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方首脑,怎么可以不对未来进行畅想与假设呢?
既是一方的首脑,凡事只顾着眼前,分分钟就要被人所算计。
楼令有既定的目标,分为家族与国家,对国家进行什么进行部署,少不得掺杂着对家族利益的考虑。
多数人掌权之后会是楼令的这般样子,不是完全干毁国肥家的操作,能够兼顾国家的利益就很不错。
在控制平衡这一方面,楼令到目前为止干得非常不错,乃至于从实际事迹来作为判断,他所做的一应行为算是为了晋国在牺牲楼氏的利益。
这要看看其他家族掌权在干什么,楼令掌权之后又是做了什么。
其他家族掌权,他们想要实施扩张只会盯着国内的家族,无论他们的家族再怎么壮大,损失的一定是晋国。
楼氏不一样,他们是在向晋国之外进行扩张,每多占一寸土地,俘虏一名敌人,晋国的实力就会因此而增长一分。
那也是楼令能够对其他卿位家族进行制衡的底气之一,更是晋君周愿意相信楼令的基础。
换成楼氏动辄吞并国内的哪一个家族,便是楼令说得再天花乱坠,一定会让晋君周进行排斥。
第一场雪已经下了。
今年的雪仍然不大,连续下了七天,局部的地面只是铺上一层薄薄积雪,更多的地方则是雪太薄化开让土地变得非常潮湿。
冬季的雪还能下了就自然化开?当然会,并不值得太过大惊小怪。
雪下得少并不是什么好事,尤其是开春期间降雨量不足,两种自然现象加起来会对农耕造成影响。
所幸的情况是,晋国有着不少大型和小型的水系,哪怕是气候不那么完美,至少不会对农耕造成毁灭性的影响。
事实是什么?春秋时期的城池大多依山傍水,农耕区也是围绕着水系而进行开垦。
为什么都要围绕着水系而进行?多么简单的道理,无论人或是动物、植物都离不开水,有水源的地方通常就是比较繁荣。
寿梦等人是初冬抵达“新田”城内。
晋国君臣并没有在寿梦抵达之后立刻让其道歉,选择派人去列国进行邀请,需要列国有代表见证寿梦的忏悔仪式。
那个仪式是为了让列国代表见证寿梦为自己的行为向晋国忏悔,流程会很正式且庄严。
今天就是举行仪式的当天。
也就是为了等候列国代表前来,晋国君臣拖了将近一个月。
某国之君犯错,前往他国进行道歉,没有类似的例子。
倒是在一些会盟场合消除误会的例子不少,通常也只是互相颜面上过得去就好。
晋国宣布死讯的寿梦又“复活”本身就挺让人稀奇,晋国在操控吴国君权更迭之后又招待寿梦更是让人摸不着头脑。
按照列国君臣的理解,晋国君臣既然公布了寿梦的薨逝的消息,没死就更要将寿梦弄死。
通常情况下还真是那样,不计较是使用什么手段,反正就是要让寿梦的死成为一个事实。
然而,晋国君臣见识到了吴人的反应,仅是寿梦在吴国现身就能聚拢一大批人,晋国扶持的吴君夷昧很快在吴人眼中成了过街老鼠。
留在吴国的晋国之臣,他们不是没有尝试在得知寿梦于哪里现身进行消灭,努力了几次没有取得什么成果。
那还能够怎么样?晋国需要一个跟楚国过不去的吴国。这个吴国不能够内部一团乱,要不然很难威胁到楚国,相反很可能被楚国所灭。
如果寿梦仍旧不合作,晋国君臣当然是没得选,说什么都要将寿梦给弄死,哪怕吴国会被楚国消灭且吞并都要弄死。
毕竟,维护国家的尊严很重要,相反一些事情可以无视掉,乃至于承受会出现的恶果。
“寿梦没有悔改,也不可能悔改的吧?”郤至认定寿梦不是什么好东西。
楼令不提这个,反而说道:“他是一个想要有所作为的人,想要有所作为会进行忍耐。包括掩饰对我们的敌意,按照我们的需要跟楚国过不去。”
个体还讲品德。
集体要看的是利益。
只要吴国愿意跟楚国过不去,晋国君臣有短期内想要完成的目标,那一段时间内吴国不会成为晋国的麻烦,一切就显得足够了。
“巫臣和长鱼矫的能力足够吗?”士匄问的是这个。
从之前的例子去看,很难让人相信申巫臣与长鱼矫的办事能力。
楼令笑着说道:“之前是之前,有了寿梦会变得不一样。”
人与人之间真的不同,领导者更是那样。
具有才能得人落到谁的名下,能不能够让这个人的才能得到发挥,看得就是领导者怎么去进行使用。
一众卿大夫列成一排,他们的后面是其余的晋国贵族,来自列国的见证者在对面。
寿梦道歉的场合被安排在议事殿,他穿着冕服正站在台陛之下,非常诚恳地自述曾经怎么冒犯到晋国,明确说出就是自己的错。
这么一幕场景应该发生在“洛邑”的宫城,坐在台陛之上的人应该是周天子。
可是,那么一种事情偏偏发生在了晋国的宫城,坐在台陛之上的人是晋国之君。
前来见证寿梦道歉的国家代表有多少?当今幸存的国家,除了楚国和燕国没有派来代表之外,其余国家都派来了代表进行见证,其中包括那些不是宗周体系的国家或势力。
也就是,晋国连周边的异邦邻居都邀请,他们获得邀请之后也真的派代表来了。
因为派代表前来见证的国家或势力太多,所以再是小事也会变成盛会。
聪明人绝对能够从场面看出一个事实,新的秩序正在诞生,接下来晋国的一举一动都将有可能影响到整个东方世界。
那些知道晋国已经不鸟周天子的人,他们看到今天的场面,不得不思考接下来该怎么自处。
“你怎么不站出去讲几句?”国书在调侃季孙宿。
发生在晋国宫城议事大殿的这一幕,无疑是在挑战周天子的权威形象。
鲁国不是一直在跟齐国争抢谁才是周天子的大忠臣吗?尤其是鲁国的贵族很爱表演,到了该出场的时候,怎么就不出场了呢。
季孙宿只是“哼”一声,一点都不想多搭理国书。
属于列国代表的区域,晋国将诸夏体系代表的座位安排在最前面,再按照地理位置进行排序,齐国与鲁国比邻,国书与季孙宿的位置自然是挨着。
幸好也是晋国宫城议事殿的空间足够大,百来人多数有座位还留存空间。换作是一些小国的话,二十来人都会显得比较拥挤了。
另外一些国家的代表也在低声交谈,只是会刻意避免讲一些敏感的话题。
华元察觉自己要咳嗽,赶紧伸手捂住嘴巴,猛烈地咳了几声,有手捂住还是声音传播了出去,一时间吸引了不少人的注视。
从去年开始,华元的身子骨开始变得越来差。这是他本身上了年纪,并且不得不到处奔波,一再折腾下来给得了病。
来“新田”之后,华元第一时间向楼氏求医。
楼氏的医匠为华元进行诊断,吩咐不要太过操劳,给开了一些药,多少让华元吃药之后气色好了不少。
如果说宋国君臣之前只是在猜测,华元见识到晋国搞出这么一种场面,几乎笃定晋国想要做什么了。
“一些愚人啊,看得那么兴高采烈。”华元真的认为这个世界上蠢人比聪明人多。
“晋君要取代天子,不是应该拉拢列国吗?怎么……,看着是要灭掉大多数国家呢。”华元一直没有搞明白这一点。
只不过,华元倒是从齐国身上可以找到一些相关的例子。
齐桓公制霸的时候,一样是“一家亲”的口号喊得震天响,一边暗戳戳地寻机吞并周边的国家。
可是,晋国现在要干的事情绝对超过齐国的极限,摆明就是奔着取代周王室而去。
所以了,华元真搞不懂晋国为什么又想对外灭国,纳闷不怕所有国家联合起来抵抗晋国么。
华元很是为宋国的命运而担心,而这种担心绝对有其理由,闹到都开始在接触曾经的死敌楚国了。
“其他人会做什么事情不难猜,独独楼氏之主每每出人意料啊!”华元心想。
其实,楼令的思维跟现在的人压根就不一样,很多时候又必须根据现状进行调整,哪里那么好被事先判断出行事方式呢。
拿取代周王室这一件事情来说,一样是楼令结合当代现状做出来的选择。
要是不结合当代现状?穿越者与国君的感情不到生死之交的地步,恐怕会是想着篡位居多。
当代的现状是非该国公子很难完成篡国,哪怕走到成功篡了位的这一步,接下来也将面临天下共讨之的局面。所以不是实力强大到可以面对举世皆敌的程度,最终功败垂成的概率更大。
事实是什么?即便是硬实力让穿越者扛住举世皆敌的局面,用不了多久内部一定会烽烟四起。没别的,单纯就是当代人可不相信兵强马壮就是理所应该享受权势,更要具备高尚的品德。
后面为什么会是“天子?兵强马壮者为之”的局面?无外乎就是有太多的始作俑者,致使世人习惯了那种现象而已。
社会现实会一直在变,不一定是变得更坏,也没有可能会往越好变化,有人总结就是一种“螺旋曲线”的变幻模式。
所以了,别问楼令怎么愿意甘于人下,问就是不想找死。
如果不是春秋或战国?其实也要看是在什么王朝和处在王朝哪个阶段。
每一个王朝都有兴盛的时期,在这个时候造反一样是在找死。
轮到王朝末期?格局就是群雄逐鹿,看得是每一个人的出身或本事。
楼令魂穿之前,网络舆论从真的有穿越这么一回事,人人都能够依靠现代所学知识成为成宗做祖的开国之君,演变成穿越过去能活着就很不错。
现代人穿越到古代,确实是掌握着更为先进的知识,可以做很多的发明。
问题是,光会发明没有用,还要有能够保住劳动产值的力量。很大的可能性是刚发明什么拿出去卖,没有多久权贵上门,不交出技术就是死,交出技术成为奴隶或被杀死。
以为只是古代那样?社会历来就是一座丛林,缺少不了伺机而动的猎人。到了法治社会是生命会有保障没错,可是面临着各种大公司或集团从资本到人脉的打压,能够成事依旧需要是一位人杰。
因此事实是什么呢?大多数就是普通人,以为没穿越之前一事无成,穿越之后真的就能怼天怼地怼空气啦?
老祖宗早就重复强调,欲做事先惜身,人活着才有成事的可能,更别疏忽了审时度势这一项。
多数干成大事的是些什么人?比得就是谁更腹黑。
楼令当然也腹黑,只是大环境不允许超纲发挥。
现在,有那么一个人正在表演能伸能屈。
屈的时候,他能够当众向晋国赔罪,态度上还非常诚恳。
这不就获得了“伸”的机会了吗?
一国之君不止要到异国的庙堂之上认错赔罪,随后还要启程前去郤氏,在郤武子的墓碑前进行一系列的认错道歉行为。
一国之君向异国臣子认错道歉,算是史无前例的事情。
以当前的大环境而论,寿梦将能伸能屈表现到了极致。
“我们极可能在做一件遗祸无穷的事情。”士匄说道。
楼令特别看了士匄一眼,心想:“取代周王室之后,论后患,该是卿位家族彼此之间才对。”
不会有卿大夫天真的认为彼此有了自己的国家,可以永久的友好相处吧?讲实话,有点不好说,可能有人就是那么想的。
或许也不能说那样想是天真。
在之前,有着许许多多世代友好或者成为世仇的国家,没有出现特别好或是特别坏的个例。
他们生活的当下,列国固然是存在竞争,可是远没有到真正的大争之世。
没有见识过残酷之前,很难将世界想象得太过险恶。这个并不是天真,只能说是为人淳朴了。
属于寿梦的表演结束。
晋君周的表演才刚刚开始。
面对众人讲话这种事情,晋君周已经不止经历过一次,每一次都带着亢奋的情绪。
晋君周讲了不少话,总结起来就是“听其言而观其行”。
这种表态再是合适不过了。
面对列国代表,展现出了大度。
与此同时,保证了对寿梦的持续威慑以及追究的权利。
随后,晋君周简单的表示会将夷昧接到晋国安置。
有寿梦先亲自过来道歉和赔罪,明摆着就是求得了晋国的原谅,不算晋国将吴国重新交给寿梦统治出现了行为的前后不一。
甚至可以说,以大背景来进行点评,晋国在这一件事情表现得极其良好,缓解了不少国家对晋国的恐惧。
注意,是出于春秋时代的大背景之下,世人三观上的理解。
若是换个历史背景,一定会根据当时人们的三观,出现不同的理解。
这不,由于晋国展现出来的大度,开始让华元有些怀疑自己之前的某些想法对不对。
最为重要的流程走完,晋君周也表态愿意看到寿梦继续统治吴国,接下来并不会解散众人。
“诸位,有什么事情需要寡人主持公道吗?”晋君周洪亮声问。
下一秒,季孙宿以最快的速度站起来,说道:“齐国无罪而伐莱国,往伯国主持公道。”
季孙宿讲这一句的背景是,周天子在不久前接受了莱国之君的投效。
清楚这一件事情的国书,他因为莱国得到周天子的接纳,所以无法进行反驳,只能站起来说道:“我们正在试图给予莱人带去更为先进的文化。”
周天子为什么突然接受莱国的投效?那是鲁国从中进行操作。
在晋国有意取代周王室的当下,无疑鲁国又干了一件有取死之道的操作。
一边在咳嗽的华元,他看得不是季孙宿,看到的是整个鲁国烽烟处处,一座座城池与村庄尸横遍野。
从国书的神情也看不到太多的担忧,相反他完全是用看笑话的眼神在注视着季孙宿这位鲁国新执政。
齐国为什么明知道风险极大,还是义无反顾地实施吞并莱国的计划?因为齐国君臣也从晋国的一些行为察觉出端倪,所以在抢时间啊!
晋国在得到鲁国和莒国的请求之后,没有第一时间出兵加入对齐国军事行动的干涉,其实就是齐国君臣赌对了。
那么,齐国君臣看得出晋国希望他们与前来干涉的联军,进行互相的消耗吗?不管有没有看出来,齐国君臣正在蓄积更多的力量,顶住联军干涉的同时,打算一举彻底扑灭莱军的主力。
齐国有招揽闲人随军参战的传统,国内喜欢争勇斗狠的人并不少,去年临近冬季开始摇人,两个月过去已经聚集了三万多。
齐君环与齐惠公、齐顷公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才不管贵族阶层什么想法,直接给随军出战的勇士许诺,谁立功就可以得到爵位,还有大批的土地等着赏赐有功之人。
因此,聚集三万人只是两个月之内的极限,并不是整个齐国所能摇人的极限。
从事实来看,齐国已经打破了自身加上的枷锁,动用的军队远不止《周礼》所限定的三个军团一共三万七千五百。他们在去年就征召了七万大军,后续还不知道可以召唤多少勇士参战。
对于齐国突破枷锁这种事实,晋国君臣暂时并未发表什么正式的态度。
现场,国书与季孙宿开始争论。
晋君周不制止也就罢了,一众卿大夫也在冷眼旁观。
讲道理,晋国君臣可不是这种好脾气,直接就让有些代表不懂了。
华元与其他人换了位置,换到了杞朔的边上。
“听闻楼氏借兵三千给杞国?”华元问道。
杞朔颔首道:“确有此事。”
啊?
不该保密。
或者楼令没有让杞国君臣保密吗?
反正吧?杞国君臣恨不得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楼氏调动三千劲旅进驻杞国,目的当然是恫吓周边的国家,从源头上制止那些不怀好意的人收起歹意。
华元从杞朔这里得到证实,对杞朔笑了笑,重新将位置换回去。
这一下反而搞得有很多话想说的杞朔郁闷了。
个人或国家都讲究靠山,靠山够强不止可以保平安,更有用的方式还包括狐假虎威捞好处。
杞国有楼氏这个靠山,没少从齐国获得便利,其他的邻居也变得很有礼貌。
杞朔本来想跟华元谈一谈生意,哪里想得到华元只是问了一句就溜了。
有不少想趁机会让晋君周主持公道的列国代表,他们被国书与季孙宿的争吵掌控了节奏,到最后只剩下看戏的份。
晋君周也不管国书和季孙宿怎么吵,等他们吵够了才说道:“寡人已经备下宴席,诸位且移步吧。”
春秋战国时期的议事殿,它真不是用来吃吃喝喝的场所。
什么时候议事殿变得可以吃吃喝喝,乃至于都能够上演歌舞或是群臣乱舞呢?其实就是刘邦开得头。
说完的晋君周直接离开。
随后,一众卿大夫紧随退场。
再来就是其他的晋国贵族了。
“宋卿。”孙林父特别等着华元走近:“今天的事情很怪异啊。”
华元“嗯”了一声,再说道:“接受寿梦的道歉能够理解。不干涉齐国入侵莱国,本身就显得很怪异。”
宋国就在南边,非常清楚各个国家的相处模式。
华元在外交的成就上不低,长期可以接触并从列国大臣处得到第一手信息,视野方面比多数人更加开阔。
“吴国只要继续袭扰楚国,便是对晋国有用。”华元看到孙林父点头,转而问道:“贵国有意干涉齐国对莱国的入侵吗?”
孙林父听懂得华元的潜台词,说道:“晋卿到现在都没有给予任何指示。”
有人稍微看到一些苗头就将整件事情想得透彻。
有的人即便是事实已经摆在眼前,该迷糊还是迷糊。
当然,孙林父日子过得并不迷糊,只是存在进退两难的窘境,想要有所作为,奈何就是君主不断拖后腿。
华元想说什么又没有讲出来,摇了摇头自顾自走了。
本来想与华元并肩而行的孙林父愣在了原地。
“这世道,变得越来越奇怪了啊!”孙林父为什么找华元?他就是想让华元帮忙解开一些疑惑之处。
现在,孙林父从华元的表现察觉到一些信息,恐怕卫国正在面临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