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他们三个书院的学子初次见面,也算是非常的暗中较劲。
一开始,那当然都是尽量不给自己的书院丢脸。
随着三个书院的夫子互相寒暄,也是率先就给他们三个书院的学子来一次小考,摸了一次底。
简单粗暴的不行,这只是一个简单的小考,名次什么的不重要,可三个书院的学子可不这么认为。
可以说,哪怕这一次的考卷写的跟天书一般,他们也要拼尽自己的全力,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
这可不是关乎个人的荣誉,而是关乎他们自身背后的书院,到底什么档次的一战。
虽然这只是前面的一个开胃小菜,真正的学术交流,还要等到五日之后。
但是,话赶话,在三位夫子的交谈之下,反正就是莫名其妙的提前开战了。
就连徐夫子,都比以往多了一丝紧张的情绪。
嘴里面虽然安慰着他们正常发挥就好了,实际上,后面又多余的加了好几句。
让他们一定要尽自己最大的全力,哪怕是干不过崇阳书院,也要把那个鸿儒书院给干下去。
不争第一也要争个第二,要是排到末尾,与此同时,鸿儒书院的夫子,同样是这般跟自己的学子说的。
可以说,按照往年的经历来看,他们对上崇阳书院的学子没有多少的胜算?
可是对于致远书院的学子来说,他们自认为还是很有信心的。
所以这一次,两个书院的夫子,看中的都是老二的位置。
要是只有两个书院,一个赢了,另外一个输了,也是无可厚非。
但这多了一个书院就多了一份竞争也多了一份荣誉。
所以哪怕只是一个,浅浅的友谊赛,众人也是拿出了12倍的精神来应对。
这日的天气,真算得上是风和日丽,再加上气温也没有那么炎热。
可以说,古代的山林当中,除了蚊虫多一点,加上周围的树木,气温,是真的没有让人觉得难以接受的高度。
更何况,在山林多的地方,本身有些蚊虫的困扰,也在崇阳书院财大气粗之下,搞了许多的熏香在周围点着。
类似于现代的蚊香,反正,并没有那种扰人的情况。
看着台上三位夫子,坐在阴凉处,悠哉悠哉的品茗聊天。
而底下的学子,一大早,趁着太阳还没出来,就已经拿到了自己的考卷。
张时安按照惯例,先把考卷检查一遍,在没有任何问题之后,这才开始,填写自己的姓名。
以及自己所属的书院,一切准备就绪之后,这才开始审题答题。
这难度,只能说,不简单。
而且题型,与真正的科举考卷,非常的相似。
只是题量,总体而言,还是少了很多。
毕竟,他们只是小小的切磋一下,不至于搞得真跟科举一般。
只不过题量虽然少了,可留下的基本上都是精华,难点重点,一个都不少。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言何解?”
第二道题目则是:“‘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三者的关系如何?”
张时安心中一动,这两道题目虽然经典,但却十分考验学子的思辨能力。
尤其是第一题,看似简单,实则暗含深意。他略一沉吟,提笔在纸上写道: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此言揭示了君子与小人在处世之道上的根本区别。
君子之所以‘和而不同’,是因为他们注重道义的统一,而非表面的附和。
君子之间,虽各有见解,却能彼此尊重,求同存异,最终达成和谐。
譬如孔子与子路,虽常有争论,却始终以道义为重,彼此扶持。
而小人则不然,他们追求的是表面的趋同,却因私心作祟,难以真正和谐。
譬如历史上的党争,虽众人同声,却因各怀鬼胎,最终分崩离析。
因此,君子之和,在于道义;小人之同,在于私利。”
写到这里,张时安顿了顿,又继续写道:
“此句不仅揭示了君子与小人的区别,更提醒我们,真正的和谐并非强求一致,而是包容差异,以道义为纽带,达成更高层次的统一。”
接着,他看向第二题,略一思索,提笔写道: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此三者看似独立,实则相辅相成。
知者之所以不惑,是因为他们明辨是非,洞察事理,故能于纷繁世事中保持清醒;
仁者之所以不忧,是因为他们心怀天下,以济世为己任,故能超越个人得失,坦然面对一切;
勇者之所以不惧,是因为他们心中有道义支撑,故能无畏无惧,直面挑战。
此三者,知为基,仁为本,勇为用。唯有知者方能成仁,唯有仁者方能成勇。
譬如孔子,以其智慧明辨是非,以其仁爱关怀天下,以其勇气推行大道,故能成为万世师表。”
张时安的笔锋流畅,字迹工整,每一句都紧扣题目,既有经典的引用,又有独到的见解。
他的回答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层层递进,将经义中的精髓剖析得淋漓尽致。
答卷完成后,张时安轻轻放下笔,长舒一口气。
他知道,自己的回答虽然未必能超越崇阳书院的学子,但至少已经尽力而为。
他抬头看了看四周,发现其他学子仍在埋头苦思,心中不禁生出一丝战意。
他虽然也想过自己,能够一鸣惊人,打败这群天之骄子。
这种爽文的情节,在接触过之后,他早就已经断了这个念想。
而现在,他虽然,胸中的战意不减,可到底并不把输赢看得那般重要。
继续往下看去,来到律法题这一项,倒是让他,有些意外。
“若有一富商,因贪图暴利,以次充好,将劣质药材售予百姓,致多人病重。
此事若依《唐律疏议》断案,该如何处置?而若你为官,又会如何权衡律法与民情?”
这道题目一出,可以说看到这道题的学子们顿时一片肃静。
律法题本就以严谨着称,而此题不仅涉及律法的具体运用,还考验学子对民情的体察与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