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都没敢说话。
最后还是日野业子开口了。
“担心什么,担心的事儿那可太多了。
首先,那里是大明,咱们是小日子,本来就是两个国家的,之前还打过仗,人家会欢迎咱们吗?
再一个,语言不通,咱们说的都是呀咩爹,斯库义。人家说的是字正腔圆的汉语,怎么沟通。
如果去了应天府还得天天在家待着不出门,那还不如在这里呢,起码这里我们已经很熟悉了。
最后,就算咱们能接受,孩子们呢?他们怎么办,会不会被人歧视。
他们长大了以后干什么?
等到咱们去世以后,他们没有了依靠,怎么活下去?”
不得不说,日野业子能成为幕府将军的正室,还是有点儿本事的。
起码想问题就很全面。
她的这些担心,都说到点子上了,都是举家搬迁到应天府需要面临的问题。
如果这些问题得不到妥善解决,日野业子觉得,没有搬迁的必要。
朱悟能听完日野业子的问题,没有第一时间回答。
这些问题他之前不是没想过,他现在要做的,是如何说服自己的家人。
“业子你这些问题都很好,但不是不能解决。
我之所以想要全家搬迁到应天府,也是有自己的考量的。
你也知道,我以前是幕府将军,如果我一直在东海省待着,大明那边也不一定放心啊。
如果全家都搬迁过去,也能让大明对我放心。
一直住在这里,咱们一家一直都要提心吊胆的生活。
至于你的担心,也不是没有道理。
我是这么想到,大明明显是有大野心的,胸襟业很宽广,不然的话,我早就被软禁了。
怎么可能还让我回家呢。
所以大明应该是不会对我们不利的。
至于普通百姓的话,应该也不会歧视我们。
我这两次去应天府,见到了非常多金发碧眼的西方人,他们在应天府完全没有受到歧视。
跟他们相比,我们跟大明人长得更像,他们更加没有理由歧视我们了。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到了大明就要学汉语了。
这方面咱们也是有优势的,家里的孩子一直有学汉语和汉子。
等到了应天府,我会去求王爷,让我们的孩子去官员子弟学校上学,只要他们没有异心,以后未尝不能在大明做官啊。
我知道,我说这些,你们也不一定相信,所以我的想法是,咱们先去看看。
如果可以,就不回来了,实在不行的话再说吧。
总比在 这里天天躲在家不敢出门要好吧。
再说了,小日子都已经是过去式了,咱们还能在这里住多久呢?”
朱悟能说得很有道理,日野业子被说服了。
主要是他们在京都的生活也并不快乐。
百姓们都觉得他们家是卖国贼,大明又不可能一直派人保护他们。
下人去买东西都不敢说是幕府将军家的,生怕人家不卖给他们。
“你是一家之主,就听你的吧,希望你是对的。”
小日子深受华夏文化的影响,小日子女人遵循的也是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的思想。
既然朱悟能想要搬家去应天府,那就去吧。
得到家人的支持,朱悟能同志很开心。
他相信,伟大的大明王爷朱吾适不会骗他的。
朱吾适确实没有骗他。
对于朱悟能这种识时务,一心想要加入大明的人,朱吾适还是很欢迎的。
这世界那么大,大明人口才占多少啊。
既然要称霸全球,那就得学着去接纳大明之外的人。
毕竟不可能把这些人全都杀了。
只有让他们从内心深处认可大明,发自内心地承认自己是大明的一部分,大明的全球化战略才能成功。
如果跟元朝和清朝那样,明明占领了华夏,还把人分成三六九等,不把华夏人当人,迟早药丸的。
朱吾适要做的,不是奴役,而是融合。
等到全球民族大一统,全世界人民都认为跟着大明混最有前途的时候,你让他们造反,他们也不会造反的。
像带英帝国那种,趴在殖民地身上吸血的行为,不反抗就怪了。
咱们大明,是要带领全球,共同发展,共同进步的。
大地球共荣圈。
所以,朱悟能提出想让家人都来应天府定居的时候,朱吾适就想到了一个问题。
那就是这些外国人融入大明的问题。
直接简单粗暴地扔到百姓当中去,这个方法显然是有问题的。
毕竟长相不同,语言不同,总是活在别人异样的目光中,时间长了难免心里不舒服。
所以朱吾适的计划是,搞个国际化小区。
外国人都可以住在里面。
国际小区的好处有哪些呢。
第一,小区里都是外国人,大家谁也不会歧视谁。
第二,在充分融入大明之前,可以给这些外国人留一个缓冲的时间和空间。
等到这些外国人充分了解了大明文化以后,他们自然可以顺利的融入。
第三,也是给大明百姓一个缓冲的时间,突然涌入大批的外国人,本地居民难免也会不适应的嘛。
朱吾适把国际小区的概念跟朱元璋说了一下。
朱元璋没有任何的反应。
政治嗅觉朱元璋是有的,还很灵敏,但是在这方面,他就不多了。
“老朱,你还是多抽空微服私访一下吧,你都不了解百姓的生活,怎么治理这个国家啊?”
如今应天府到处都是老外了,朱元璋竟然没想过文化碰撞的过程中会发生什么不好的事儿。
就跟前苏联引进黑人留学生一样,最后闹得一地鸡毛。
几百年后的现代,也总是有老外在华夏的地盘上搞特权,真是恶心到了极点。
为了让这些事儿不在大明发生,朱吾适不仅要建国际小区,还会建一个免费的国际学校。
这个学校不是给外国小孩儿建的,是给外国成年人建的。
如果想在大明的土地上长期居住,就要定时去国际学校学习东方人的礼仪和思想。
这样不仅能够避免一些不好的事儿发生,也能让外国人更好地了解大明,融入大明。
反正礼部的人每天都还挺清闲的,刚好让他们去国际学校当老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