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这六万人之所以是特种兵,是因为每一个人身上都有着一个二代储物袋。
二代储物袋在原本的基础上容量并没有什么变化。
不过从原本的将储物袋内部变成巨大空间,改变成了仙侠小说里,只是在洞口保存一个特殊的传送阵。
通过传送阵,沟通一个固定的空间。
这个空间是绑定在储物袋上的。
如果储物袋被撕毁,里面的东西也会湮灭。
如此一来,虽然里面的大小只有一立方米,但便携性却大幅度提升。
因为储物袋只是一个坐标点。
所以重量很轻。
几乎不占任何负重。
这样一来,一个士兵能够携带的东西就大幅度提升。
一立方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士兵只需要穿戴甲胄,兵器完全可以存放在储物空间之中。
需要的时候直接拿出来就可以了。
至于长枪之类的东西无法装入……
三节枪了解一下。
通过链接,可以将一杆枪分成三节。
使用的时候,直接拿出来两节枪身进行拼装就可以。
一节为棒,两节为棍,三节为枪。
枪长2.7米,足够应付绝大多数的战斗。
只需要气血就可以催动。
每一个储物袋都会绑定士兵。
当士兵入伍之后,就会获得自己的储物袋。
不过储物袋在营中的时候,都会要求安排专人进行回收。
等到开战的时候才能获得。
人死之后,除去官方的东西之外,里面的东西会被交给家属。
如果退伍,储物袋也会被官方回收。
一般情况下,这东西是不允许带出营地的。
如果被检查到,轻则三十军棍,重则直接上军事法庭。
储物袋未来必然会开放。
但不是现在。
好在军营里有着张角神像。
每一个储物袋都有对应的印记。
一旦储物袋被损毁,或者印记离开军营,就会立刻招来调查。
一旦出现无法回收的情况,就要灭口。
方默对于这一点并没有什么看法。
乱世用重典!
更何况储物袋这种超级战略性物资?
有了储物袋,花露水等药物的更新,衣物等装备的更新换代,都让太平军足以适应更多的战场环境。
太平道开辟诸多海外殖民地最大的好处就是,让太平道对于全球的气候有了更多的认知。
至于为什么方默并没有将注意力放在东亚地区。一方面是因为此时不论是高句丽,还是倭国,都和大汉建交。
根本不可能和太平道正常交易。
而此时,太平道又无法绕过倭国直奔高句丽。
所以暂时搁置。
最少也要等到占领青州、幽州之后再说。
另一方面,也是因为太平道无法突破前往倭国之间的恶劣天气。
虽说太平道已经有了全新的殖民地,但是这些殖民地要么土地稀少,大多数都是岛屿。
要么土地辽阔,却没有足够的人烟。
方默需要人。
大量的人口。
所以此时此刻,方默要做的就是等。
等到彻底拿下四洲之地之后,再进行攻略。
至于说北面的大汉朝廷想要袭击太平道……
只要卡住樊襄二城,就足以应对。
毕竟长江天险可不是盖得。
自从战败之后,董卓就躲回了樊襄两城。
但这两座古城,竟然没给他任何安全感。
面对董卓的惨败,大汉朝廷真的慌了。
而另一边,伴随着太平道拿下益州、荆州和扬州,并且包围了交趾,拿下也只是时间问题的情况下,那些世家门阀终于慌了。
他们奔走相告,他们终于正视起太平道来。
一时之间,在大汉朝廷的号召下,十八路反王……诸侯站了出来,新上任的荆州刺史刘表,益州刺史刘焉以及扬州刺史袁术。
其实原本作为四世三公的袁术嫡次子,袁术应该是继承冀州刺史的位置的。
但是此时伴随着黄巾起义的爆发,大将军何进和宦官之间的矛盾也逐渐明朗化。
要不说此时的东汉已经无药可救。
外有黄巾军等待镇压,内有宦官专政、外戚干政、党锢之祸。
汉灵帝此时已经病入膏肓,就剩下几年好活的。
所以此时此刻,大汉朝廷才会反应如此缓慢。
随着太常刘焉进言,废史立牧一出,彻底让大汉皇宫头顶的国运金龙哀嚎一声,整个形体都缩短了一半。
随之而来的,则是太平道的气运大增。
没了张角与大汉国运金龙同归于尽。
以至于前来讨伐太平道的十八路诸侯身上,就连蛟龙形态的气运之力都没有。
方默当然知道原因。
都说盛极必衰。
在之前的世界里,张角和国运金龙同归于尽。
但也仅仅只是将国运金龙杀死。
国运随之流落全国。
最终汇聚到三国之上。
然后最后三家归晋,这才有了后面的西晋、东晋。
换句话说,当张角没有和国运金龙同归于尽的情况下,太平道就成了和大汉朝廷分庭抗衡的势力。
单纯在气运上来说,太平道很小。
就连占地面积也是如此。
毕竟太平道就算拿下交趾,也才四州之地。
而大汉朝廷能够控制的,却是此时此刻,全天下最富裕的九州。
怎么看都是太平道死定了。
也就是现在大汉朝廷内斗不止,否则早就调动全国兵马,将太平道消灭了。
就算是太平道拿下四州之地,在很多北方士族的眼中,也仅仅只是从不入流,提升到入流而已。
威胁大汉朝廷的统治?
抱歉。
在这些人眼中,南方是什么不毛之地?也就只有从洛阳混不下去的垃圾家族,才会当宝!
可以说大汉朝廷这边的想法还真的没有错。
恐怕除去董卓、皇甫嵩之外,也没人会将一个只拥有18万人的军队放在眼里。
为什么?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18万人?
呵呵哒,我大汉现在还能拿出百万大军,你这区区18万人,能有多少战斗力?
尤其是在得知现如今太平道治下有着1500万人,却只有18万人军队时。
几乎所有人的想法并不是这些人该不会都是精兵强将吧?
而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太平道对于四洲掌握不足。
这也是很正常的事情。
毕竟太平道才刚刚起义不到一年的时间。
拿下扬州的时间,满打满算不超过十个月。
荆州不超过两个月,益州不超过一个月,交趾应该也差不多。
就这么点时间里,想要彻底掌控四洲之地,还真的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至于为什么没有去想另一方面的根本原因,还是因为他们知道现如今大汉朝廷的士兵到底是个什么熊样。
实际上,每一位所谓诸侯,手底下都是有兵的。
少则几万,多则几十万。
就这个配置,他们能害怕才叫见鬼。
毕竟他们之中士兵最多的诸侯,实力都比黄巾军多,他们十八路诸侯呢,谁会担心?
至于说黄巾军超强的战斗力……
皇甫嵩是废物!
董卓也是废物!
没办法。
汉朝时期,文官和武官还没有细分。
但大部分的文官战斗力都是不弱的。
虽然不可能专业打仗的那么强。
但嘴炮王者嘛,总是自认为自己不凡的。
而且其中许多人本身就是一方诸侯,手中有兵有将,自然看不起区区农民武装。
这个世界有超凡之力。
也就是云气。
这也就导致世家门阀绝对有一两手绝活。
至于道术……
这些都是世家门阀,自然知道术士。
也知道术士之中有着一些修道有成的术士。
但为什么大部分人都根本不在意?实际上不是不在意,而是……
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这就要从云气和法力说起。
简单来说。
云气是精气神三宝合一的气血之力。
法力是精气神三宝合一的精神之力。
但气血这种东西极其容易沾染战场煞气、死气、秽气等等。
这些负面能量都被融入到了气血之中。
而这些充满了负面能量的气血,又被云气旗吸走汇聚在一起。
这就让云气看上去平平无奇,但实际上相当于将若干人的精气神全部汇聚在一起。
这威力可实在太恐怖了。
而且自带负面效果。
而法力则截然相反。
法力是修士修行时产生的能量。
虽然也是精气神三宝汇合在一起的能量,但实际上更多的偏向于神、气。
又因为需要容纳己身,所以需要保持纯净。
这就是清气的由来。
而一旦法力受到污染,就会失效的原因,就是因为负面能量破坏了这种平衡。
导致依托于这种平衡诞生的所有道术都失败了。
说人话就是,精气神相当于“-1、0、1”的三进制编码。
云气相关的编码相当于以“-1”为主的负数代码。
法力相关的编码相当于以“1”为主的正数代码。
而一旦双方接触,相当于双方相乘。
那结果只能是负数。
也就会让法力相关的编码失效。
所以法力相关的法术,一旦遇到云气,往往就会大打折扣。
就算不消失,威力也会大不如前。
换句话说,在诸侯看来,那所谓的道术,就是银样镴枪头,就是纸老虎。
就是废物。
要问他们为什么会如此清楚……
自然是因为他们从张鲁那边得知的。
五斗米教虽然不被大汉朝廷待见,但那也是正经原始道教之一。
那太平道还妄图拥护五斗米教为正统道教,从而让大汉朝廷对其忌惮,从而放弃使用道术?
他们可不是大汉朝廷。
这可都是自己的家底。
自然早早打听清楚。
所以大家对于太平道不但不惧怕,反而还很轻蔑。
没办法。
谁让他们都是大汉开国的功勋世家呢?哪里是方默这种低贱的措大能够比拟的?可以说此时此刻,血统论还是甚嚣尘上。
要一直到唐朝末期的世家消消乐爱好者登场,才彻底结束传承千年的血统论。
此后,血统论虽然仍旧存在,也被一些精英人士奉为圭臬,那也是几百年之后,中原大地沦丧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时候发生的事情了。
所以此时此刻,他们是真的看不上方默。
并且还认为方默所领导的黄巾军,还是一群拿着草叉的农民百姓。
然而……
就在十八路诸侯刚刚进入荆州地界,准备先行前往樊襄两城补给之后,直扑南郡城的。
结果没想到,刚刚到达樊襄两座城之下,城墙上的军士却死活不肯开门。
哪怕他们拿出代表身份标志的信物都不行。
气得一众诸侯直跳脚。
后来才知道,原来是太平道早早就靠着同样的身份和信物进入城中,引起了不小的骚乱,差点樊襄两座城就要被破了。
最终还是董卓识破了黄巾军的阴谋,成功打退了探子。
否则樊襄两座城都要被攻破了。
没有补给,十八路诸侯立刻撂挑子。
没办法。
单纯依靠船只运送粮食,可支持不住十八路人马的消耗。
大汉朝廷可没钱。
最后没辙,被临时推上去盟主之位的袁绍,让人喊来董卓。
董卓还是大汉忠臣,自然不敢怠慢。
两人是见过面的。
使用了各种宝物确定了是袁绍本人,并且让他们进城之后,董卓就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起来。
“那黄巾军太不是人!五万人啊!到最后要不是我运气好,死士拼死保护,也不会就剩下一千人能回来!太惨了!”
众人虽然不屑董卓的卖惨,但是对于黄巾军的战斗力仍旧感觉不真实。
连面都没有见到,五万人就剩下1000人逃跑了?是董卓不会打仗?别人不知道。
他们这些世家还不知道么?董卓可是世家门阀的门面之一。
实打实杀出来的功绩!
可以说此时此刻的董卓战绩,是要比孙坚还强的。
哪怕是此时此刻,孙坚只是一个无名将军而已。
十八路诸侯只是虚指。
并不是真的有十八个。
准确说,是只多不少。
比如其中的公孙瓒手下,就有一员白袍小将。
正是年轻时期的赵云。
此时的赵云,枪法还没有修炼到极致。
但是一身实力,已经不容小觑。
是公孙瓒手中为数不多拿得出手的将士。
不过因为是东北公孙家的人,所以公孙瓒自然被排挤在十八路诸侯中相对靠后的位置。
对此他倒是很放平心。
毕竟他是一刀一枪打到现在的成就的。
自然不担心未来不能往上爬。
大汉虽然并没有大秦的军制,但是战功赫赫,升官也是必然的。
最近他正在谋求幽州太守之职。
只是资历还是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