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城外,残阳如血,将天边染成一片惨烈而又肃杀的殷红。那如血的余晖洒在大地上,仿佛给这即将被战火吞噬的世界蒙上了一层悲壮的帷幕。
汝阳王和王保保率领着残兵败将,退守在那座古老的城池内。那城墙历经岁月的侵蚀,早已残破不堪,仿佛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者,在这风雨飘摇的时局中苦苦支撑。城墙的砖石上布满了斑驳的痕迹,岁月的风霜在上面刻下了无数的印记,而如今,战争又无情地在这古老的城墙上留下了更深的伤痕。
四周黄沙漫卷,狂风呼啸而过,那漫天的黄沙如同一头咆哮的猛兽,席卷着一切,仿佛要将这世间的一切都碾碎在这无尽的沙尘之中。远处,隐约可见张士诚的旌旗在风中猎猎作响,那一面面旗帜在风中翻滚,如同张士诚那不可一世的野心,肆意地张扬着。
“父王,我们被包围了。”王保保紧握双手长刀,那紧握的力度仿佛要将长刀的柄部捏碎。只见他的指节因用力而发白,彰显出他此刻内心那无尽的焦急与不安。他的铠甲上布满了刀痕,那一道道划痕仿佛是战争留下的伤疤,诉说着这场战斗的惨烈。而铠甲上那尚未干涸的血迹,更是在这残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刺眼,仿佛在诉说着战斗的无情与残酷。
汝阳王面色阴沉,犹如这逐渐暗淡的天空。他微微抬头,望着城外那密密麻麻的敌军,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冷峻与不甘。那敌军如潮水般涌动,将古城围了个水泄不通,仿佛要将他们彻底吞噬。他忽然冷笑一声,那笑声中带着几分自嘲与愤恨:“七王爷……好一招借刀杀人!”
谋士匆匆上前,他的脚步在城墙上略显急促,衣袂随风飘动。他微微躬身,低声道:“王爷,刚收到探报,七王爷、张士诚和张良弼的联军已封锁了所有退路!”他的声音不大,却在这紧张的氛围中显得格外清晰,仿佛一记重锤,砸在了众人的心头。
汝阳王沉默了片刻,那沉默仿佛是时间在这一刻的凝固。他的目光深邃而悠远,仿佛在思考着应对之策。忽然,他轻声问道:“保保,敏敏可有消息?”
王保保缓缓摇头,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无奈与落寞:“我前几日已经飞鸽传书,暂时还没有消息。那敏敏向来机智过人,只是不知道如今她究竟身处何方,又会面临怎样的处境。”
汝阳王听闻,默默地闭上了眼睛,过了许久,他才缓缓地长叹一声:“她若在,或许还能……”话音未落,城外突然传来一阵尖锐的号角声,那声音如同鬼魅一般,在这残阳下的战场上回荡。紧接着,箭雨如蝗,铺天盖地地射向城墙。那密密麻麻的箭矢如同天空中坠落的箭雨,带着死亡的气息,朝着城墙呼啸而来。
与此同时,浙东。
宋青书坐在书房之中,烛光摇曳。他紧紧地握着手中那封密信,指节微微发颤。信是赵敏的亲笔,那娟秀的字迹在这信纸上显得格外清晰,可这清晰的字迹中所传达的信息却让他的心如坠冰窖。信中只有寥寥数字:
“父王和哥哥被困,七王爷欲除之而后快,速救。”
宋青书站起身来,将书信内容给范瑶、杨逍等人看。他的声音有些低沉,却带着几分凝重:“诸位,汝阳王他们如今陷入了极大的危机之中,我们必须尽快行动。”
杨逍接过信,目光快速地扫了一眼信上的内容,眉头微皱,眼中闪过一丝疑虑:“七王爷联合张士诚、张良弼设伏?这两方势力向来与元廷不合,如今为何会突然联手对付汝阳王?此中必有蹊跷。”
范瑶冷笑一声,那笑容中透露出一丝不屑与愤怒:“元廷竟然联手其他势力,攻打汝阳王。这元廷也是昏庸至极,在这覆灭之际,还在为了自己的私利勾结外敌。也不想想,这些势力不过是利益驱使,一旦局势发生变化,他们定会毫不犹豫地背弃彼此。”
杨逍沉吟片刻,缓缓说道:“教主,此事蹊跷。七王爷为何突然对汝阳王发难?莫非……”他没有继续说下去,但从他的眼神中可以看出,他心中似乎有所猜测。
宋青书微微点点头,目光坚定地说:“因为他需要替罪羊!元廷覆灭在即,就像一艘即将沉没的大船,七王爷必须找个人来承担败局,而汝阳王父子叛变,在他眼中自然成了眼中钉。只有将汝阳王父子除掉,他才能在即将到来的新政权中保全自己,或者有机会在新政权中分得一杯羹。”
宋青书沉思片刻,又说道:“我们现在必须立刻采取行动,先飞鸽传书给赵敏,叫她不用担心。让她抽调灵蛇岛好手从水路偷袭张士诚大本营,我会安排冰火岛人员协助。我会亲自去营救她父兄。”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
宋青书接着,他又看向一旁的小厮,吩咐道:“通知张猛、陈七,水路配合赵敏袭击张士诚大本领。另外通知朱九真、武青婴,让其派人偷袭张良弼大本营。”
“是。”小厮立刻躬身领命,转身离去安排此事。
宋青书又转身望向一旁的杨逍,问道:“杨左使,明教距离大都最近的是那一部。”
杨逍微微拱手,回答道:“最近的是紫衫龙王部,她正在带领众弟子在那一带扩张势力。”
宋青书微微点头,目光中透露出一丝希望:“好,通知紫衫龙王,集结部队,攻打大都。我们稍后就到。”他的眼神中充满了坚定与决然,仿佛这场营救行动已经胜券在握。
范瑶微微皱眉,目光中透露出一丝疑惑与担忧,他轻轻启唇问道:“我们不直接去太原营救吗?”
在这紧张的气氛中,范瑶的这一疑问显得尤为突出。毕竟,汝阳王父子深陷险境,每一分每一秒对于他们来说都至关重要,他实在是难以理解为何不立刻赶赴太原展开营救行动。
宋青书微微颔首,目光中闪过一丝沉稳与决然。他不疾不徐地解释道:“现在三军大本营空虚,这正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我们此时直接奔赴太原营救,必然会与敌军发生正面冲突。那敌方联军人数众多,且占据着有利的地势和兵力优势,我们若是强行突进,虽然有着英勇无畏的战士,但毕竟实力悬殊过大,伤亡必定惨重。”
他的语气坚定而自信,仿佛对当前的局势有着清晰无比的认知。“而且,直接营救的话,势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敌人在太原城外展开激战。这不仅会延误战机,让敌人有足够的时间部署防御,增加救援的难度,还极有可能等我们赶到时,局势已然发生变化,后果不堪设想。”
宋青书微微停顿了一下,目光扫视了一圈在场的众人,然后加重了语气说道:“不如采用围魏救赵的策略。我们直接攻打他们的大本营,当他们得知自己后方被袭,大本营面临危机时,必定会紧急调兵回援。如此一来,太原城下的敌军兵力必然会被削弱。而我们便可以利用这个时机,再出其不意地对太原城发起攻击,这样一来,既能解救汝阳王父子之困,又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我方的伤亡,岂不是更为实在?”
宋青书说罢,微微垂下眼眸,心中却是暗自担忧。他深知,这一计划虽然看似精妙,但其中亦有诸多变数。他只能寄希望于汝阳王父子的运气,希望他们能够凭借自身的智谋与勇气,在敌军的重重包围之下坚持住。他默默地想着,只能看汝阳王父子的运气能否坚持到大军退兵了,若是他们真的能够等来我方成功实施围魏救赵之计,那才是真正的柳暗花明又一村啊。
范瑶等人听了宋青书的话,微微思忖后,点了点头,也是认可了这个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