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时安看到题目,先是一愣,随即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他意识到,这道题目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
它不仅仅是在考验学子对律法的熟悉程度,更是在考察他们对民生疾苦的体察与对正义的追求。
更别提律法题本来就是他的强项,而且,刚好,对于这些律法,他倒是小有研究。
略一沉吟,提笔在纸上写道:
“依《唐律疏议》卷二十六‘诈伪律’,富商以次充好,售卖劣质药材,致多人病重,已构成‘诈伪取财’之罪。
其行为不仅欺瞒百姓,更危及人命,情节恶劣,当从重处罚。
依律,富商应被判处杖刑一百,并追缴所获赃物,赔偿受害百姓之损失。
若情节特别严重,致人死亡者,更可加判流刑,以儆效尤。
“然而,若我为官,断此案时,不仅会依律行事,更会权衡民情与律法之关系。
富商虽罪有应得,但其背后或许有更深层次的原因——或是市场监管不力,或是百姓求医无门。
因此,学生会在依法惩处富商的同时,上奏朝廷,建议加强药材市场的监管,严惩不法商贩。
并设立平价药铺,确保百姓能买到质优价廉的药材。
“此外,还会召集地方乡绅与医者,共商对策,帮助受害百姓尽快康复,并给予他们一定的抚恤。
如此,既能维护律法的威严,又能体察民情,安抚百姓之心。
律法虽严,但其根本在于维护正义与民生。
若为官者只知依律断案,而不知体察民情,则律法虽存,民心已失。”
张时安的笔锋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律法的深刻理解与对民情的体察。
他不仅依律分析了富商的罪行与处罚,更提出了为官者应如何在律法与民情之间找到平衡的见解。
他的回答不仅紧扣题目,而且独辟蹊径,令人耳目一新。
答卷完成后,张时安轻轻放下笔,心中感到一阵畅快。
他知道,这道题目虽然严谨,但却给了他一个难得的机会,去思考律法与民生的关系,去探寻正义的真正内涵。
也不知道这道题,能不能让他与其他人拉开一点距离。
毕竟在如何,就像徐夫子说的那般,争不了第一,也想争个第二。
而接下来的诗赋题,倒是让张时安纠结了好一会儿,才写上了他自认为满意的答案。
题目是——‘以《秋风赋》为题,赋诗一首,需融入秋景、乡思与人生感慨,限用五言律诗,押‘阳’韵。’”
诗赋题本就以难度着称,而此题不仅要求描绘秋景,还需融入乡思与人生感慨,更限定了格式与韵脚。
五言律诗本就严谨,再限‘阳’韵,更是难上加难。”
反正张时安是想了好一会儿,才慢慢动笔。心中其实已经猜到这道题,占不了多大的优势。
“
秋风起苍茫,落叶满庭荒。
远岫含烟淡,孤鸿逐影长。
乡心随月冷,客梦逐云凉。
世事如流水,何须叹夕阳。”
张时安的笔锋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秋景的细腻描绘与对乡思、人生的深刻感悟。
首联“秋风起苍茫,落叶满庭荒”,以秋风与落叶点明时节,营造出一种萧瑟的氛围;
颔联“远岫含烟淡,孤鸿逐影长”,以远山与孤鸿进一步渲染秋景的寂寥,同时暗含游子的孤独;
颈联“乡心随月冷,客梦逐云凉”,巧妙地将乡思融入秋景,表达了游子对家乡的深切思念;
尾联“世事如流水,何须叹夕阳”,则以流水与夕阳为喻,抒发了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却又透出一种豁达与超然。
可以说他是满意了,但在作诗这一块,他是自卑的不能再自卑。
别人灵感一来,那简直就是佳句频出,他每次都要绞尽脑汁,才能做出满意的来。
就这样,还是少了一丝灵气,多了一丝匠气。
张时安不再纠结,在诗赋题之上纠结太多没有什么意义。
只能尽量在其他的题型上面与他人拉开距离。
目光继续往下移,来到最后一道策论题。
“天下之治,在于选贤任能。然贤能之士,或隐于山林,或困于市井,朝廷何以广开才路,使野无遗贤?”
这道题目一出,张时安又反复的审了一道题目。
策论题本就以难度着称,而此题不仅涉及选贤任能的治国之道,还需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考验学子对时政的洞察与对策略的谋划。
选贤任能乃老生常谈,但要提出新意却不易。
特别是如何广开才路,使野无遗贤,确是一大难题。
它不仅仅是在考验学子的策论能力,更是在考察他们对国家治理的深刻理解与对人才选拔的独到见解。
可以说这样的题目,搞不好有时候真的会出现在科举当中的考试里。
思虑了好一会这才动笔,对于诗赋题来说。
策论题对他友好了许多。
“天下之治,在于选贤任能,此言诚然。
然贤能之士,或隐于山林,或困于市井,朝廷若不广开才路,则虽有贤能,亦难为国所用。
学生以为,欲使野无遗贤,当从以下三策着手:
“其一,设‘举贤使能’之制,令州县官吏定期访察民间贤才,不拘一格,举荐入朝。
此举可避免贤能之士因出身卑微或地处偏远而被埋没。
譬如汉之察举制,虽有其弊,然其广开才路之精神,值得借鉴。
“其二,兴‘书院讲学’之风,于各地设立书院,延请名儒讲学,使寒门学子亦有求学之机。
书院不仅可培养人才,更可为朝廷储备贤能。
譬如宋之白鹿洞书院,便为朝廷输送了大量人才。
“其三,行‘科举改革’之策,于科举之外,增设‘特科’,专为那些有真才实学却未能通过科举者开设。
特科考试内容可灵活多样,或考实务,或考策论,以选拔那些虽不擅八股,却有治国安邦之才者。
“此三策,相辅相成,既可广开才路,又可确保贤能之士为国所用。
然学生以为,选贤任能之根本,在于朝廷需有‘唯才是举’之胸怀。
若朝廷能以才取人,而非以出身、门第论人,则天下之贤能,必争相为国效力,野无遗贤之景,指日可待。”
张时安的笔锋流畅,字里行间充满了对选贤任能的深刻理解与对治国之道的独到见解。
他不仅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三策,更点明了选贤任能的根本在于朝廷的胸怀与态度。
他的回答不仅紧扣题目,而且别出心裁,令人耳目一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