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54年十月李倓回到碎叶,随后李倓就收到了一份长安的信报。
看完信报李倓心中泛起一种复杂的心情,李倓渴望大唐浴火重生,但是浴火重生的代价是天下大乱,民不聊生。
李倓对着里间喊道:“青莲!”
“干啥?”
青莲又是一副小怨妇的表情。
李倓一看知道自己的小怨妇又不高兴了。
“来!”李倓对着青莲招了招手。
青莲撅着小嘴挪到了李倓身边,李倓一拉青莲“哎呀”一声顺势倒在了李倓的怀里。
李倓咬着青莲的耳朵说道:“赶紧派人去把杨尚书和李尚书叫来,正是办完了我们好办私事!”
青莲羞答答地说道:“嗯!”
苏日荣进了正堂发现李倓正堂的河中舆图变成了大唐的舆图,而李倓则正背对着大门观看地图。
“臣苏日荣拜见大王!”
“免礼!”
“谢大王!”
“河中地区情况现在如何?”
“回大王!各国现在很安定!并且希望加入我们的商会。”
“大食呢?”
“大食和我们已经开通了互市。”
“对了!我吩咐你做的银币怎么样了?”
苏日荣连忙掏出一个小钱袋说道:“大王按照你的要求我让李大匠分别做了五枚。”
李倓接过钱袋,然后将钱袋里面的银币倒在了桌案上,银币成圆形,正面分别写着一两银、五钱、两钱、一钱,背面则分别印着碎叶城、弓月城、凯明城、苹果城。并且在银币周围雕刻了很多花纹和龙纹。
李倓用拇指和食指夹住银币的重心轻轻一吹,放在耳边银币发出清脆、悠长的金属响声,李倓又拿了两个银币在一起碰了碰的声音婉转动听。
接着李倓将两枚银币放在一起摩擦了一下没有金属的摩擦声。
李倓笑了笑说道:“苏尚书!你告诉李岫他做的很好!让他就按照现在的做!以后这就是我们的新货币。”
苏日荣接着问道:“那铜钱还用吗?”
“用!当然用!这银币主要是是大额和对外贸易使用。”
“臣遵旨!不过大王这银币还没有名字,大王你起个名字吧!”
李倓想了想说道:“就叫唐元吧。”
苏日荣一听默念了一下。
“唐元”
随后心中一喜,说道:“大王英明”
李倓笑了笑说道:“不许搞长安那一套。”
苏日荣一听连忙说道:“臣妄言了!”
“下不为例!”
苏日荣连忙说道:“臣遵命!”
李倓接着将信报递给苏日荣说道:“这是长安来的密信!你看一下!”
苏日荣将密信看了一下心中更喜说道:“大王!这是好事啊!如此一来我们就有了回中原的希望了!只是……。”随即苏日荣的神情又黯淡了。
李倓问道:“只是什么?你是怕安禄山会拥兵自重放弃造反吗?”
“回大王……。”
苏日荣正要回答李光弼便从外面走了进来,苏日荣于是就没有再继续说下去。
“臣李光弼拜见大王!”
李倓说道:“免礼!”
“谢大王!”
李光弼接着又和苏日荣见了礼。
李倓看了看站立的苏日荣和李光弼说道:“别站着!我们坐下说!”
“谢大王!”
待二人坐定李倓说道:“苏尚书你接着说。”
“是大王!”
苏日荣接着说道:“臣不担心安禄山会不会造反,因为安禄山即便不想造反,杨国忠也有很大的可能会逼着安禄山造反,况且河北被杨国忠折腾的民怨四起,因此即使没有安禄山造反,也有王禄山造反和孙禄山起来造反,臣只是担心另外两件事?”
李倓问道:“什么事?”
“第一件事就是安禄山造反能坚持多久?安禄山有极大的可能会在短时间被打败,那这样我们还是回不了长安!”
“你依据是什么?”
“大王!安禄山虽然是三镇节度使,掌管三镇兵力,但是天下十五道他只掌管河北道和河东道,并且河东道他还不能完全控制,实际上他只有一个河北道,只要圣人派一员大将守住洛阳,给圣人调兵时间,到时候一路走漠北出军督陉,一路军出井陉,一路出洛阳,安禄山必然首尾不能相顾,一年以内叛乱必然平定。”
李倓看向李光弼。
李光弼沉思了一下说道:“苏尚书说的没有错!正常情况下是这样,但是苏尚书不在长安,不知道长安现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臣觉得长安的各方势力会随着安禄山叛变从幕后走上前台,圣人如果能整个各方势力,安禄山确实不足为惧,但是如果圣人控住不住局面,很有可能会形成长久的对峙,即便将来叛乱能平定也会形成汉末群雄割据的状态。”
李倓不得不佩服李光弼的战略眼光,如果不是自己的好父亲李亨跑到灵武称帝,后来又为了政治目的在战略上失误,安史之乱早就平定了。
苏日荣听李光弼说完接道:“李尚书说的对!是臣考虑不周了,臣忽略了长安的内斗,如果长安铁板一块我们也没机会入住中原,长安的内斗将会是我们入住中原的机会,臣觉得为了我们的利益,即便长安不内斗我们也要挑起长安的内斗,如果有机会我们甚至要帮一把安禄山,不然我们可能还要等更久,甚至根本没有机会回到中原。”
李倓听苏日荣说完没有吭声,李光弼更没有吭声,对于大唐来说苏日荣就是祸国殃民的奸臣,但是苏日荣的出发点是站在小唐国的利益角度并没有错。
苏日荣是人,是人都有私心,苏日荣何尝不想名垂青史,苏日荣和高尚、严庄等人的想法没有区别,如果他们有上升的路,他们何尝不想名垂青史。但是上升渠道被士族门阀垄断,他们只能通过改朝换代往上爬李倓理解他们。
李倓沉思了一会说道:“这事恐怕会被后人诟病吧!”
苏日荣说道:“大王!这事不用大王出面,臣愿意背负这千古骂名。”
李倓说道:“苏尚书的意思我明白!我们可暂时看事态发展再下决定。”
苏日荣有些失望,但是他能理解。
“臣遵命!”
李倓接着说道:“那你担心的第二件事是什么?”
苏日荣说道:“臣担心的第二件事是我们如何能够名正言顺的出兵,如果大唐拒绝我们出兵平叛,我们该如何做?毕竟我们可是权贵们的死敌,我们在碎叶可以随便折腾,但是长安权贵绝对不会允许我们跑到长安去折腾。”
李光弼接道:“苏尚书说的很对!这个才是关键,如果我们出兵,长安各方利益集团绝对会放下成见报团对付我们。”
两人所说的也是李倓所担心的,毕竟小唐国所实行的政治体制就是要推翻原来的阶层。安禄山、杨国忠、李林甫、李亨他们只不过是阶级内部的争斗,但是小唐国和大唐可是阶级斗争,这是要打土豪分田地的。
如果是这样,唯一的办法只能让自己变的更强。
李倓沉思了一下说道:“为了保证万无一失,苏尚书你需要准备十万大军一年的粮草,实在不行我们就“清君侧,伐不臣”。
苏日荣大喜说道:“臣遵旨!”
李倓接着看向李光弼说道:“李尚书!韩靖武回去接家人不在碎叶,练兵的事你就需要多费心了!”
李光弼说道:“大王放心!臣绝不敢怠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