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华佗治伤寒中风神方
伤寒中风是指外感风寒之邪,侵袭人体肌表,导致营卫失调而出现的一系列症状。使用丹砂十二铢、蜀椒、蜀漆、干姜、细辛、黄芩、防己、桂心、茯苓、人参、沙参、桔梗、女萎、乌头各十八铢、雄黄二十四铢、吴茱萸三十铢、麻黄、代赭石各二两半。
方中丹砂(朱砂)味甘,性微寒,有毒,能清心镇惊、安神解毒,可用于治疗心悸易惊、失眠多梦等症状,但因其有毒,使用时需谨慎;蜀椒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除湿止痛,可驱散体内的寒邪;蜀漆味辛,性寒,有毒,有祛痰截疟的作用,可用于治疗疟疾等病症;干姜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温肺化饮,可增强散寒止痛的效果;细辛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可协助麻黄解表散寒;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防止药物过于温热而产生燥热之弊;防己味辛、苦,性寒,能祛风止痛、利水消肿,可缓解肢体疼痛和水肿等症状;桂心(肉桂)味辛、甘,性大热,能补火助阳、散寒止痛、温通经脉,可增强温阳散寒的作用;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健脾祛湿,使水湿之邪从小便排出;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可扶助人体正气,增强抵抗力;沙参味甘,微苦,性微寒,能养阴清肺、益胃生津,可滋养肺胃阴液,防止药物过于温燥;桔梗味苦、辛,性平,能宣肺利咽、祛痰排脓,可宣通肺气,使气机通畅;女萎味辛,性温,有祛风除湿、温中止痛的作用,可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等病症;乌头味辛、苦,性热,有大毒,能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可缓解肢体疼痛,但因其毒性较大,使用时需严格炮制并控制剂量;雄黄味辛,性温,有毒,能解毒杀虫、燥湿祛痰、截疟,可用于治疗痈肿疔疮等,但同样因其毒性需谨慎使用;吴茱萸味辛、苦,性热,有小毒,能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可增强散寒止痛和止呕的功效;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驱散体表风寒之邪;代赭石味苦,性寒,能平肝潜阳、重镇降逆、凉血止血,可降逆气,防止药物过于升散。
将上述十八味药处理后筛成粉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天三次。服用后覆盖被子让身体出汗,通过发汗使体表的风寒之邪随汗液排出体外,从而达到治疗伤寒中风的目的。
注意事项:
1. 此药方中含有多种有毒药物,如丹砂、蜀漆、乌头、雄黄、吴茱萸等,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炮制方法进行,避免因药物中毒对身体造成严重损害。
2. 由于药方中药物种类繁多,成分复杂,可能会与其他药物产生相互作用。在服用此药方期间,若同时服用其他药物,应咨询医生或药师,确保用药安全。
3. 对于孕妇、儿童、老人以及体质虚弱者,应慎用此药方,或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剂量和用药方法。
4. 服药后要注意观察出汗情况和身体反应,若出汗过多或出现头晕、心慌、恶心、呕吐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用药,并及时就医。
不常见中药解释:
- 丹砂(朱砂):其主要成分是硫化汞,内服过量可引起汞中毒,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尿、蛋白尿等症状。在使用时,一般采用水飞法炮制,以降低其毒性。且不宜久服、多服,肝肾功能不全者禁用。
- 蜀漆:主要成分是常山碱等,常山碱有较强的催吐作用,还可引起胃肠道刺激症状。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避免过量导致呕吐不止、脱水等不良反应。孕妇、体质虚弱者及有严重胃肠道疾病者忌用。
- 乌头:含有乌头碱等多种生物碱,具有强烈的毒性。口服乌头碱0.2mg即可引起中毒,致死量为2-4mg。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等。使用乌头时必须经过炮制,如炮制不当或过量使用,极易引起中毒。
- 雄黄:主要成分是二硫化二砷,加热后会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有较强的毒性。长期或过量服用雄黄可导致砷蓄积中毒,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神经系统症状等。因此,雄黄一般多作外用,内服宜慎,不可久服。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对于外感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明确的标准和方法,在遇到类似伤寒中风的症状时,应先进行详细的问诊、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以明确病因和诊断。
由于此方含有多种剧毒药物,在现代医疗环境下,不建议轻易使用。若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认为有使用的必要,也需对药物进行严格的炮制和质量控制。同时,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身体反应,一旦出现中毒迹象,应立即采取有效的解毒措施,并及时送往医院进行救治。
此外,可结合现代医学的对症治疗,如解热、镇痛、抗炎等,以及支持治疗,以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康复速度。
九、华佗治伤寒吐血神方
伤寒吐血多由热盛迫血妄行,或阴虚火旺,灼伤血络所致。使用青柏叶三两、干姜二两、艾三把,以水五升,煮取一升,去掉药渣。另外绞取新出马通汁一升,与煮好的药液混合后再煎,取一升,用棉过滤,分两次温服。马通汁就是马尿汁。
方中青柏叶味苦、涩,性寒,能凉血止血、收敛止血,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症,尤其对血热妄行所致的吐血有较好的疗效;干姜味辛,性热,能温中散寒、回阳通脉,可制约青柏叶的寒性,防止其过于寒凉而损伤脾胃阳气;艾味辛、苦,性温,能温经止血、散寒调经、安胎,与干姜配伍,可增强温阳止血的作用;马通汁味咸,性寒,能清热、解毒、止血,可协助青柏叶等药物发挥止血功效。
注意事项:
1. 马通汁(马尿汁)气味特殊,服用时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可适当调整服用速度和方式,如少量多次服用。
2.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吐血属于热盛或阴虚火旺兼脾胃虚寒者,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吐血,如瘀血阻滞、气虚不摄等,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盲目使用。
3. 用药期间要注意观察吐血情况,如出血量、颜色、质地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头晕、乏力等。若吐血症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4. 药物煎煮过程中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同时,使用棉过滤药液时要注意过滤彻底,避免药渣混入药液中影响服用。
不常见中药解释:
- 青柏叶:青柏叶含有挥发油、黄酮类等成分,具有止血、抗菌、抗炎等作用。其凉血止血的功效主要通过收缩局部血管、促进凝血过程来实现,对于血热出血有较好的疗效。
- 马通汁(马尿汁):马通汁的成分较为复杂,含有多种有机酸、矿物质等。在古代医学中用于清热、解毒、止血,其作用机制可能与调节体内的生理平衡、抑制炎症反应等有关,但目前对其具体的药理作用研究尚不充分。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在现代医学中,吐血是一种较为严重的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如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肝硬化、胃癌等。出现吐血症状应立即就医,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胃镜、血常规、凝血功能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若考虑使用此方辅助治疗,需在医生和中医师的共同评估下进行。由于马通汁的使用可能会引起患者的心理不适和卫生问题,且其药理作用不明确,可寻找现代医学中更合适的止血药物和治疗方法替代。同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出血量,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十、华佗治伤寒下血神方
伤寒下血是指伤寒病过程中出现的大便下血症状,多由肠道湿热、脾胃虚寒或阴虚火旺等原因引起。使用釜灶下黄焦土一升(用棉包裹)、甘草三两(炙制)、干地黄三两、白术三两、附子三两(炮研)、阿胶三两(炙制)、黄芩三两。
先以水八升煮上述六味药,取三升,去掉药渣,放入阿胶使其烊化,分三次服用。方中釜灶下黄焦土(灶心土)味辛,性温,能温中止血、止呕、止泻,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寒所致的吐血、便血、呕吐、腹泻等症状;甘草味甘,性平,炙制后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可调和诸药,增强药物的疗效;干地黄味甘、苦,性寒,能清热凉血、养阴生津,可用于治疗血热妄行所致的出血症状,同时滋养阴液;白术味甘、苦,性温,能健脾益气、燥湿利水、止汗、安胎,可健脾燥湿,促进脾胃运化功能;附子味辛、甘,性大热,有毒,能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可温补肾阳,增强脾胃的阳气,以达到止血的目的,但因其有毒,使用时需严格炮制和控制剂量;阿胶味甘,性平,能补血滋阴、润燥、止血,可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症,尤其对阴虚血热所致的出血有较好的疗效;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止血,可清除肠道湿热,达到止血的效果。
忌吃海藻、菘菜、芜荑、猪肉、桃李等食物,这些食物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加重病情。
注意事项:
1. 此药方中附子有毒,使用时必须经过严格的炮制,如炮制不当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引起中毒症状,如口舌、四肢及全身麻木,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头昏,眼花,口干,脉搏减缓,呼吸困难,手足抽搐,神志不清等。因此,使用时需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控制剂量。
2. 阿胶烊化时要注意火候和方法,避免阿胶烧焦或烊化不充分,影响药物的吸收和疗效。
3. 服药期间要严格遵守忌口要求,避免食用禁忌食物。同时,要注意饮食清淡,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
4.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下血情况,如大便的颜色、出血量、质地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腹痛、腹胀、发热等。若下血症状没有得到改善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不常见中药解释:
- 釜灶下黄焦土(灶心土):主要成分是硅酸盐、碳酸盐等,具有吸附作用,可吸附肠道内的毒素和细菌,减轻肠道炎症。同时,其温性可温暖脾胃,增强脾胃的运化功能,达到止血、止泻的目的。现代研究发现,灶心土对胃肠道黏膜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促进黏膜修复。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中,伤寒下血可能是肠道感染、肠道肿瘤、炎症性肠病等多种疾病的表现。出现下血症状应及时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肠镜检查、粪便潜血试验、血常规等,以明确病因。
若考虑使用此方,需在医生和中医师的指导下进行。由于附子毒性大,使用过程中要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和有无中毒症状。同时,现代医学中有许多针对肠道出血的有效治疗方法,如内镜下止血、药物止血等,可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与中药治疗相结合,提高治疗效果。在饮食方面,除了遵循药方中的忌口要求,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合理调整饮食结构,促进肠道功能的恢复。
十一、华佗治伤寒衄血神方
伤寒衄血,即鼻出血,多由五脏热结,热邪上扰,损伤鼻窍血络所致。药方为:牡蛎十分(熬制)、石膏五分。
将上述两味药捣成末,用酒送服一方寸匕,每天服用三到四次。也可以制成蜜丸如梧桐子大小,用酒送服十五丸。方中牡蛎味咸,性微寒,能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煅制后还具有收敛固涩的作用,可收敛止血,用于治疗各种出血病症;石膏味甘、辛,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可清除五脏热结,使热邪下行,从而缓解鼻出血症状。二者合用,既能清热泻火,又能收敛止血。
注意事项:
1. 采用末服或丸服时,要注意药物的剂量和服用次数,不可随意增减。若服用后鼻出血症状没有得到缓解或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头晕、乏力等,应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2. 用酒送服药物时,要注意饮酒量适中,避免因饮酒过量对身体造成不良影响。对于不饮酒或不能饮酒的患者,可以选择用温开水送服,但可能会对药物的疗效产生一定的影响。
3.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衄血属于热结所致者,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鼻出血,如气虚不摄、瘀血阻滞等,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盲目使用。
不常见中药解释:
- 牡蛎:牡蛎含有碳酸钙、磷酸钙、硫酸钙以及镁、铁、铝等多种元素。煅牡蛎主要的药理作用为收敛固涩,其所含的碳酸钙等成分能在局部形成一层保护膜,起到收敛止血的效果。同时,牡蛎还具有一定的镇静安神作用,可缓解因热邪上扰导致的心神不宁。
- 石膏:现代研究表明,石膏内服后,其主要成分硫酸钙可在体内缓慢溶解,钙离子能抑制神经应激能力,起到解热、镇痉的作用。在治疗伤寒衄血时,通过清热泻火,降低上焦热邪对鼻窍血络的损伤,从而达到止血目的。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在现代医学中,鼻出血的原因众多,除了感染性因素外,还可能与鼻腔局部病变(如鼻息肉、鼻中隔偏曲)、血液系统疾病(如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白血病)、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等有关。因此,出现鼻出血症状时,首先应进行全面检查,明确病因。
若考虑使用此方辅助治疗,需在医生和中医师的共同评估下进行。对于有胃溃疡、胃炎等胃部疾病的患者,使用石膏可能会刺激胃黏膜,应谨慎使用。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止血方法,如鼻腔填塞、局部使用止血药物等,以迅速控制出血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鼻出血情况以及全身症状,如是否出现贫血、发热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十二、华佗治伤寒烦渴神方
伤寒烦渴多由热盛伤津,或气阴两虚所致。使用知母六两、石膏一斤、粳米六合、人参三两、甘草二两。
先以水一斗二升,煮米至熟,去掉米后放入其他药物,煮取六升,去掉药渣,每次温服一升,每天三次。方中知母味苦、甘,性寒,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可清热除烦,滋阴生津,缓解烦渴症状;石膏味甘、辛,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为清泻肺胃气分实热的要药,与知母配伍,可增强清热泻火的作用;粳米味甘,性平,能益脾胃、除烦渴,可保护脾胃,防止知母、石膏等大寒之品损伤脾胃;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可补气生津,增强人体的抵抗力;甘草味甘,性平,能清热解毒、调和诸药,可缓和药物的药性,使药力更加平和。
忌吃海藻、菘菜,这些食物可能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或加重病情。
注意事项:
1. 药物煎煮时要注意先后顺序,先煮米至熟,再放入其他药物,以充分发挥粳米保护脾胃的作用。同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2. 服用药物期间要严格遵守忌口要求,避免食用海藻、菘菜等禁忌食物。饮食要清淡,多吃易消化的食物,如米粥、面条等,以补充身体所需的营养和水分。
3.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烦渴症状的变化,如口渴程度、饮水量、尿量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乏力、食欲不振等。若烦渴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烦渴属于热盛伤津或气阴两虚者,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烦渴,如阳虚水停等,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盲目使用。
不常见中药解释:
- 知母:知母含有知母皂苷、知母多糖等成分,具有解热、抗炎、抗菌、降血糖等作用。在治疗伤寒烦渴时,其清热泻火的作用可清除体内热邪,滋阴润燥的功效能补充受损的阴液,从而缓解烦渴症状。
- 人参:人参含有人参皂苷、人参多糖、挥发油等多种有效成分。人参皂苷具有调节免疫、抗疲劳、抗氧化、改善心血管功能等作用。在本方中,人参通过补气生津,提高机体的抵抗力,促进身体恢复,尤其适用于气阴两虚型的伤寒烦渴患者。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对于烦渴症状的治疗,会根据不同的病因采取相应的措施。如糖尿病引起的烦渴需控制血糖,尿崩症引起的烦渴需使用抗利尿药物等。若要使用此方治疗伤寒烦渴,应先明确诊断为热盛伤津或气阴两虚所致。
由于人参价格较高且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使用时需注意剂量,避免过量使用导致上火、血压升高等不良反应。同时,在服用此方期间,若患者正在使用其他药物,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人参不宜与藜芦、五灵脂等同时使用。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检查手段,如血糖、电解质检测等,监测患者的身体状况,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