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镇裁军有什么问题吗?”
伍桐看着一旁的四镇军主叉着手问道。
王彻抬头,看了看左右,装模作样的咳嗽一声道,“回肃国公,没有问题。”
按理来讲,王彻是没有资格第一个说话的,他是二镇军主,按照序列来说,他不应该先开口,只是两侧的人已经心惊了,他不开口,场面会更加尴尬。
伍桐冷哼一声,“李闯的事情你知道了吧,这次是你运气好,李闯的事情是严郡守尽心,才没有酿成大祸。”
“我问你,不,我问你们。”
伍桐指着四镇军主,何苗、王彻、郭凤,最后的叶三叔他可不敢指,不过三叔还是很给面子的转了过来,“我问你们,如果再发生这种事,你们应该怎么做?”
王彻傻眼,虽然经历了一次这种事,但他还真想不出什么办法,犹豫半天语气弱弱的说道,“末将会将事由告知肃国公,一切请肃国公定夺。”
事实上,他也是这么干的,就是时间晚了点。
伍桐不悦的看了他一眼,将视线转向何苗,“何军主,你说!”
何苗愣了愣神,“末将…末将也是请肃国公定夺。”
还没将视线转向郭凤,郭凤急忙回道,“末将也是,唯肃国公定夺。”
伍桐烦躁的看着他们,这时候叶三叔站了出来,直接道,“末将会写信上报,同时告知肃国公,他一日是末将的兵,一辈子都是末将的兵,他受欺负,末将会给他讨个公道。号召大军出营,围困城池,不交出末将的兵,一日不得出入。”
伍桐诧异的看了叶三叔一眼,“哪怕最后会追责于你?”
叶三叔轻笑一声,“末将相信肃国公。”
在这演双簧呢?
四镇军主是你妻族三叔,你当我们都傻,不知道这事?
当然他们也明白这个道理,肃国公在蜀州最开始只是拿住赵家,各地皆有不服,保卫蜀州拿到军权之后,蜀州才没有人敢和肃国公叫号。
因为敢叫号的,或者背地里干些好事的,现在坟头草都找不着,埋哪块地都没人知道。
军权才是肃国公在蜀州立足的关键点,他对士卒一定宽容。
就是刚才这出戏有点太吓人了,自己最开始对肃国公也不是很尊敬,他们是真怕啊。
“军人,要有血气,不要想太多,纯粹些,直来直去,别学文官一肚子弯弯绕。”
伍桐颇为不满的看着何苗、郭凤,“你们两个一开始就惴惴不安,说话唯唯诺诺的,有一点军主的样子吗!”
何苗郭凤想起刚才那两文官的样子,起身抱拳,声如洪钟,“末将知错。”
“坐下吧。”伍桐摆了摆手,“你们军中回家的士卒,都没再发生其他事吧?”
何苗郭凤对视一眼,最后一镇军主何苗说道,“回肃国公,一镇裁撤的五千名士卒,返乡的只有一百余人,回到乡中并未发生…”
何苗看了一眼王彻,小声说道,“并未发生王彻军中的事件。”
郭凤也抱拳道,“回肃国公,三镇军中也未发生此类事件,裁撤五千名士卒,只有七十一人返乡。”
叶三叔也回道,“四镇比较特殊,他们一直在南疆,所以裁撤士卒都在南疆,也并无此类事件。”
伍桐点了点头,“明年的军改主要是两件事,第一,就像我刚才所说,我希望军人,尤其是在前线的军人是纯粹的军人,不事生产,只有训练,保家卫国,这样我们就可以将现在十万人的军饷集中在少部分人身上,打造一支铁军。”
“你们四位军主都是经验丰富的老将领,以你们看,如果这样做,需要多少人能战力不减?”
伍桐话说完,下面几位齐齐皱眉,王彻作为已经投效的顶级马仔,先提醒道,“肃国公,不只是精兵主力,后勤的辅兵民兵都是很重要的,这些人加起来,估摸着再难裁撤了。”
伍桐点头,“我知道辅兵民兵的重要性,但现在我们讨论的不是这个。”
“这次三国来犯,号称五十万,其实呢,主力也就八万不到,其余的都是辅兵民兵,柴周那十万龙神卫,你们也知道下场,被三千陵山军砍瓜切菜,冲了个七进七出,无人能敌。”
“所以我想知道一个数,不事生产,全时训练的军人,需要多少能和现在我们这十万人抗衡。”
几位军主暗暗捏着指尖,心里计算一下。
不事生产,全时训练,这句话可不一般,职业军人,在此之前都是很少有的,大家都是拿刀砍人,砍完了回家收麦,板车在战场上运尸体,回家就得运粮食。
这时候,兵、民,其实是不分家的,给了武器上战场就是兵,甚至不给武器,上战场也是兵。
兵和兵是不一样的,披甲和不披甲也是不一样的。
“三万人!”叶三叔说道,“最多三万人,最多三万精兵,再多蜀州供养不起。”
“叶军主说得对。”何苗也赞同道,“陵山军是重甲军,冲杀步卒有那种战绩也是正常的,而且,陵山军的马匹、骑兵、重甲颇费钱财,供养一个重甲骑兵的费用恐怕能养十个兵,三千重甲已经是蜀州的极限,再供养三万精兵,怕是很难,末将觉得两万,蜀州既能供养得起,战力也不会有太多波动。”
王彻也出言道,“肃国公明鉴,非是末将贪财,如果供养两万精兵,其实钱财消耗和现在是差不多的,肃国公要是想依靠这个办法裁军节省开支,大概率是行不通的。”
伍桐摆了摆手,“不是节省开支,是节省人,蜀州要建设,各地都需要人,士卒经历过战争,也是保护百姓的第一道防线,让他们返乡或开垦,我用着放心。”
郭凤道,“若不是为了节省钱财,末将私心以为三万之数最好,公心则觉得两万两千人。”
呼——
伍桐长出一口气,“这样,四镇各留五千精兵专心训练,各留一万辅兵,农时耕种,闲时训练,各地...”
伍桐转向文官方向,“各郡,各县,各乡,乃至村屯,农闲时候,都需要民兵训练。”
“这样的话,就引出第二件事了,正好也要和你们商量一番。”
“裁撤的士卒并非弃用,第一批分了田地,第二批则给一个身份,和之前一样,有文化读过书的参加考试,可以给官职或吏员,这一批主要是在各县任捕快、戍城卫、民兵教头。”
“若有战事,即刻召回。”
“你们觉得如何?”
四镇军主再次陷入沉思。
这次,文官方面也都在思索。
思索此事的可行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