诏令发布之后,竟无一国响应。远离原州的国家推说“国资匮乏,原州道远,不能成军”,距离原州近的国家则说“卫国护卫天子,天下皆知,岂能不义?”
文野扼腕叹息,坐在梁宫大殿上半天,然后叫来了升公文青。
文野对文青说:“大国公侯不来朝见天子,小国国君也将看不起王室,王室就会失去威望,进而衰弱下去。现在诏令发给天下,却没有一个国家愿意跟从,王室已经危险了。衰弱但不危险,国家还能够存留,又衰弱又危险,这是亡国的预兆啊。所以我决定,要起王室的兵马讨伐卫国。你应当违背我的命令,守着梁丘,等待时局的变化。”
文青回答道:“王兄这般尊贵,如果亲自征伐,万一有个意外,影响将会很重大。我虽然能力不足,但愿意代替王兄率兵讨伐卫国。”
文野叹了一口气,意味深长地说道:“以辅国公的尊贵程度还不够,用天子的身躯应当可以换来周王室百年的生存啊。我这一次出征,恐怕难以回来,我担心儿子也受到殃及。如果他发生什么需要担忧性命的事情,请你一定保全他。”
说完,文野用手拍着文青的肩膀,文青心里也明白了,两人互相叹着气,很久之后文青才离开。
当时梁王朝国内虽然仍旧保留着六个军的编制,却不是满编,而且王室的兵马车乘老旧,几乎不曾经历战事。追究这六军,其实统共不到两军,还分散在国内各地。梁丘作为国都,才安置两师的兵卒。
文野将要出征,在梁丘郊外的小山上建造高台祭天,在原水旁边的田地里祭地,又沐浴更衣入了祭祀祖先的宗庙,一天都没有饮食,以表明自己的虔诚和决心。
哀王十年六月,文野号称起国内兵卒伐卫,实际所率的不过是老弱千余人而已,用意已经很明白了。
卫公米羡陈列三军,为防国内和诸侯有变,又另置护卫军于国都鸣凤城。此时,原本武王文牧制定的大国三军,小国一军的规制早已没有国家遵从了。
这场轰动天下的大战在梁国与卫国的边境丰原展开,却如流星滑破夜空般迅速结束。文野大败,全军覆没,自己也战死阵中。这个局面是米羡不愿意也不想看到的。
此时米羡既不能明言文野是自己找死,把自己表现得像是推脱天子战死责任的小人,又不能把梁王朝说成兵马少军队弱,显得卫国妄自尊大,惹来周边国家的忌惮和猜疑,干脆不言不语,平淡处理。
这一事件传遍了天下,震惊了中原,中原各国都认为文野是被杀死的,而行凶者就是米羡。这就是后世记载的“原水之变”。是有史记载第一位战死沙场的天子,也是终六百年梁王朝唯一一位战死的天子。
米羡后悔不及,只好亲自用天子的礼节送还文野的尸首。
文青在郊外接迎,嚎啕大哭,原州内各国的封君以及中原大国的使者都来了。
米羡感慨,解下头冠递给文青,文青狠狠地摔在地上,米羡又捡起递上,文青再次摔下。就这样三次之后,米羡再把头冠递过去,文青就整理一下头冠,重新给米羡戴上,米羡尴尬地笑着。
经过诸侯和群臣的讨论,将文野定谥号为“哀”。
哀王葬礼结束后,各国的封君和大国使节聚集在梁丘宫城大殿上,文青提议把哀王的儿子立为天子。
米羡反对说:“哀王有失德行,率兵无理地攻打大国,因为这不义的举动,战死在丰原。既然他的父亲没有德行,儿子又有什么资格继承呢?不追究儿子的罪过已经很仁慈了。”
文青没办法争辩,左右的臣子也没人能够辩驳。
忽然仪仗队里一个人丢下旄旗走出队列,大声斥责道:“当初,武王讨伐前朝,那时候卫国只是侯国,卫侯两次救下陷入危难的武王;等到武王即天子位,分封了大国九个,卫国是三个公国之一,封在了原州,靠近梁丘。由此知道武王和卫国公之间是有恩有义的。”
“武王的时候,即使是蛮夷都会前来朝拜,卫国公与武王亲善,更是每个月都会亲自前来问候。但哀王即位已经十年,卫都距离梁丘这么近,卫公来梁丘的次数,只怕一只手都可以数过来。请问卫公,以不忠报答恩义,哀王因此讨伐,有什么失德的地方呢?”
米羡被问得哑口无言,米羡带来的臣子也都互相看看,皱着眉头思索着如何反驳,过了很久都没有人说话。米羡就悄悄地问身边的人说话的是谁。
有人回答说:“这是哀王仪仗队里的一个奴隶,哀王和他关系很好,想要去除他的奴籍,那人说‘王的规矩不应该逾越,王的制度也不能够废除’,哀王才停止这个念头,但特别恩赏他能够用旧时候的姓名,叫做车驹。”
米羡装作很生气说道:“一个拿旄旗的小奴,还狂妄地议论君王,罪行不能饶恕,应当斩首。但现在讨论天子的事情更急迫,就把他押下去再做处置。”
米羡说完就让身边的人押下了车驹,但心里却很欣赏他的才干,想要任用他,就派上大夫偷偷去见面。
而后米羡继续说道:“升公谦虚又谨慎,行为处事有条有理,可以即天子之位。你们觉得怎么样?”
所有人都沉默了,只是点着头。
于是升公文青即位,就是后来所说的隐王。
文青想要让哀王的儿子继续辅国,米羡反对,只好作罢。
这个时候,武王一脉的三支,文明一支已经绝嗣,文旦一支被取消封地和爵位,文升一支则成为天子的传承。
米羡在梁丘停留三天,听说车驹不愿意顺从,就亲自去见他。
米羡述说情谊,利益诱惑,威胁逼迫,都不能让车驹改变主意,就下令杀了他,又想要抓捕车驹的妻儿,却已经找不到了。米羡虽然疑惑,但梁丘毕竟不是鸣凤,最终作罢。
后来专门有人编了一首童谣唱这件事:“哀其不哀,隐其不隐;驹其不驹,羡其不羡。”
史学家普遍地认为,伤王和哀王是将梁王朝历史分割开的两位天子。而又有少部分的学者坚持认为这里面要分两方面来说,他们赞同史学家普遍的认为,但又认为哀王的战死使得梁王朝得以苟延残喘,至少能够保留王室的名头,按这样说来,哀王的战死所体现的意义比伤王和其后的隐王来说要大得多。
隐王而后,又是悼王、灵王、厘王、安王、怀王、僖王、悯王、平王,再就是现在的这个梁王。
至此,梁王朝已经历大大小小好好坏坏二十代王共计四百余年,原来分封的大国九个、小国五十三个,现今存续下来的,不过大国五个、小国二十五个了。
其中,有因为不愿顶着大国名头而自降国级却不降爵位的,有被蛮夷部落所破而灭国的,有不尊王室而落没的,更有甚者,还有不甘于王室的管理而叛出的,既不被中原所接受,也被蛮夷看不起。
梁王朝,已经不复往昔,这是连中原隐居深山的野人或是四方蛮夷开始咿呀学语的小孩子都知道的事。
为此有人讽刺说:“金缕金缕,其光万丈;软玉软玉,温润香暖;敝履敝履,不堪一用;朽鱼朽鱼,其臭绵长。青铜鼎蚀,丘都不昌。”
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