塞尔迈达城内,库尔德风暴旅第四营接替了第三营的防区。坚守了一天一夜的第三营撤离了阵地。经过了近半个月的激战,塞尔迈达城区已经被堡垒化了。
每一栋建筑都是一座堡垒,整个城市地下构建了复杂的交通地道。这些地道是以改造塞尔迈达城下水道设施修建的,这些地道四通八达,最后通过下水道网络连接了每一栋城市建筑。
这些地道可以快速隐蔽的完成前线兵力的补充和物资的补给,甚至可以通往土耳其进攻部队后方,在夜间对土耳其驻守城区的部队进行偷袭。
土耳其攻城部队是第7军核心第7机步师。这个师在塞尔迈达投入了第16机步旅和第70机步旅。
第21摩步师下属的第6摩步旅被击溃的教训,让土耳其各支部队在面对北叙利亚民兵组织下属部队的时候,都十分谨慎。所以第七机步师主力第20装甲旅并没有参加轮换战斗,而是在塞尔迈达后方充当预备队。
率先投入攻城的是第70机步旅,也是最先尝到夜间被偷袭的部队。在后方休整的进攻部队突然遭到了数支重机枪的抛射,混乱的流弹迅速席卷了驻地。在他们发现了火力点准备反击的时候,三门迫击炮又向他们发射了密集的炮弹。
一时之间多处驻地被偷袭。经过了一夜的激战,虽然全歼了偷袭驻地的二十几支突击队,歼灭了上百人。但是清点损失人数也让第70机步旅指挥官倒吸一口凉气。
这些突击队偷袭了第70机步旅十几处阵地。造成了第70机步旅600多人的伤亡,直接阵亡的就有400人。
夜间混乱的战斗甚至造成了两支反击部队相互交战。互相打死了对方十几人。
夜间混乱的战斗伤亡甚至超过了白天攻城的伤亡人数。一夜之间等于让第70机步旅一个营级作战单位失去了战斗力。
没办法,他们只能用炸药炸塌了下水道出口。结果发现炸塌了出口问题更多了。没炸塌以前还知道大概敌军在哪个方向出来偷袭,炸塌以后连出口在哪里都不知道。
库尔德风暴旅战士只需要在必要的时候,挖穿十几米就可以突然出现在某处,对着土耳其军队一顿贴脸输出。
这种夜间突袭极大的打击了第70机步旅的士气。在进攻的第三天,第70机步旅就申请轮换部队。
第16机步旅进入塞尔迈达城内还大肆嘲笑第70机步旅都是菜鸡。但是到了夜间,在某些坍塌的建筑物下面突然出现了大量突击队。这些突击队在迫击炮和重机枪的掩护下,对第16机步旅发动了进攻。
又是经过了一夜激战,第16机步旅伤亡了400余人,总算歼灭了夜间突击部队。库尔德风暴旅的突击队损失了100多人。
这种离谱战损的比例,彻底把第七机步师的两个旅脊梁打断了。
第16机步旅决定夜间撤出城区,不再派兵进行驻守。
毕竟守着一片废墟等着库尔德风暴旅突击队偷袭太难受了,连点遮挡都没有,直接就暴露在重机枪和迫击炮组成的火力网之下。
夜间不驻守阵地的后遗症就是在白天的进攻中更加困难了,每天巷战中都呈现第七师白天进攻夜间撤退,双方在城区内反复拉锯。
这种方式虽然有效的降低了夜间伤亡,同样也增加了白天进攻的难度。
在第七师夜间撤退的时间,库尔德风暴旅的战士就抓紧时间修筑防御工事。
等到白天的时候,坚持几个小时就逐步撤退,把时间拖到夜间。然后在夜间返回丢掉的阵地重新修筑工事。
时间就是在这种反复拉锯战中慢慢的流逝掉了。
塞尔迈达城内库尔德风暴旅指挥部。萨拉丁安排完作战任务,迎接了童记者一行人。由于第七军进攻塞尔迈达给了萨拉丁很大的压力,对于童记者的专访延迟了一个多星期。
一直到今天他才抽出时间进行专访。
对于童记者来说,能够拜访这名库尔德武装的领袖,对她收集新闻素材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在她和大多数新闻媒体记者眼里,北叙利亚民兵组织是一个多方小势力的集合体。
大家都怀有各自的目的,但是敌人是相同的。是一个求同存异的松散联盟。
他看过cc电视台的王记者在拉卡的采访记录,制作水平很不错,内容也有深度。
但是她并不服气,她觉得她和王记者有各自的新闻内容和采访计划,她目前就是按照自己的规划在一步一步的做新闻素材。
她要做出一期劲爆的内容,看看谁的采访更有热点。
在访谈一开始,她就尖锐的提问“萨拉丁先生,您和您的库尔德风暴旅的目的是什么?”
萨拉丁闻言一愣,随即就笑了起来。他风趣的说道“抗击侵略者还谈什么目的?邻居都拿菜刀家门了,还能如何?总不能列队欢迎吧。”
童记者继续问道“把侵略者赶出家园以后,萨拉丁先生会谋求库尔德自治或者独立建国吗?”
萨拉丁淡然的说道“现在说那些还言之过早,那个时候我是否活着还两说。”
“如果那个时候我还活着,一切都看人民的选择。我作为军人,只负责有外敌入侵的时候,率领部队反抗侵略者而已。”
童记者继续追问道“我了解过先生的过往,您崛起于草莽,在半年前还是政府军80旅的普通中尉军官。现在已经成为了叙利亚库尔德人武装的一面旗帜。先生只讲军事不谈政治,那么您考虑过您个人的荣辱得失吗?”
萨拉丁并没有回答这个问题,而是反问道“童记者代表的是华国特区的朱雀卫视,那您一定是华国人吧?”
童记者自豪的说道“当然,我是土生土长的华国人。”
萨拉丁继续说道“我接触过一个很特别的华国人,他送过我一句话,是一位名臣林则徐说过的一句话。‘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句话我非常喜欢,也非常适合我现在的状态。”
访谈时间不长,结束的也很快。童记者收集到了理想的素材,算是圆满的结束了这次塞尔迈达之行。
在她准备离开这座城市之时,猛然回头看向了远处的塞尔迈达城,神情十分复杂。
整个城市上空弥漫着浓浓的硝烟和粉尘,炮弹的呼啸声和爆炸声此起彼伏。
她知道,这座城市之中,有一群保卫家园的战士在浴血奋战。
生长在和平环境中的她,很难对这个国家的战乱感同身。在她的国度里,和平、安定是常态,也是一种习惯。
人们在家里很安心,不会担心家里随时会飞进一颗炮弹,出门也不会小心翼翼的规划路线,把每次出门当做一次搏命。更不会担心亲人出门是不是会成永别。
今天,她知道这一切都是来之不易的。曾经在她的国度里,也有一些理想主义者,为了她现在唾手可得的生活战斗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