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6章 大婚定于今秋
诸官亦将目光集中到柳世权的身上,他们认同柳世权确是最有发言权之人。
此刻的柳世权,并无失去实权的落寞,他理解梁帝的一片良苦用心,更明白梁帝是要他全力辅佐萧绍瑜。
封伯圣旨传至燕城的同时,传旨圣使也带去了梁帝写给柳世权的私信,信中告知:九郎与小菲大婚定于今秋。
梁帝钦定了柳文菲南康王正妃之位,即将成为萧绍瑜岳父的柳世权,一身荣辱已与萧绍瑜绑定,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柳世权展儒帅风度,当仁不让道:“殿下,下官以为您在济阴所行精兵之策可行,只是在军职的称谓方面,最好还是依朝廷规制,下官听闻州内已有非议。”
柳世权说得已经很客气了,更改军职称谓,乃至增设将号,这是属于梁帝的权力,他在暗示萧绍瑜有僭越之嫌。
萧绍瑜听懂了他的言外之意,而且梁帝也曾跟他说过此事,嘱咐他不要过于明显。
势力范围再度扩张,萧绍瑜知道朝中百官肯定在关注着自己的一举一动,之前军改尚有国战遮掩,现在可是掩盖不了的。
他果断纳谏,说道:“便依燕城伯之谏,团改回营,团长改回校尉,以此类推,政委、指导员仍然保留,对外宣称本王派驻军中的监军。”
军事主官的称谓恢复梁制,夹带一些私货便无伤大雅了,柳世权颔首认可,诸官亦无异议。
精兵路线既然得到了柳世权的认可,萧绍瑜便就州内军队整编,提出自己初步拟定的方案:
“本王拟将州内军队划分为:王府直属军队,三郡郡兵,三郡预备役。
王府直属军队分为:中军,左卫,右卫。
中军由追云骑、重骑营、原州军中兵、王府卫队组成,重新编组为四个营,除重骑营编制500人外,其余三营编制千人,兵种为轻骑兵。
左卫以近卫第1团为骨干,扩充至两个营,每营编制千人。
右卫以济阴现役第1团为骨干,也扩充至两个营,每营编制千人。
三郡郡兵,本王拟保留一个营,编制千人,裁撤兵员充实屯堡,效济阴例,筹建预备役,诸位以为如何?”
王府直属军队囊括了北徐州内所有精锐,总兵力达到7500人,对标原来州军两万人的编制,完全符合精兵理念,步骑比也属于高配,骑兵占比超过四成,接近五成。
原本,萧绍瑜并未将骑兵列为优先发展兵种,现在王府中军集中了州内全部骑兵,也是顺应形势而为。
其一,这些骑兵都是精锐中的精锐,裁撤过于可惜,毕竟培养骑兵的难度太高了,耗费的时间成本也更多。
其二,在互市通商和济阴产业大发展的背景下,现在的萧绍瑜养得起这3500名骑兵,而且并不吃力,也不会拖累产业遍布北徐的进程。
除了王府直属军队配置趋于完美外,这是萧绍瑜的直属军队,诸官也不便多言。
就三郡郡兵编制,范雍提出了不同意见:“殿下,下官以为三郡郡兵保留两个营为宜,一营人马过于单薄。”
若是和平时期,一营人马自然没有问题,郡内辖县县兵和县衙差役足以确保辖县治安,郡兵更多的是担任战备值班任务。
范雍没有忘记萧绍瑜提出的“五年军事计划”,北徐军主力渡过淮水后,郡兵将挑起守备全州的重担,若遇突发军情,还要抽调郡兵渡淮增援主力。
而三郡各保留一营郡兵,守备有余,增援却是无力,保留两营郡兵则能保障军情紧急之时可派出一营人马增援。
完全藏兵于预备役,无法迅速提高战力,即便人数众多,增援效果也是要打折扣的。
别看最近范伯勋抓济阴预备役训练很紧,在往燕城抢运口粮的过程中,预备役战士展现出了惊人的行军能力。
但不要忘记,他们是要兼顾生产的,甚至是一年中大半时间都要用于生产,训练的中断或者强度降低,战力水平是很难保持的。
若是魏军来犯,调动预备役充任守备任务,还有时间在己方城池之内对其进行紧急训练。
然而主动渡淮发动进攻却是不同,一旦需要增援,预备役非但没有时间进行紧急训练,还要强行军快速增援,战力不足的问题就会充分暴露。
郡兵作为常备军力,只要带兵的郡司马、各营校尉严格执行训练计划,他们的战力是有保证的,完全能够胜任紧急增援的作战任务。
萧绍瑜心中盘算着,每郡保留两营人马,不过是比他的方案多出来三千兵力,后勤方面仍可确保供应。
相比于朝廷规定的北徐总兵力满编四万,即使每郡保留两个营的编制,北徐军总兵力也不过人,仍然在精兵路线范围内。
郡兵待遇方面,可以按照朝廷下拨粮饷标准执行,萧绍瑜也可根据军事预算给予适当提高,确保郡兵士气的高昂。
同时,他们是王府直属军队的首选补充兵员,想要进入待遇更优厚的王府直属军队,就需要提高战力备选。
辅以充分发挥北徐军报的宣传效能,使北徐三郡郡兵脱胎换骨,战力超过南梁其余郡兵,是可以做到的。
还有一个比较,济阴原有的两个团,总编制才1500人,与每郡保留郡兵两个营,在兵力上是相当的。
萧绍瑜再次纳谏:“便依范司马之谏,每郡保留两个营,每营编制千人。”
这时,薛子都说道:“殿下,整编后现有部分校尉势必无兵可带,如何安置他们?整编后各营校尉又任用何人?”
北徐军的编制确定了,下一个要讨论的问题自然是各营校尉的任用问题。
这同样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用对了人才能发挥出北徐军的最大战力,否则即便全军装备再精良、战士再精锐,也抵不住庸碌之将带来的伤害。
将领任用方面,萧绍瑜是做过认真思考的,首要原则是必须把精于战阵、勇于战阵的将领,放在军事主官的位置上。
对于他个人的归属感,可以慢慢培养,他是不会任用有忠心而无能力的将领的,毕竟此际乃是乱世,欲一统寰宇,必用骁将。
《梁书·武帝纪》载曰:
帝纳谏,军制遵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