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华佗治伤寒食积神方
伤寒食积是指伤寒病过程中,由于脾胃功能减弱,饮食积滞于胃肠所致。使用黄芩、大黄各五两、栀子仁十六枚、黄连五两(去毛)、豆豉一升(熬制)、甘遂三两、麻黄五两(去节)、芒硝二两、巴豆一百枚(去皮及心,熬制后研磨)。
将上述九味药捣筛后,用白蜜调和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服用三丸。以出现呕吐或泻下为治疗目的,如果没有出现呕吐或泻下,可增加二丸。方中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清除胃肠湿热;大黄味苦,性寒,能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荡涤胃肠积滞,使积滞从下而出;栀子仁味苦,性寒,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可协助黄芩、大黄清热泻火;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中焦湿热,可消除胃肠湿热之邪;豆豉解表除烦,可缓解因食积引起的心烦症状;甘遂味甘、苦,性寒,有毒,能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可增强泻下作用,使积滞排出体外;麻黄味辛、微苦,性温,能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可通过发汗调节人体气机,协助其他药物发挥作用;芒硝味咸、苦,性寒,能泻下通便、润燥软坚、清火消肿,可软坚散结,使积滞易于排出;巴豆味辛,性热,有大毒,能峻下冷积、逐水退肿、祛痰利咽、蚀疮,可强力泻下,破除胃肠积滞,但因其毒性极强,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
注意事项:
1. 此药方中甘遂、巴豆等药物均具有较强的毒性和泻下作用,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剂量和方法进行,不可自行增减药量。过量使用可能会导致严重的腹泻、脱水、电解质紊乱,甚至危及生命。
2. 服用药物后要密切观察呕吐和泻下的情况,包括次数、性质和量等。若呕吐或泻下过多,应及时停止用药,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补充水分和电解质、止泻等。
3. 孕妇、体质虚弱者、老人、儿童以及患有严重心、肝、肾等脏器疾病的患者禁用此药方。
4. 药物的炮制方法对药效和安全性有重要影响,如巴豆的去皮及心、熬制,甘遂的使用等,都要严格按照要求进行,以确保药物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不常见中药解释:
- 巴豆:巴豆中含有的巴豆油是其主要活性成分,也是产生峻下作用的关键物质,它能强烈刺激肠黏膜,使肠道蠕动加快,促进排便。巴豆毒素是一种毒性蛋白质,对人体的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等有严重的损害作用。经过炮制去油制霜后,巴豆的毒性会有所降低,但仍需谨慎使用。
- 甘遂:甘遂的有效成分甘遂萜酯等,除了具有泻下作用外,还对一些肿瘤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然而,其毒性也不容忽视,甘遂的中毒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严重时可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在现代医学中,对于伤寒合并食积的治疗,首先会注重调整饮食结构,给予易消化的食物,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等处理。若考虑使用此方,必须极其谨慎。
由于甘遂和巴豆毒性极大,现代临床中已很少使用,或仅在严格的医疗监控下使用。若使用此方,应在专业的中医师和西医医师共同协作下进行,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电解质水平等。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促胃肠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等,以更安全有效地缓解食积症状。一旦出现任何不良反应,应立即采取相应的解毒和对症治疗措施,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
十四、华佗治伤寒咳嗽神方
伤寒咳嗽多由外感风寒之邪,侵袭肺卫,肺气失宣所致。使用知母二两、贝母、葛根、芍药各三两、石膏四两、黄芩三两、杏仁一两(去皮尖及双仁)、栀子仁三两。
将上述八味药切碎,以水七升,煮取二升五合,去掉药渣,分为三次服用。每次间隔时间以步行八九里路的时间为准,再服下一次。方中知母味苦、甘,性寒,能清热泻火、滋阴润燥,可清除肺中燥热之邪;贝母味甘、苦,性微寒,能清热化痰、润肺止咳,可用于治疗肺热咳嗽、阴虚咳嗽等;葛根味甘、辛,性凉,能解肌退热、生津止渴、透疹、升阳止泻,可解肌发表,使外感之邪从表而解;芍药味苦、酸,性微寒,能养血调经、敛阴止汗、柔肝止痛、平抑肝阳,可敛阴止咳,防止肺气耗散;石膏味甘、辛,性大寒,能清热泻火、除烦止渴,可清泻肺火;黄芩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可清除肺中湿热之邪;杏仁味苦,性微温,有小毒,能降气止咳平喘、润肠通便,可降肺气,止咳平喘;栀子仁味苦,性寒,能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可协助黄芩、石膏清热泻火。
忌吃蒜、面七天,这些食物可能会助热生痰,加重咳嗽症状,或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物的疗效。
注意事项:
1. 服用药物期间要严格遵守忌口要求,避免食用蒜、面等禁忌食物。饮食要清淡,多吃蔬菜水果,避免食用辛辣、油腻、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咳嗽症状。
2. 药物煎煮时要注意火候和时间,确保药物的有效成分充分煎出。同时,要注意药物的切碎程度,以利于药物的煎煮和吸收。
3.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咳嗽症状的变化,如咳嗽的频率、程度、痰液的颜色和质地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气喘、呼吸困难等。若咳嗽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4.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咳嗽属于肺热或肺燥所致者,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咳嗽,如风寒咳嗽、痰湿咳嗽等,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盲目使用。
不常见中药解释:
- 贝母:贝母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等,主要含有生物碱、甾醇及淀粉等成分。川贝母偏于润肺止咳,多用于肺虚久咳、阴虚劳嗽等;浙贝母则清热化痰力强,常用于肺热咳嗽、风热咳嗽等。在本方中,贝母通过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的作用,缓解因伤寒导致的肺部咳嗽症状。
- 杏仁:杏仁中含有苦杏仁苷,苦杏仁苷在体内能被肠道微生物酶或苦杏仁本身所含的苦杏仁酶水解,产生微量的氢氰酸与苯甲醛,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镇咳平喘的效果。但苦杏仁苷过量可导致中毒,表现为眩晕、心悸、恶心、呕吐等症状,使用时需注意剂量。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对于咳嗽的治疗,会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如细菌感染引起的咳嗽会使用抗生素,过敏引起的咳嗽会使用抗过敏药物等。若要使用此方治疗伤寒咳嗽,应先明确诊断为肺热或肺燥咳嗽。
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杏仁的用量,避免过量中毒。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止咳祛痰药物,如氨溴索、右美沙芬等,提高治疗效果。对于咳嗽症状持续不缓解或伴有发热、呼吸困难等严重症状的患者,应及时进行胸部影像学检查(如胸片、ct)等,以排除肺部严重疾病的可能,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十五、华佗治伤寒目翳神方
伤寒目翳是指伤寒病过程中出现的眼睛生翳膜的症状,多由热毒上攻或风热之邪侵袭眼部所致。使用秦皮、升麻、黄连各一两。
将上述三味药,用水四升,煮取二升半,放冷后,每次使用三合。仰头,用棉缠绕在筋头上,蘸取药液滴入眼中,如同屋漏状,滴完三合为止,过一会儿再滴,每天滴五六次效果更佳。方中秦皮味苦、涩,性寒,能清热燥湿、收涩止痢、止带、明目,可清除眼部热毒,明目退翳;升麻味辛、甘,性微寒,能发表透疹、清热解毒、升举阳气,可透发眼部的热毒,使邪有出路;黄连味苦,性寒,能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尤善清眼部的热毒,可缓解目翳症状。
注意事项:
1. 药液放冷后使用,避免温度过高刺激眼部。滴药时要注意卫生,使用棉签时应保持清洁,防止感染。
2. 滴药时要避免药液进入口腔或其他部位,若不慎进入,应及时用清水冲洗。
3.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目翳的变化,如翳膜的大小、颜色、厚度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眼部不适症状,如疼痛、红肿、视力下降等。若目翳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4.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目翳属于热毒或风热所致者,对于其他原因引起的目翳,如肝肾阴虚、气血不足等,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辨证论治,不可盲目使用。
不常见中药解释:
- 秦皮:秦皮含有七叶苷、七叶内酯等香豆素类成分,具有抗菌、抗炎、抗病毒等作用。在治疗目翳时,其能减轻眼部炎症反应,促进眼部组织的修复,从而达到明目退翳的效果。同时,秦皮还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缓解眼部的分泌物增多等症状。
- 升麻:除了前面提到的作用,升麻在眼部疾病的治疗中,其升阳举陷的特性有助于引导药力上行,使药物更好地作用于眼部,透发眼部的热毒。现代研究还发现,升麻对一些眼部病毒感染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对于眼部翳膜的治疗方法多样,如药物治疗(包括抗生素、抗病毒药物、糖皮质激素等眼药水或眼药膏)、手术治疗(如角膜移植等)。在使用此方治疗伤寒目翳时,应先进行眼科检查,明确翳膜的性质和病因。
由于眼部是人体非常敏感和重要的部位,使用自制的中药药液滴眼时,要确保药液的质量和安全性。可先在小范围进行试用,观察有无过敏等不良反应。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眼科治疗方法,如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眼药水等,以提高治疗效果。若在治疗过程中出现眼部疼痛加剧、视力急剧下降等严重情况,应立即停止使用此方,并及时前往眼科专科医院进行诊治。
十六、华佗治伤寒头痛神方
伤寒头痛多因外感风寒之邪,阻遏清阳,或热邪上扰清空所致。使用川芎、白芷、羌活各三钱,细辛一钱,蔓荆子二钱,甘草一钱。
将以上诸药以水五升,煎取一升五合,去渣,分三次温服。方中川芎味辛,性温,能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为治头痛之要药,无论风寒、风热、风湿、血虚、血瘀头痛均可应用;白芷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消肿排脓,善于治疗阳明经头痛,可增强川芎祛风止痛之力;羌活味辛、苦,性温,能解表散寒、祛风胜湿、止痛,尤善治太阳经头痛和风湿痹痛,与川芎、白芷配伍,可加强发散风寒、通络止痛之功;细辛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其止痛作用较强,可助药力直达病所;蔓荆子味辛、苦,性微寒,能疏散风热、清利头目,对于风热上扰所致的头痛有较好疗效,可制约方中其他药物的温燥之性;甘草味甘,性平,能调和诸药,使药力更加平和。
注意事项:
1. 服用药物期间应注意休息,避免劳累和受风,以免加重头痛症状。
2. 细辛有小毒,使用时必须严格按照剂量,不可过量服用,以免引起中毒反应,如头晕、呕吐、心悸等。
3.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头痛属于风寒或风热之邪所致者,对于其他原因如肝阳上亢、气血亏虚等引起的头痛,需根据具体病情辨证论治,不可盲目使用。
4.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头痛的变化,如疼痛的程度、部位、性质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恶心、呕吐等。若头痛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调整治疗方案。
不常见中药解释:
- 川芎:川芎主要含挥发油、生物碱(如川芎嗪)等成分。川芎嗪具有扩张血管、改善微循环、抗血小板聚集等作用,能增加脑部血液供应,缓解血管痉挛,从而起到止痛效果。此外,川芎还能调节子宫平滑肌,对妇科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 细辛:细辛的有效成分主要为挥发油(如甲基丁香酚等)和生物碱等。其挥发油有局部麻醉、镇痛、解热、抗炎等作用。但细辛中的挥发油含有马兜铃酸等成分,有一定的肾毒性,长期或过量使用可能会对肾脏造成损害,因此使用时需严格控制剂量和疗程。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在现代医学中,头痛的原因非常复杂,可能涉及到神经系统疾病(如偏头痛、颅内肿瘤)、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五官科疾病(如鼻窦炎)等。因此,出现头痛症状时,应首先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头颅ct、血压测量、五官科检查等,以明确病因。
若考虑使用此方辅助治疗,需在医生和中医师的共同评估下进行。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使用细辛、川芎等药物时要谨慎,需密切监测肝肾功能指标。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止痛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进行治疗,但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整体状态,如情绪、睡眠等,因为这些因素也可能影响头痛的缓解。
十七、华佗治伤寒腹满神方
伤寒腹满常由外感病邪侵犯脾胃,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气机阻滞所致。使用厚朴半斤(炙制,去皮)、生姜五两、半夏半升(洗)、甘草二两(炙制)、人参一两。
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厚朴苦、辛,性温,能燥湿消痰、下气除满,为治疗腹满之要药,可消除脾胃气滞,缓解腹部胀满;生姜味辛,性温,能解表散寒、温中止呕、化痰止咳,可助厚朴温运脾胃,促进气机通畅;半夏味辛,性温,有毒,能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可化痰湿,除痞满,与厚朴、生姜配伍,增强行气消胀、和胃降逆之功;甘草味甘,性平,炙制后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可调和诸药,同时缓解半夏的毒性;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可扶助脾胃正气,增强脾胃运化功能。
注意事项:
1. 半夏有毒,使用时必须经过严格炮制,以降低毒性。若服用后出现口舌麻木、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应立即停药并采取相应的解毒措施。
2.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腹满属于脾胃气滞兼正气不足者,对于其他原因如肠道梗阻、腹腔内感染等引起的腹满,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针对性治疗,不可盲目使用。
3. 服药期间要注意饮食调理,避免食用生冷、油腻、不易消化的食物,以免加重脾胃负担,影响药物疗效。
4.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腹满的变化,如腹部胀满的程度、是否有疼痛、排便情况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发热、乏力等。若腹满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不常见中药解释:
- 厚朴:厚朴主要含厚朴酚、和厚朴酚等成分,具有抗菌、抗炎、调节胃肠运动等作用。厚朴酚能兴奋胃肠平滑肌,促进胃肠蠕动,有助于消除胃肠积滞,缓解腹满症状。同时,厚朴对幽门螺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可用于治疗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的胃肠道疾病。
- 半夏:半夏的主要成分有生物碱、多糖、挥发油等。其生物碱具有镇咳、止呕、抗炎等作用。生半夏毒性较大,口服可引起口腔、咽喉和胃肠道黏膜的强烈刺激,炮制后的半夏毒性降低,但仍需谨慎使用。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中,腹满可能是多种疾病的表现,如消化不良、胃肠功能紊乱、胃肠道肿瘤等。因此,当出现腹满症状时,应首先进行详细的检查,如腹部超声、胃肠镜等,以明确病因。
若在医生和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此方,需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和药物不良反应。由于半夏的毒性,在使用过程中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炮制方法。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胃肠动力药物、消化酶制剂等进行综合治疗,以提高治疗效果。对于有严重基础疾病的患者,如心脏病、高血压等,使用人参时要注意监测血压、心率等指标,避免因人参的补气作用导致病情波动。
十八、华佗治伤寒心悸神方
伤寒心悸多因外感病邪,内扰心神,或久病体虚,心脏气血阴阳亏虚所致。使用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制)、龙骨、牡蛎各三两(熬制)、人参二两、茯苓四两、远志二两(去心)。
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渣,温服一升,日三服。方中桂枝味辛、甘,性温,能发汗解肌、温通经脉、助阳化气,可温通心阳,使心气通畅;甘草味甘,性平,炙制后能补脾和胃、益气复脉,与桂枝配伍,辛甘化阳,增强温通心阳之力;龙骨味甘、涩,性平,能镇惊安神、平肝潜阳、收敛固涩,煅制后镇惊安神作用增强,可平定心悸;牡蛎味咸,性微寒,能重镇安神、潜阳补阴、软坚散结,煅制后收敛固涩作用显着,与龙骨相须为用,增强镇心安神之效;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养血、安神益智,可补益心脏气血,增强心脏功能;茯苓味甘、淡,性平,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可健脾益气,宁心安神,协助人参增强补益心气的作用;远志味苦、辛,性温,能安神益智、交通心肾、祛痰开窍,可宁心安神,使心肾相交,缓解心悸症状。
注意事项:
1. 服用药物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避免情绪激动和精神紧张,以免加重心悸症状。
2. 龙骨、牡蛎质地坚硬,煎煮时应适当延长时间,以确保有效成分充分煎出。
3. 此药方适用于伤寒心悸属于心阳不足或气血亏虚者,对于其他原因如心律失常、冠心病等引起的心悸,需根据具体病情进行详细的检查和针对性治疗,不可盲目使用。
4. 用药期间要密切观察心悸的变化,如发作的频率、程度、持续时间等,以及是否出现其他不适症状,如胸痛、呼吸困难等。若心悸症状没有得到有效缓解或出现加重的情况,应及时就医,进行心电图、心脏超声等检查,调整治疗方案。
不常见中药解释:
- 龙骨:龙骨主要含碳酸钙、磷酸钙等成分。其水煎液具有镇静、抗惊厥作用,能调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从而起到镇惊安神的效果。此外,龙骨还具有一定的收敛作用,可用于治疗自汗、盗汗等症状。
- 远志:远志含有远志皂苷、远志酮、生物碱等成分。远志皂苷具有祛痰、镇咳、镇静、抗惊厥等作用。在治疗心悸时,其交通心肾的作用可使心肾协调,心神得安。同时,远志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可改善睡眠质量。
当下使用注意事项:
现代医学中,心悸的病因繁多且复杂,可能与心脏器质性病变、内分泌紊乱、神经官能症等有关。因此,出现心悸症状时,应首先进行全面的心脏检查,如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超声等,以明确病因。
若考虑使用此方辅助治疗,需在医生和中医师的共同指导下进行。对于正在服用其他药物治疗心脏病的患者,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人参可能会与某些抗心律失常药物、降压药物等发生相互作用,影响药效或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风险。同时,可结合现代医学的治疗方法,如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心脏康复治疗等,综合治疗心悸症状。在治疗过程中,要定期复查相关指标,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