷粮,物资不足以支持大军外出作战为由,要求朝廷供给代州军的军粮并提供甲胄五万副,以及供给二十万人马使用两年的补给。】
“五万副?老二她要造反啊!”
魏王自然不可能答应李怡菲的要求。
五万副铠甲若是到了李怡菲的手里,她肯定不会安分守己地待在封地守卫边疆。
而入境劫掠的匈人还不能不管。
所以留给她的就只有一个选项了。
那就是调动中央神策军,派遣神策军去驱逐匈人收复失地。
【你提出这一方案的瞬间,就引起了光昌帝的反对,光昌帝警告你这种做法极其损耗国力,神策军远征一次消耗的钱粮和人力都是天文数字。】
【如今正值秋收,大军前进势必会影响沿途各城镇的秋收工作,而且大军出征没有规划,势必要对百姓加征钱粮。】
【百姓今年又要防着匈人,又要服徭役供给大军行动,还要多缴税弥补军费。】
【他知道你们姐妹有矛盾,但是大局为重的情况下,还是先恢复代州军的军饷和军粮供应。】
【光昌帝不支持你的建议,你要如何应对?】
“父皇,你为什么非要逼我?”
顾及君臣,父女之礼,李婉筠本不想对自己的父亲动手。
但是任由李瑾瑜和李怡菲这些藩王做大会有什么后果,上轮推演她已经用掉头来领教了。
别人虽然都说她固执,迂腐。
但她李婉筠从来不在一个坑里摔倒两次。
以前收拾不了你是因为洛尘,现在没了洛尘还收拾不了你?
“既然你这么做,那我也只好请父皇去游船了!”
【光昌十六年,秋。光昌帝游船归来非常开心,遂下令魏王为太子,节制天下兵马。魏王下令出动神策军征讨进犯匈人。】
诸王在国政上斗得不可开交。
洛尘这边的压力就轻了许多,再没有被魏王找过麻烦。
而他也反过来利用了魏王的通关文牒,每次当地的百姓苦苦挽留洛尘留下来为他们主持公道。
洛尘就可以拿出文牒说事,最后民众全都认为魏王不是东西。
难得有洛尘这么一个大善人,但是却被朝廷如此对待。
这天下,果然如洛尘所言时日无多,兵病火水即将四起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