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第十五品“持经功德分”的深度参透与践行中,小普对《金刚经》的认知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传播佛法的使命感如同汹涌澎湃的浪潮,在他心中不断翻涌,愈发强烈,好似内心燃起一团永不熄灭、熊熊燃烧的火焰,炽热而明亮,照亮了他前行的道路,也点燃了他对众生解脱的无限渴望。只树给孤独园依旧宁静祥和,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光影交错,形成一片片斑驳陆离的图案,仿若在诉说着岁月里的修行故事,每一道光影都像是在轻声低语,讲述着往昔修行者们的执着与坚持、顿悟与成长。
又一个清晨,第一缕阳光还未完全驱散夜的凉意,法堂里就已经弥漫着淡淡的檀香。那股清幽的香气,丝丝缕缕、若有若无地钻进每个人的鼻腔,如同一只温柔的手,轻轻安抚着众人的心灵,让人心神安宁。众弟子早早齐聚于此,他们身着整洁的僧袍,每一道褶皱都仿佛蕴含着对佛法的敬重。大家双手虔诚地合十,静静地端坐在蒲团上,宛如静谧的湖面,没有一丝波澜,内心却满是对佛陀开示的期待与敬畏。每一个人都在心底默默祈祷,希望能从佛陀的教诲中汲取到新的智慧与力量,如同干涸的土地渴望甘霖的滋润。
佛陀端坐在法座之上,周身散发着慈悲与智慧交融的光辉。那光辉柔和而明亮,仿佛是从宇宙的深处散发出来,穿透了时间与空间的界限,能够照亮世间万物,也能穿透灵魂的每一个角落。佛陀的眼神扫过众人,温和且充满力量,那目光仿佛拥有一种神奇的魔力,能够洞悉每个人内心深处的困惑与迷茫,就像能看穿每个人灵魂深处最隐秘的角落,知晓他们内心的挣扎与渴望。
佛陀缓缓开口:“须菩提,若有人闻此经典,信心不逆,其福胜彼,何况书写、受持、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以要言之,是经有不可思议、不可称量、无边功德。如来为发大乘者说,为发最上乘者说。若有人能受持读诵,广为人说,如来悉知是人,悉见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功德。如是人等,即为荷担如来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小普听得全神贯注,眼睛紧紧盯着佛陀,目光一刻也不敢有丝毫分神,仿佛佛陀的每一个字都是打开智慧宝库的钥匙,一旦错过就会永远失去开启宝藏的机会。他在心里默默逐字逐句地翻译着,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脑海中敲响的钟声,震响着智慧的回音:“须菩提啊,要是有个人听闻了这部经典,内心的信心坚定得如同巍峨的高山,毫无违逆之意,他所得的福报就能胜过那些做了很多善事的人。这里的‘彼’,大概指的是那些行诸多善举,无论是布施财物、救济贫苦,还是广行仁义,却未听闻此经的人。仅仅听闻,就能获得如此殊胜的福报,这已经让我感到震撼不已。更何况这个人要是还能书写这部经,那可不是简单的书写,而是一笔一划,怀着对佛法无比的敬畏之心,将经文落在纸上,每一个笔画都倾注着对智慧的追求;能够受持,把经文深深地铭记于心,让经义时刻在心中回响,时刻遵循经义去生活,无论是在与人相处时的慈悲为怀,还是在面对困境时的从容淡定,都以经义为指引;能够读诵,让经文的智慧之声在耳边回荡,每一次诵读,都像是在与佛陀进行一场灵魂的对话,让智慧的光芒照亮内心的黑暗角落;并且还能为他人解说,把这无上的智慧传递给更多人,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将佛法的精妙之处,深入浅出地讲给那些在迷茫中徘徊的人听,让他们也能感受到佛法的温暖与力量。”
“简单来说,这部经有着不可思议、没办法用数量衡量、无边无际的功德。这该是怎样一种无法用言语形容的功德啊!它超越了我们对世间一切价值的认知,超越了我们所能想象的极限。如来是为那些发了大乘心,也就是一心想要普度众生,以众生的解脱为己任,将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拯救众生事业的修行者说这部经的,更是为发了最上乘心,追求至高无上、究竟圆满智慧境界,渴望彻底超脱世间苦难,达到一种超凡入圣、与宇宙合一境界的人说的。要是有人能够做到受持读诵,还广泛地向他人宣讲,如来都能知晓这个人的修行,看到这个人的努力。这意味着,我们的每一分付出,每一次对佛法的领悟和传播,都被如来注视着,都被这世间最伟大的智慧所洞悉。这样的人都将成就不可量、不可称、无有边、不可思议的巨大功德。而做到这些的人,就等同于肩负起了如来无上正等正觉的伟大使命。这不仅仅是一种荣耀,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这份责任重得如同泰山压顶,却又让人甘之如饴,因为它承载着众生的希望,关乎着无数生命的解脱。”
理解到这里,小普心中感慨万千,内心就像被一场盛大的烟火照亮,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有对佛法的敬畏,有对使命的担当,还有对未来的憧憬:“世尊再次强调这部经的功德,仅仅听闻就有如此大福报,要是能传播,那功德更是无量啊。这让我深刻地认识到,只有发大乘、最上乘心的人,才有缘分领悟这部经。这不仅仅是对我们修行的认可,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重得让我不敢有丝毫懈怠,每一个念头、每一个行动,都要以传播佛法为出发点。我一定要把这无上智慧传递给更多人,绝对不能辜负世尊的教诲。我要像一盏明灯,在黑暗的世间散发光明,让更多的人看到佛法的道路,走向解脱的彼岸。”想到这里,小普的眼神中透露出坚定与决心,那眼神仿佛能穿透一切困难,看到未来众生在佛法指引下获得解脱的美好景象,仿佛已经看到自己奔波在传播佛法道路上的身影,无论风雨如何,都无法阻挡他前进的脚步。
“须菩提,若乐小法者,着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则于此经,不能听受读诵、为人解说。须菩提,在在处处,若有此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所应供养;当知此处即为是塔,皆应恭敬,作礼围绕,以诸华香而散其处。”
小普在心里琢磨着,每一个字都像是一把钥匙,试图打开佛法更深层次的奥秘:“须菩提啊,要是那些只喜欢小法,也就是追求个人解脱,满足于小乘佛法,只关注自己的修行,不关心世间其他众生苦难的人,还执着于我见,总是觉得有个真实的、永恒不变的自我存在,围绕这个‘我’,产生了无数的烦恼和分别。比如,会因为别人的夸赞而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的批评而心生怨恨,这都是因为心中有一个强烈的‘我’的概念。人见,区分你我他,有了亲疏贵贱之分,对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态度,不能平等地看待每一个生命,这种分别心就像一道道鸿沟,隔开了人与人之间的理解与慈悲。众生见,对众生有着不同的分别和偏见,根据外貌、财富、地位等去评判他人,无法领悟到众生平等的真谛。寿者见,执着于寿命长短,担心衰老死亡,为了延长寿命而焦虑、奔波,被生死的恐惧所束缚,无法超脱。这样的人,他们的内心被这些偏见和执着填满,就像一个装满了杂物的容器,塞得满满当当,再也没有一丝缝隙,无法再容纳《金刚经》这样高深而广阔的智慧。他们总是从自我的角度出发,用自己狭隘的认知去评判和看待世间的一切,就像戴着一副有色眼镜,永远无法领悟到佛法中那种超越自我、超越一切分别的境界,无法看到世间万物的本质都是空性,都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
“须菩提啊,无论在什么地方,只要有这部经在,一切世间的天众、人类、阿修罗,都应该去供养。要知道,有这部经在的地方,就等同于佛塔,大家都应该怀着最虔诚的恭敬之心,围绕着它作礼,并且用各种鲜花和香料来供奉。这就好比是在向世间最伟大的存在致敬,向那能够拯救众生的智慧和慈悲致以最崇高的敬意。这经所在之处,仿佛被一层神圣的光辉笼罩,成为了世间最圣洁的地方,所有的众生都应该怀着敬畏之心前来朝拜。”
小普暗自思索,脑海中不断浮现出那些执着于小法和四相的人的模样,以及这部经被众人敬重供养的场景:“沉迷小法、执着于四相的人,确实难以领会《金刚经》的高深智慧。就像被一层厚厚的迷雾遮住了双眼,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看到佛法的真谛,在黑暗中不断摸索,却始终找不到光明的方向。这部经所在之处,如同佛塔般尊贵,受各方敬重。我们必须以最虔诚的心对待,让更多人了解它的殊胜。”他不禁回想起自己曾经对经文一知半解的时候,那时的自己就像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者,对很多经义都只是略懂皮毛,以为自己理解了佛法,实则只是触及了冰山一角。现在想来,深感惭愧,那时的自己是多么的浅薄和无知。同时,也更加坚定了深入研习的决心,他暗暗发誓,一定要把每一句经文都吃透,领悟其中的究竟含义。他想象着自己深入经藏,与佛陀的智慧紧密相连,每一次的领悟都像是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照亮自己前行的道路,也能为他人指引方向。
“复次,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此经,若为人轻贱,是人先世罪业,应堕恶道,以今世人轻贱故,先世罪业则为消灭,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小普在心里翻译着,每一个字都像是在解读命运的密码:“须菩提啊,再者,要是有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读诵这部经,却被人轻视、侮辱,这是因为这个人前世的罪业,本来应该堕入恶道受苦的。恶道,那是充满痛苦和折磨的地方,是前世恶业的果报。但是因为现在被人轻贱,前世的罪业就会因此消灭,最终还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无上正等正觉,那是一种至高无上的智慧境界,是彻底的解脱和觉悟,是与宇宙的真理融为一体。”
小普心中一震,仿佛一道闪电划过黑暗的夜空,照亮了他内心深处的角落:“原来受持读诵此经,即便被人轻贱,也是在消前世罪业,最终还能证得无上正等正觉。这让我想起之前在传播佛法时,有人嘲笑我,说我讲的都是些虚无缥缈的东西,没有实际用处,当时我还觉得委屈,心里很不是滋味,觉得自己的努力不被理解,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选择。现在看来,这都是修行的考验,是我前世罪业的一种显现,是命运给我的一次磨砺。我不能退缩,要把这当作消业的机会。这就像是一场灵魂的洗礼,每一次的挫折都是在净化我的心灵,让我更加坚定地走向佛法的道路。”想到这儿,小普内心的委屈瞬间消散,取而代之的是对修行的坚定信念,他握紧了拳头,仿佛在给自己打气,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不能放弃修行和传播佛法。他想象着自己在未来的日子里,无论遭受多少误解和嘲笑,都能坦然面对,因为他知道,这些都是修行的必经之路,每一次的困难都是成长的阶梯。
“须菩提,我念过去无量阿僧只劫,于燃灯佛前,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若复有人, 于后末世,能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于我所供养诸佛功德,百分不及一,千万亿分,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
小普在心里逐字逐句地理解,每一个数字都像是在诉说着无尽的岁月和浩瀚的功德:“须菩提啊,我回想过去无量的阿僧只劫,那是一段漫长到无法用时间来衡量的岁月,在燃灯佛面前,得以遇到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那么多的诸佛,我全都对他们进行供养、侍奉,没有一次错过。供养,不仅仅是物质上的供奉,更是心灵上的敬畏和追随;侍奉,是在诸佛的身边,聆听他们的教诲,学习他们的智慧和慈悲。要是再有其他人,在后世末法时期,能够受持读诵这部经,所得的功德,和我供养诸佛的功德相比,我的功德连他的百分之一都比不上,甚至千万亿分之一都达不到,用算数和比喻都没办法形容这种差距。这是一种怎样巨大的差距啊,就像一粒沙子与整个宇宙相比,渺小到可以忽略不计。”
小普惊叹不已,内心被深深地震撼,仿佛置身于一个无限广阔的宇宙之中,感受到了佛法力量的浩瀚无边:“世尊在燃灯佛前供养了那么多诸佛,这得积累多大的功德啊,那功德恐怕如同浩瀚宇宙,无边无际,每一次的供养都像是在宇宙中点亮一颗星辰,无数的星辰汇聚在一起,形成了一片璀璨的星空。可世尊却说,后世有人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远超世尊供养诸佛的功德,这《金刚经》的力量太惊人了,简直超乎想象。这就像是在平静的湖面上投入一颗巨石,激起千层浪,让我对佛法的力量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也激励着我,要更加努力地修行和传播,让更多人能从这部经中受益。我要像一位勇敢的使者,穿越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将佛法的智慧传递给每一个渴望解脱的灵魂。”小普的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动力,就像有一团火在燃烧,那团火越烧越旺,几乎要将他整个人都点燃。他迫不及待地想要将这一感悟分享给他人,让更多的人知道《金刚经》的殊胜,让更多的人能在佛法的指引下走向解脱。
这时,法堂中一位年轻修行者站起身,满脸疑惑地问道:“世尊,我们在受持读诵时,如何克服内心的杂念呢?”
佛陀微笑着,尚未开口,须菩提便温和地说道:“当杂念生起时,要觉察它,不被其左右,专注于经文本身。把读经当作与世尊对话,用心领悟其中智慧,杂念自然会慢慢消散。”
小普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仿佛一道明亮的光照进了他内心深处最黑暗的角落,驱散了所有的迷茫和困惑。他回想起自己读经时,常常被琐事干扰。一会儿想着今天要做的杂事,比如要去打扫庭院,要去给寺里的花草浇水;一会儿又被外面的鸟鸣吸引,思绪不由自主地飘向了窗外的世界,想象着鸟儿自由自在飞翔的样子,根本没办法全身心地投入到经文之中。现在想来,不禁有些惭愧,自己是如此轻易地被外界的事物所干扰,无法真正领悟经文的精髓。他决定往后读经时,更加专注,将全部身心融入经文之中。他想象着自己坐在静谧的山林中,周围只有微风轻轻拂过树叶的沙沙声和偶尔传来的鸟鸣声,自己与经文融为一体,每一个字都像是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杂念再也无法侵扰自己。他仿佛看到自己的内心变得无比平静,就像一面平静的湖水,没有一丝波澜,能够清晰地映照出经文的智慧之光。
此后,小普修行愈发精进。他每日天未亮便起身读经,在静谧的山林中,让经文的智慧随着清新的空气融入自己的身心。他坐在一棵古老的树下,面前摆放着那本珍贵的《金刚经》,微风轻轻翻动着书页,仿佛在为他的诵读伴奏。他的声音在山林中回荡,每一个字都充满了力量和虔诚。他还常常前往市井,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百姓讲解《金刚经》。他穿梭在热闹的集市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群,心中充满了悲悯。他寻找着那些在生活中迷失方向的人,那些被烦恼困扰的人,用佛法的智慧为他们解开心中的枷锁。
有一次,小普在市集遇到一位因生活困苦而自暴自弃的年轻人。年轻人满脸沮丧,对未来失去信心,眼神中满是迷茫和绝望,仿佛被一层黑暗的乌云笼罩,看不到一丝希望的曙光。小普上前耐心倾听他的遭遇,年轻人诉说着生活的艰辛,贫穷让他失去了尊严,一次次的挫折让他对生活充满了恐惧和厌恶。小普听着,心中满是同情,他深知,这个年轻人正处于人生的黑暗时刻,需要一道光来照亮他前行的道路。
随后说道:“人生的苦难就像一场梦,看似真实却会过去。《金刚经》里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 。我们不应被眼前的困境困住,要看到希望。”小普在心里默默想着,这里的“有为法”,指的就是世间一切有生灭变化的事物,它们看似真实存在,但其实都是虚幻的,就像梦境、泡影一样,转瞬即逝。我们不能执着于这些虚幻的东西,要明白生活的本质,找到内心真正的安宁。就像这个年轻人,他现在所经历的贫穷和困苦,虽然让他感到痛苦和绝望,但这些都是暂时的,都是虚幻的表象,只要他能放下心中的执着,从内心深处找到力量,就能走出困境。
小普接着为年轻人讲述了经中关于放下执着、积极面对生活的道理。他告诉年轻人,不要执着于眼前的贫穷和困苦,不要把困难放在心上。
当一个人真正地放下心中所执着之事时,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宁静而清澈起来。那些曾经让人心烦意乱、纠结不休的过往,如同被风吹散的云雾一般渐渐消散,留下一片澄澈的天空和一颗平静的心。
不再为过去的遗憾而悔恨,也不再对未来充满无谓的焦虑。放下之后,心灵得到了解脱,不再受到纷繁复杂思绪的牵绊,可以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姿态去面对生活中的点点滴滴。
这种清净并非是逃避现实,而是一种内心深处的释然与豁达。它让人能够更加专注于当下,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用心去感受每一刻的美好与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