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经功德,广利众生
在对第十四品“离相寂灭分”进行了深入且透彻的体悟之后,小普的内心犹如被熊熊烈火点燃,满怀着对佛法炽热的崇敬与无尽的热忱。他越发清晰而笃定地意识到,将《金刚经》的智慧毫无保留地传扬至四方,是他此生不可推卸的神圣使命。只树给孤独园里,一如既往地弥漫着祥和而宁静的修行氛围。微风轻柔地拂过,树叶相互摩挲,发出沙沙的声响,仿佛大自然也在以独特的方式,低声诉说着佛法的精妙与深邃。
又是一个清新宜人的清晨,金色的阳光如同一缕缕轻柔的薄纱,缓缓地洒落在法堂之上,给整个空间增添了几分庄严肃穆的神圣之感。佛陀,这位慈悲与智慧的化身,端坐在那象征着无上智慧与慈悲的法座之上,周身自然而然地散发着慈悲祥和的光芒,那光芒温暖而明亮,仿佛能驱散世间一切的黑暗与迷茫。众弟子们身着整洁的僧袍,整齐而有序地排列着,他们双手虔诚地合十,静静地端坐在蒲团上,宛如静谧的湖面,内心满是对佛陀开示的期待与敬畏,每一个人都在心底默默祈祷,希望能从佛陀的教诲中汲取到新的智慧与力量。
佛陀的目光温和而慈爱,如同春日里的暖阳,缓缓地扫过每一位弟子,那目光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洞悉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茫。随后,佛陀那低沉而富有磁性、饱含着无尽慈悲与智慧的声音,如同洪钟般在法堂中悠悠地响起:“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以恒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复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后日分亦以恒河沙等身布施,如是无量百千万亿劫以身布施;若复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
小普听闻此言,内心犹如被一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掀起了惊涛骇浪,震撼不已。他暗自思忖道:“世尊这话的意思是,须菩提啊,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在早晨初日分的时候,就拿像恒河沙那么多数量的身体去布施;到了中午中日分,又一次拿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去布施;傍晚后日分,还是以恒河沙那么多的身体去布施。而且啊,这样的布施不是做一天两天,而是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一直都在这样布施。这是怎样一种难以想象的大布施啊!从清晨的初日分,到中午的中日分,再到傍晚的后日分,每一天都毫不吝啬地以恒河沙数那么多的身体去布施。恒河沙,那是数量多到无法计数的象征,这需要多么巨大的决心与坚定不移的毅力啊!而且,这样的布施并非是短暂的,而是历经无量百千万亿劫,那是无尽的时间长河,贯穿了无数的岁月轮回。可世尊紧接着又说,要是另外有人,听闻了这部经典,内心的信心坚定,毫不违逆,所得的福报就能胜过前面那种惊天动地的大布施。要是这个人还能够书写、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并且为他人详细地解说其中的奥义,那所获得的福报更是不可估量,无法用言语来形容。这《金刚经》所蕴含的力量也太强大、太不可思议了吧!仅仅是听闻、信受,就能够拥有如此巨大的福报,这足以证明,佛法智慧的传播,实在是无比重要,它的意义远远超越了我们的想象。”小普的眼神中充满了对佛法深深的敬畏与震撼,他紧紧地盯着佛陀,眼睛都不敢多眨一下,生怕错过佛陀所说的任何一个字,仿佛那些话语是开启无尽宝藏的钥匙。
“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普在心里默默翻译着,接着思绪翻涌:“须菩提啊,简单来说,这部经有着不可思议、没办法用数量去衡量、无边无际的功德。如来是为那些发了大乘心,也就是想要普度众生、追求广大智慧和慈悲的修行者说的,更是为发了最上乘心,追求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智慧的人说的。要是有人能够虔诚地受持读诵这部经典,并且广泛地为他人解说,如来都能够知晓这个人的修行,看到这个人的努力,这样的人都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巨大功德。世尊这话的意思太震撼了,这样的人,就等同于肩负起了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伟大使命啊。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意味着我们传播《金刚经》,就是在传承如来的智慧火种,就是在帮助无数的众生走向解脱的光明大道。我一定要更加努力,付出更多的心血和汗水,让更多的人有机会听闻这部伟大的经典,让佛法的智慧之光普照世间的每一个角落。”小普不自觉地攥紧了拳头,仿佛在向自己、向佛陀、向世间的众生宣誓,他的眼神中闪烁着坚定而炽热的光芒。
“何以故?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小普一边听,一边在心中逐字逐句理解:“为什么这么说呢?须菩提啊,要是那些只喜欢小法,也就是追求个人解脱、不追求普度众生的小乘佛法,还执着于我见,总觉得有个真实的自我存在;人见,区分你我他;众生见,对众生有分别;寿者见,执着于寿命长短的人,对于这部经,就没办法听受读诵,更不能为他人解说。须菩提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这部经在,一切世间的天众、人类、阿修罗,都应该去供养。要知道,有这部经在的地方,就等同于佛塔,大家都应该怀着最虔诚的恭敬之心,围绕着它作礼,并且用各种鲜花和香料来供奉。世尊这番话让我陷入了深深的沉思,那些被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所束缚的人,他们的内心被偏见和执着填满,就像一个装满了杂物的容器,无法再容纳《金刚经》这样高深而广阔的智慧。他们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去评判和看待世间的一切,无法领悟到佛法中那种超越自我、超越一切分别的境界。而只要有这部经在的地方,就如同佛塔一般,受到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的供养。这更加凸显了《金刚经》的殊胜和尊贵,它就像是黑暗中的灯塔,是众生解脱的希望之光。我们必须以最敬重、最虔诚的态度对待它,将它视为世间最珍贵的宝物。”小普想到自己以往对待经书虽然也怀有敬重之心,但现在看来,还远远不够。他在心中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更加虔诚地对待《金刚经》,每一次翻开经书,都要怀着一颗无比敬畏和纯净的心。
这时,法堂中一位修行者站起身来,他的脸上写满了疑惑,急切地问道:“世尊,我们该如何在生活里,让更多人接触并理解这部经呢?”
佛陀微笑着,尚未开口,须菩提便温和地说道:“我们要从身边的小事做起,点点滴滴都是传播佛法的契机。比如,在与他人日常交谈时,我们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经中的智慧巧妙地融入其中,让对方在不经意间感受到佛法的魅力;当遇到那些内心充满困惑和烦恼的人时,我们要用经义为他们解开心中的谜团,帮助他们驱散内心的阴霾。此外,我们还可以不辞辛劳地抄写经书,让更多的人有机会阅读到这部珍贵的经典。总之,我们要用各种方式,将佛法的光明毫无保留地带到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众生都能感受到佛法的温暖和智慧的启迪。”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他的内心深处。他回想起自己曾经在市集上给一位老者讲解佛法的情景,虽然当时也取得了一些效果,让老者的内心得到了一些慰藉和启发,但现在看来,自己还能做得更好,还有很多的不足。他决定以后要更加积极地走出只树给孤独园,多去市井街巷、村落乡镇,用更加生动、更加贴近生活的方式,将《金刚经》的智慧传播给更多的人。
此后,小普如同被注入了新的活力,更加勤奋地投入到修行与弘法的伟大事业之中。他每日天还未亮就早早地起床,趁着清晨的宁静与清新,在静谧的山林中诵读《金刚经》。山林中弥漫着清新的空气,鸟儿欢快地歌唱,仿佛在为他的修行加油助威。他静静地坐在一棵古老的树下,轻轻地翻开《金刚经》,一字一句地诵读着,每一个字都仿佛带着无尽的力量,融入到他的每一次呼吸之中,渗透到他的灵魂深处。除了诵读,他还不辞辛劳地将经文抄写多份,每一笔每一划都饱含着他对佛法的虔诚和敬意,他准备将这些抄写好的经书送给那些有缘之人,希望能为他们开启一扇通往佛法智慧的大门。
一天,小普路过一个村庄,看到村民们正为了水源的分配问题争吵不休,场面十分混乱。他们面红耳赤,互不相让,愤怒的情绪在空气中弥漫。小普见状,立刻快步上前,他的脸上带着温和的笑容,眼神中充满了关切和慈悲。他耐心地劝解道:“大家莫要争吵,听我说几句。《金刚经》里讲得很清楚,一切皆为虚幻,我们眼前所执着的这些纷争,也都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过去。水源固然重要,但我们更应该相互体谅,心平气和地坐下来,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的办法。”接着,他深入浅出地讲起经中关于放下执着、心怀慈悲的道理。他告诉村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和困难,但如果大家都只想着自己,而不顾及他人,那么矛盾只会越来越深,最终伤害的还是大家自己。只有当我们放下心中的执着和偏见,以慈悲和宽容的心去对待他人,才能找到真正的解决之道。
村民们听着小普的讲解,原本愤怒的眼神渐渐变得柔和,激动的情绪也渐渐冷静了下来。他们开始意识到自己的冲动和狭隘,纷纷点头表示赞同。随后,村民们开始心平气和地商量解决办法,最终达成了一致,圆满地解决了水源分配的问题。
看着村民们不再争吵,脸上重新露出了和谐与友善的笑容,小普的心中满是欣慰和喜悦。他深知,每一次用佛法帮助他人,不仅仅是在帮助别人解决问题,更是在践行自己的使命,让自己离佛法的真谛更近了一步。这种帮助他人所带来的内心的满足和喜悦,是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它让小普更加坚定了在修行与弘法道路上继续前行的决心。
随着时间的悄然流逝,小普对《金刚经》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的领悟日益深刻,他在修行与弘法的道路上也愈发坚定和自信。他深知,这条道路虽然充满了挑战和艰辛,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阻碍,但只要心中有佛法的智慧之光,就一定能够引领更多的人走向解脱的彼岸。他相信,只要自己坚持不懈地努力,就能够让佛法的慈悲与智慧照亮世间的每一个角落,让每一个众生都能沐浴在佛法的光辉之下,离苦得乐,最终实现心灵的解脱和升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