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九针的起源与数理对应
角色:
- 小岳(逗哏):对《黄帝内经》里的《九针论》有研究,想把知识分享给观众。
- 老孙(捧哏):配合小岳,提出疑问,推动对话进行。
小岳:(摇头晃脑,一本正经)“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明阴阳,懂八卦,晓奇门,知遁甲,熟悉《黄帝内经》里的《九针论》,说的就是我。”
老孙:(笑着打断)您可拉倒吧,就您还懂《九针论》?这《九针论》讲的啥呀?
小岳:(得意地拍着胸脯)这您就问对人了,我最近可痴迷研究这个。《九针论》主要讲的就是九针的原理,九针名字的由来,还有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等等,学问大着呢!
老孙:(满脸疑惑)那您先说说,这九针咋就产生了呢?
小岳:(清了清嗓子)黄帝就问岐伯这个问题啦,岐伯说“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于九 。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老孙:(拦住小岳)打住打住,这一串说的啥呀?太拗口了。
小岳:(耐心解释)就是说这九针是根据天地的大数来的,从一开始到九结束。第一针取法于天,第二针取法于地,第三针取法于人,以此类推。您看,这第一针取法于天,天是阳,五脏里和天对应的是肺,肺在五脏六腑里就像个大盖子一样,皮肤又和肺是一伙儿的,也是人体的阳。所以治疗这方面的病,就做了一种针,这针得头大尖儿细,不能扎太深,就把体表的阳气给通一通,把邪气排出去。
老孙:(瞪大眼)好家伙,这一根针还这么多讲究呢!那第二针呢?
小岳:第二针取法于地。人身上和地对应的是啥呀?是肉!所以这针就得做成直直的,像个小竹筒一样,尖儿得圆圆的,扎的时候不能伤到肉,要是把肉伤厉害了,那人体内的气可就没了。
老孙:(挠挠头)这听着还挺有意思,那后面几针也都这么对应着来的?
小岳:那可不!就说第三针,取法于人,人能活着靠啥?血脉!所以这针身就得大,尖儿得圆,能用来按摩脉络,还不能扎得太深,这样就能让气血流通,把邪气赶出去。
老孙:(点头)有点意思,您接着说。
小岳:(兴致勃勃)第四针对应四时,八方来的风邪跑到经络里,容易得那种不好治的病。所以这针得像个小竹筒,尖儿还得锋利,能用来泄热、放放血,把那顽固的病给治好。
老孙:(惊讶)这针还能放血呐?
小岳:(得意地笑)那可不,用处可大了。还有第五针对应五音,五音的五数在一和九中间,要是人体阴阳失调,寒热一争,就容易长痈脓。所以这针的尖儿就得像剑锋一样,能把痈脓给刺破排出来。
老孙:(半信半疑)真有这么神奇?
第二篇:九针的具体形制与病症对应
小岳:(接上回,继续说道)上回咱们说到五针,这回接着讲。第六针对应六律,六律能调阴阳四时,和人体十二经脉也配合。要是虚邪跑到经络里,就容易得那种突然发作的痹症。所以这针得尖得像马尾毛一样,又圆又锐,针身还得稍微大点儿,能治这种急性病。
老孙:(连忙追问)那第七针呢?
小岳:第七针对应七星,和人七窍相关。外邪跑到经脉里,就容易得痛痹。这针就得尖得像蚊虻的嘴一样,扎的时候得稳稳当当、慢慢进针,留针时间还得长点儿,这样正气能足起来,邪气也能散出去,出针之后还得好好调养。
老孙:(笑着说)这针还得讲究扎的手法呢。
小岳:那可不,第八针对应八风,和人的四肢八节有关。虚邪风伤到人的时候,容易藏在骨头缝、腰脊关节这些地方,得那种深痹症。所以这针就得长,尖儿还得锋利,能把藏得深的邪气和远的痹症给治好。
老孙:(好奇)那第九针呢?
小岳:第九针对应九野,和人体的关节、皮肤这些地方有关。要是邪气太厉害,在身体里流窜,就像风水一样,水液在身体里滞住,还过不去大关节。所以这针得尖得像个小棍儿,锋稍微圆点儿,能把关节里那些出不去的邪气给弄出去。
老孙:(惊叹)这九针还真是各有各的用处。
小岳:黄帝也问了,这针的长短有没有说法呀?岐伯就说了,第一针叫镵针,是照着巾针做的,离末端一寸半的地方,特别尖锐,有一寸六分长,主要治头和身上的热症。
老孙:(接着问)那第二针呢?
小岳:第二针叫圆针,照着絮针做的,针身像竹筒,尖儿像鸡蛋一样椭圆,也是一寸六分长,主要治肌肉间的气病。
老孙:(越听越感兴趣)后面的呢?
小岳:第三针叫鍉针,照着黍粟的尖儿做的,有三寸半长,能按脉,把邪气给弄出去。第四针叫锋针,也像絮针,针身圆直,尖儿锋利,一寸六分长,能治痈热,放放血。第五针叫铍针,照着剑锋做的,宽二分半,长四寸,能治大痈脓,把里面的脓血放出来。
老孙:(忍不住说)这针的种类还真多。
小岳:(继续介绍)第六针叫圆利针,照着牦针做的,尖儿稍微大点儿,针身反而小点儿,能扎得深,一寸六分长,主要治痈痹。第七针叫毫针,照着毫毛做的,一寸六分长,治经络里的寒热痛痹。第八针叫长针,照着缝纫用的长针做的,有七寸长,能治那种邪气藏得深、时间久的痹症。第九针叫大针,照着锋针做的,锋稍微圆点儿,长四寸,能治关节里那些出不去的邪气。
老孙:(竖起大拇指)您这一讲,还真明白了点儿。
第三篇:身形与九野的对应及其他知识
小岳:(接着说)这还没完呢,黄帝又问了,这身形和九野是咋对应的呢?
老孙:(好奇地问)是啊,咋对应?
小岳:岐伯就说了,左足对应立春,日子是戊寅己丑;左胁对应春分,日子是乙卯;左手对应立夏,日子是戊辰己巳;膺喉首头对应夏至,日子是丙午;右手对应立秋,日子是戊申己未;右胁对应秋分,日子是辛酉;右足对应立冬,日子是戊戌己亥;腰尻下窍对应冬至,日子是壬子;六腑膈下三脏对应中州。这里面还有大禁,就是太一所在的日子,还有那些戊己日。这些日子啊,得好好观察八正的位置。要是身体上有痈肿,想治疗,可不能在和痈肿对应的日子去刺破治疗,这就叫天忌日。
老孙:(惊讶)这里面还有这么多忌讳呢!
小岳:那可不。还有呢,人的身体和情志不同,生病的地方和治疗方法也不一样。形乐志苦,就是身体舒服心里苦,病就容易生在脉上,得用灸刺来治;形苦志乐,身体辛苦心里高兴,病就容易生在筋上,得用药温熨、导引的方法治;形乐志乐,身体和心里都高兴,病就容易生在肉上,得用针石治;形苦志苦,身体和心里都苦,病就容易生在咽喉,得用甘药治;形数惊恐,老是担惊受怕的,筋脉不通,病就容易生在皮肤麻木不仁上,得用按摩和药酒治。
老孙:(感叹)这中医讲究还真多。
小岳:五脏气也各有特点,心主噫,就是爱叹气;肺主咳,容易咳嗽;肝主语,说话方面容易有问题;脾主吞,吃东西啥的可能会有异常;肾主欠,爱打哈欠。六腑气也有表现,胆为怒,容易发怒;胃为气逆哕,容易打嗝、胃气上逆;大肠小肠为泄,容易拉肚子;膀胱不约为遗溺,管不住尿;下焦溢为水,容易水肿。
老孙:(笑着说)您这一讲,感觉人体还挺复杂。
小岳:(兴致勃勃)还有五味呢,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甘入脾,咸入肾,淡入胃。还有五并,精气并到肝就容易忧愁,到心就高兴,到肺就悲伤,到肾就恐惧,到脾就害怕。还有五恶,肝怕风,心怕热,肺怕冷,肾怕燥,脾怕湿。
老孙:(无奈地摇头)您这说得我都快记不住了。
小岳:(笑着说)这《九针论》里的知识啊,博大精深,咱今天也就是挑了点儿给您讲讲,要是真深入研究,那可得花不少功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