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0章 和气生财
“殿下觉得,妾不配清雪之名么?”
柳文菲眨着无辜的水眸,略带哀怨地说。
英气化于无形,整个人看上去是那样的我见犹怜。
原本,她是将自己比作清雪的。
然而透过清雪之名,萧郎第一个想到的:
竟然是李婉儿。
她倒不认为,萧郎朝秦暮楚,对婉儿动了心。
只是难免有些嫉妒,和小小的失望。
“非也!
若说世间唯有一人,配得上清雪之名。
那必须是本王的文菲,你啊。”
发觉了柳文菲的本意,萧绍瑜解脱的同时,立马弥补佳人受伤的心灵。
一句霸气的:本王的文菲。
令柳文菲破涕为笑,水眸中的哀怨瞬间无影无踪。
“这还差不多。”
心情好转的她,当仁不让,主动请缨道:
“那不如由妾来作清雪阁的掌柜,可好?”
见她这么积极,萧绍瑜也起了兴致。
明眸灼灼,旧念复燃。
他还是要搞点新名词的,低调不意味着乏味。
“文菲啊,你是要作王妃的人。
要大度些,就不要争了,掌柜还是婉儿来当。”
他站在大义的名分上,先是小小的“教育”了一回柳文菲。
神情是无比严肃的,语气是高高在上。
那叫一个理直气壮,入情入理。
明辨是非的柳文菲,知道萧郎是对的。
也不过是撅撅嘴,她没有使性子。
“是要给妾立规矩么?”
萧绍瑜暗爽的同时,他话锋一转:
“常言道:字如其人。
本王欲反其道而行之,来一个:人如清雪。”
“何谓人如清雪?”
李东阳见危机已过,便转过有点僵直的脖颈,问道。
“清雪,乃盐中王者。
本王欲以倾国佳人,代言之。
名曰:形象大使。”
萧绍瑜乌眉一挑,笑看柳文菲。
“人,俏美不可方物,方能衬盐之纯洁高贵。
此形象大使,非本王的文菲莫属。
你可愿意?”
峰回路转,柳文菲再次流露雀跃之色,俏声道:
“妾愿意。”
李东阳想了想,补充道:
“殿下,下官以为,减赋之事最好还是给陛下上道折子。
言明济阴的实际困难,争取陛下的谅解。
关于缺额如何补足,不必提及清雪。
完全可以由殿下的俸禄抵扣,直到补足为止。”
大战之后,稳定必然是大局。
李东阳判断:据实上奏,梁帝是极有可能照准的。
别忘了,京里的事已足够梁帝头痛的了。
济阴这里,自然还是不要生事为好。
如此,无须梁帝明诏,萧绍瑜便与奉旨行事无异。
梁帝的支持,不管是明里还是暗里,那都是天命。
而由萧绍瑜的俸禄,抵扣秋赋缺额,则是神来之笔。
首先,此中便有为国分忧之意。
此时,南梁国库已然空虚。
朝廷用钱的地方多,哪里都是不能省的,偏偏税赋盈余又不多。
政务上,可以尽量做到不增加支出。
然京营编制、甲帐等等,却是必须补充的。
事关南梁军力,这个钱是万万省不得的。
可以预见,未来数年朝廷要过紧日子了。
故梁帝就是有心减赋,也不能那么做。
这种情况下,萧绍瑜适时提出:
不花朝廷的钱,却能办好朝廷的差事,解君父之忧。
梁帝必定龙心大悦。
其次,萧绍瑜能借此树立仁义之名,巩固在济阴的群众基础。
“一件事换个说法,就是名利双收。
老李,高明啊。”
萧绍瑜心领神会,马上便确定下来。
“不错,便依东阳先生。”
以权相阻、以利相诱,二者结合,确能留住富户。
然其心中对战乱的恐惧,却是无法以此消弭的。
恐惧在,便是隐患在。
萧绍瑜考虑到了这个问题,他说道:
“东阳先生,现在看来,招兵事宜要尽快完成了。
本王拟在月末举行阅兵,以安百姓之心。”
他就是要通过阅兵,展示军威,大秀肌肉。
在和平时期,这是给予百姓安全感的常用方法,也是经过证明的有效方法。
“本王要不要来个讲话呢,好像这个可以有的。”
李东阳理解阅兵的用意,也认为这样做是有必要的。
除此,他还想到了一些,萧绍瑜忽略的地方。
他点了点头,然后说道:
“若有人借机鼓噪生事,不妨施以重典。
另外,应尽快号召百姓补种秧苗,秋后还能有些收成。
殿下名下的佃户,也应尽快组织起来。”
此时鼓噪之人,不是用心不良,便是北魏的细作。
对这样的人,确实应该施以重典。
“本王怎么忘了这茬呢,北魏确有扰乱济阴的动机,不得不防着点。”
北魏正忙于抵御柔然,战事一时半刻是无法结束的。
若是南梁太平无事,魏帝的心里肯定是不安的。
他也怕南梁稍加喘息之后,突然发起北伐。
和约到底有多少约束力,他再通透不过。
那不过是建立在实力平衡之上的,一张纸而已。
在不发生冲突的前提下,扰乱南梁就是他最好的选择。
而人心未定的济阴,极有可能成为他的目标。
“郡衙这边,要组织得力差役,加强侦缉。
同时,以本王的名义,行文郡内诸县。
外松内紧,勿使细作得逞。”
萧绍瑜又想了想。
李东阳身上的担子,已经很重了。
侦缉的事,还是委派他人为好。
“此事与落实田地交易的禁令,便交由陈郡丞来办吧。
东阳先生,你专项负责招兵事宜,由周盛相佐。
盐铁转运司的差事,也尽快抓起来,争取早日步入正轨。
其他方面,本王亲自督办。”
萧绍瑜在用人上,坚持用熟人的原则。
心腹谋臣李东阳,自然可以放心重用。
范雍旧部周盛,历经大战考验,也是可以逐步重用的。
拿住命脉的陈朴,则应酌情使用。
至于郡衙其余属官,不知底细不用。
都是谁的门人,牵涉何种利益......
这些细节没有搞清楚,一旦用错了人,是要出问题的。
“没办法,目前也只能牺牲效率,办好一事是一事了。”
这样做的弊端,他心里也是有数的。
运营清雪、催种秧苗、组织佃户。
亲自督办这三件事,萧绍瑜身上的担子当属最重。
无人可用的局面,李东阳也是颇有体会。
他抚须略作沉思,谨慎谏言:
“殿下,下官长子正在府中备试秋闱。
可否命他暂辅殿下?
无须给他任何头衔。”
李家乃书香世家,家中子弟皆饱读诗书。
其长子李景轩,与萧绍瑜同龄。
三年前,他年方十七,便一试中举。
若非近年科考沾染龌龊,他当为那一科之解元。
其才颇类乃父。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亦未没有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