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爷,孙承宗和孙传庭到了,在殿外候旨。”
听到孙承宗到了,崇祯立马站起来出门到殿外迎接。
“大伴,赶紧给孙师和伯雅搬锦凳!”
崇祯拉着孙承宗和孙传庭的手,进入大殿。孙承宗和孙传庭彼此看了看,都还不太习惯皇帝的如此热情。但也只能随着崇祯进入大殿。
孙承宗,字稚绳。天启二年,孙承宗作为大学士自请前往边疆。负责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等地的军事事务。天启四年,魏忠贤认为孙承宗的功绩很高,希望拉拢他,但孙承宗对魏忠贤等人不予理睬,导致魏忠贤对他怀有敌意。此后,阉党成员李蕃、崔呈秀、徐大化相继上书抨击孙承宗。面对这一局面,孙承宗选择闭门辞官,并提出辞职请求(原历史上,孙承宗在崇祯二年皇太极绕过宁锦防线第一次入关,也就是己巳之变期间,崇祯召孙承宗再次入朝。网上有人说明亡于孙承宗-宁锦防线耗干了国库,加剧了明朝廷的财政危机,作者不认同此说法。崇祯十一年,清兵深入内地进攻高阳,孙承宗率领家族人奋起抵抗。高阳城被攻陷,孙承宗被俘。在向朝廷叩头后,他选择上吊自尽,终年七十六岁。孙承宗整个家族全部殉国)。
孙传庭,字伯雅,万历四十七年进士。崇祯十五年任兵部侍郎,总督陕西。次年升为兵部尚书。带兵镇压民变。由于时疫流行,粮草不足,兵员弹药缺少,朝廷催战,无奈草率出战,在陕西潼关战死,马革裹尸,时年五十一岁。《明史》称\"传庭死,而明亡矣\"。孙传庭文武双全,多谋略。
“坐、坐。孙师和伯雅都坐下,朕盼着你们早日到来,盼得朕好辛苦呀!”
“谢陛下!”
“谢陛下!”
孙承宗和孙传庭行了一个拱手礼,半坐到锦凳上。
“孙师今年六十五岁了吧?伯雅今年三十五岁?”
“回陛下,臣今年正好六十五了,陛下日理万机,居然记得臣的年岁,臣惶恐”
“回陛下,微臣今年刚好三十五岁。”
二人再次行了一个拱手礼。
“今日把孙师和伯雅请来,实在是因为目下局势危如累卵,外有贱奴肆虐,内有民变四起,朝廷亏空,朝政糜烂。朕初登大宝,有心建一番功业,复我皇明盛世,奈何身边无人可堪大用。故,不顾孙师年迈,夺孙师天伦之年,朕心里实在有愧!”
崇祯说完,对着孙承宗鞠了一躬。
“陛下,老臣惶恐。陛下能有如此雄心壮志,复我大明再现盛世,老臣就是死了也值得了。万不敢当陛下如此!”
说完这句话,孙承宗撩衣就要行跪拜。
“孙师,你是先帝老师,也就是朕的老师,朕有意请孙师入阁做首辅。伯雅今天正好也在,朕欲革新朝政,制止党争,革除弊政。还望孙师支持!”
崇祯再次施礼于孙承宗。
“陛下,革新朝政,制止党争,革除弊政非朝夕可达,也必然会遭致群臣攻讦。如若陛下决心已定,老臣虽年迈,还有一副老躯可供驱使。臣粉身碎骨也要助陛下达成所愿。”
孙承宗想不到皇帝一开口就直接道明心意,来不及多想,就表态支持。
“好,朕等的就是孙师的这句话。朕还请袁可立,李邦华等,不日就将抵达北京,届时我等臣工可以坐下围炉品酒,把酒定天下。只是目前,还要孙师稍微等一等,等朕把北京打扫一遍,想来也要不了多久。”
孙传庭坐在一旁不便插话,毕竟这个时候,他才是一个五品的员外郎,但不表示他没有想法。
“伯雅,后面朕准备让你去陕西,总督军政。这段时间,你好好看看陕西的奏报,研究一下陕西的情况,想想怎么帮朕治理好陕西。陕西目前连续干旱,民不聊生,百业尽废,官场腐败不堪,民间怨声四起,再这么下去,会出大问题的,会闹大民变的。”
“皇上,臣肝脑涂地,必定帮助治理好陕西,请陛下放心。如果做不到,臣愿意提头来见。”
“不必如此,伯雅。陕西之难非一日之功,朕只需要你稳扎稳打,稳住陕西的局势即可,给朕争取三年的时间,三年后,朕就不用担心陕西的局势了。”
崇祯拉着孙传庭的手,言辞恳切。
搞得孙传庭抽手不是,不抽手也不是。皇帝年纪轻轻,不会是-------
“三日后朝会,朕会宣布孙师先入阁听政,等过段时间就拜孙师为首辅。另外,朕想调白杆兵秘密入京,不知孙师和伯雅有没有比较好的办法?”
崇祯询问孙承宗和孙传庭。距离皇太极第一次入关,还有接近二年的时间,这个时候要大力整顿京营,研发秘密武器,到时候给皇太极一个大大的惊喜。但是整顿京营,就能凭着一腔热血,否则就很有可能只剩一滩血了。需要有个忠心且有战力的队伍在身边才能安心。否则,睡个觉都要睁着一只眼。
“陛下,微臣以为可以借由贱奴名义给兵部发个命令,就说陛下在安排攻取盖州事宜,借此调秦夫人的白杆兵从水路在南直隶登船,然后在天津卫秘密登陆。天津卫近在京城身侧,届时二天之内就可以达到北京。为了避免消息走漏,陛下可以借此接口,同时调内操军去往辽东。”
孙传庭回答道。
孙承宗在旁边点点头,表示认可。
“好,就这么定了。大伴,你去拟旨,另外让东方不败过来一下。”
东方不败是谁?
王承恩睁着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愣是想不起哪里的东方不败。
“请陛下恕罪,奴婢不知道东方不败是何许人也。请陛下告知奴婢,奴才才好去传旨呢!”
“呃,东方不败就是方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