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文会,学院特意提前放了一天假,学子们若是愿意可以准备一幅自己的得意之作。
对于这次文会学院很重视,一是因为独孤公的身份,弘文馆学士,永安县公。二是因为他在书法上的造诣,当世几位鸿儒之一。
府学学员们摩拳擦掌准备好好表现一番,对自己书法有信心的都准备的书法作品,书法觉得自己比不过别人的才考虑画作或者诗词。
“我打算准备一首诗,文俊你打算准备什么?”
斋舍中,钟承志问道。
“我没打算准备作品,去学习下别人的作品吧。”
徐文俊最近比较忙,这几天又教月儿,觉得自己学习上有些懈怠,时间都花在读书答题上了,就没打算准备作品。
而且他也不打算抄诗,书法的话,如今的他虽然字体是自创,笔力还是不够,真正比较起来还没有学院里大部分学员的书法能拿得出手。
毕竟这些学子,特别是上科班的,都在二十来岁,练字年份比徐文俊要久许多,书法老练不少,徐文俊满打满算练字不到三年。
庭州城里,最近街面上经常会见到穿着奇怪衣服的人,引得路人指指点点。
麻布圆领,长袖及腕,胸前纽扣扣着,下摆只到腰部,裤子用腰带系着,裤腿纤细,垂直到脚面。
还有些人穿着虽然款式一样,布料却是丝绸的。
百姓们都很奇怪,这怎么突然有这么多人穿的奇奇怪怪,见过胡服的百姓发现其有些像胡服,只是这奇怪的衣服更简洁一点。
若是有人对四大布行熟悉,或者这几天来到布行买衣服的话,就会知道这些穿着奇怪的人都是四大布商的人,穿上丝绸的就是管事类的。
徐文俊跟乌启明说了推广汉服之事,他也欣然同意下面所有人都换上汉服,虽然平民化的汉服他不做,等到汉服普及,层次高的人也接受的话,高档的汉服乌氏是可以做的啊!
文会当天,徐文俊锻炼完换上准备好的汉服。
只见好一位富贵美少年,宝蓝色锦布圆领上衣,布纹上细看牡丹、花草交织纹路,显得人精神奕奕,颜色也适合他,华丽而有活力。
下身藕紫锦布长裤,锦布上排列有序的球路纹,每个大圆中装饰对称的鸟兽图案,雍容华贵。
脚上再配一双柔软的鹿皮靴子,整个人看上去沉稳大气,还带着点神秘,一看就是位贵公子。
钟承志看的呆住了,忙问道。
“你这是什么衣服?为何我从未见过?”
徐文俊笑着说出早准备好的说辞。
“最近庭州有些布行推出的汉服,你这几天没怎么出学院,外面也有不少人在穿。”
钟承志眼里带着点羡慕,少年总是喜欢标新立异,这穿出去多拉风。
“我也想去做一件,你这衣服穿着若是骑马想必很方便。”
“我给你介绍是哪家店,到时候你叫人去定制。”
徐文俊说着往大成殿走去。
府学今天很热闹,从门口就一直有仆从引导进入,一直到大成殿。
大成殿供奉着孔子雕像,位于大殿正中,雕像头戴十二旒冠冕,身着十二章王服,手持镇圭。
孔子雕像两侧供奉着“四配”,颜回、曾参、子思、孟子的牌位,再两侧为“十二哲”的牌位。
大成殿是学院祭祀、讲学的主要场所,地方宽阔,即使容下全部学员也没问题,并且大殿前面还有个大月台,平时学员不多时,仅在月台上讲学都已经足够。
近水楼台先得月,一大早府学学员们就来到了大成殿,找了最显眼的位置将自己作品挂上。
过了早饭时间,陆陆续续就有文人相携来到府学,在门口就会惊讶一番仆从们统一着装的汉服。
再由仆从领入大成殿,将自己作品拿出,各自欣赏点评殿内佳作,遇到熟悉的友人闲聊一番。
身份地位较高的会由助教、主讲或者两位博士亲自陪同,在大殿两侧的东西庑奉茶。
以朱刺史为首的一批府衙官员来的比较早,此时正由孙博士陪同,在欣赏学员们的作品,朱刺史不吝夸赞,称这届学员们文采斐然,不乏佳作。
徐文俊和李毅然两人聚在一起,都是穿着汉服,引得大家驻足观望,关系亲近的学员更是过来问询。
李毅然通过他父亲知道了汉服一事,在学院之时问了徐文俊,便要他带着去乌氏也定制了两套锦布汉服,也算支持一下。
其他文人倒也罢了,学员们还是有些会羡慕,两人精心定制的汉服确实漂亮,现在在大殿里鹤立鸡群,本性格自傲的学员当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焦点。
也有不少城内私塾的学子,有见过其他人穿着汉服,都是麻布或者丝绸,如同场内的仆从一般,只觉得奇特,并未放在心上。
此时见徐文俊两人穿着,才知道这服装也可以制作的如此精美时尚,有些动心。
这心态就像每个时代的年轻人,都有自己追捧的时尚,从喇叭裤、蝙蝠衫,到爆炸头、杀马特。
少年总是希望自己有个性,是独特的存在。
文人来的越来越多,三五成群,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大成殿内嘈杂声一片。
终于,郑博士领着独孤县公说笑着走了进来。
众人看到依次上前行礼,独孤月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一一回礼。
朱刺史也带着官员们过来行礼,客套一番后汇成一道人流,边欣赏殿内作品,边慢慢挪动。
遇到很是不错的佳作便叫人挪到月台之上,等全部作品品鉴一番后,月台上已经有了十数幅佳作。
接着独孤公、朱刺史、两位博士,还有四位城内大儒名士,共八人一起登上月台,按尊卑就座。
台下安静下来,也各自找好地方就座。
郑博士先发了段言,勉励江南府学子,感谢独孤公为江南府文教做出贡献,带头举办此次文会。
然后独孤公给大家发言,称赞江南府文教昌盛,才子辈出,今日更是有不少佳作,让他欣喜。
台下众人纷纷脸带笑容,眼睛发光,特别是作品被选上月台之人,若是作品能入独孤公之眼,在他老人家面前能报上名号,以后也是一份资历。
万一成为幸运儿,能得到一份独孤公的举荐信,科举已经成功了一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