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就是胜利者抒写的,俱酒下令众人还原所谓“赵氏孤儿”真相,并且运用春秋笔法,丑化赵氏。
重点从两方面入手,一是赵婴齐强暴赵庄姬,而不是轻描淡写的“私通”,这一下子就改变了整个事件的性质。
赵婴齐你作为一个叔叔,强暴守寡的侄媳妇,而且还是国君的姐姐,这何止是畜生?简直是畜生!
第二点从屠岸贾、程婴、公孙杵臼这三个虚构人物入手。只要这三个人物被证伪,整个“赵氏孤儿”故事就都站不住脚。
真实历史上,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三个人。特别是司寇屠岸贾,《春秋》、《左传》以及列国史书没有一个字的记载,这个时代可还没有经过焚书坑儒,各国史书都是有据可查的!
试想,赵氏作为赵国六卿之一,能被屠岸贾区区一个司寇给灭了族?
司寇是干嘛的,公安局局长嘛!
赵氏是谁,六卿之一,赵国三军之一的下军将。
你让一个公安局局长把下军总司令给灭了族,这故事编得不要太搞笑!
********
建元十六年,汉王俱酒从燕下都武阳城起驾,准备回到业已建设完成的新都长安城。
此次从代地开打,到赵国覆灭,历时三个多春秋,汉王感慨战事倥偬、江山无限,想要亲自走一走当初的战场,祭奠一下烈士英灵,于是安排了从代郡到风陵渡、沿着山西高原上的盆地群走一遍的旅程。
汉王出居庸,进入代郡,来到摩笲山下,以一国诸侯之尊,亲自祭奠了摩笲夫人在天之灵,大收代地人心。
随后入雁门,过三关,亲自察看已经化为一堆灰烬的晋阳城,亲自祭奠晋阳之战的死难烈士。
汉王感慨晋阳之战的艰难与不易,更对晋阳赵人的反抗精神不放心,少不得也迷信一把,下令在悬瓮山下修建晋祠。
一方面是为了祭祀晋国初祖唐叔虞,以及叔虞的母亲邑姜夫人。另一方面也要借这位晋国始祖的神力,镇住晋阳这块土地上的蠢动之气。
汉王亲自主持了在悬瓮山脚下的晋祠,在悬瓮山顶的英烈塔的奠基仪式,悬瓮山上上下下欢声雷动,高呼“汉王万岁!”
悬瓮山下的密道之中一片漆黑,有人蛰伏于此,不知过去了多少时间。
为了安全起见,他们始终没有走出密道,而是靠着密道中贮存的粮食与山泉苟活。
“外面在喊什么?”
“好似……汉王万岁!”
“汉王?俱酒?!”
“是的。”
黑暗中有拳头砸在墙壁上的声音,在密道内引起一阵回响:“吾必归也!”
……
晋阳之行后,汉王继续前行,回到晋国故都绛都,举行了隆重的祭祀先祖仪式。宣布对绛与曲沃之民免征税赋十年,以示对故国的恩宠之情。
汉王会见了从秦国赶来的唐社长老智战,出席了祭奠智伯瑶的仪式,给足了智氏面子,但也仅止于此。
智伯只是用来对付三家的舆论工具,死去的权臣可以利用,但不可使智氏再次复活,中央集权下的汉国,绝对容不下权臣。
汉王会见了河东富豪、唐社长老、现任汉国河东守猗逐,对猗氏的忠心与付出给予高度赞扬。
有一个人,闻听汉王返回河东,数次求见,最终赢得汉王拨冗相见,他就是当初韩国的轵邑大夫、今日的平阳守屠门捷。
汉军以碾压性的兵力优势,却对平阳城视而不见,令屠门捷如坐针毡,如芒在背,于是他主动出击,再次备下重金,求见汉王。
当初俱酒过境轵邑,对屠门捷的孝敬照单全收,也成为其起事的最初资金来源之一。而召集的汉王,贵为拥有广袤国土的诸侯,对屠门捷的礼单不屑一顾,对他这个人还是挺感兴趣。
其实当年,俱酒通过轵邑大夫屠门捷,还有不知道姓名的渑池令,就已经对韩国的政治做出了一个大致的判断,这种“官油子”的存在,折射出韩国的政治生态出了问题,立国数十年间,上上下下已经烂透了。
这次经略山西高原,汉王故意对韩国的城池留而不攻,目的是挑起魏韩矛盾,使之狗咬狗,使韩魏在互相内耗中削弱实力。
屠门捷见到汉王之后,大礼相见:“臣屠门捷拜见大王,大王万岁!”
汉王含笑伸手虚挽:“屠门守可是韩王之臣,不是朕之臣啊!”
屠门捷道:“大王有所知,臣已举城献降后将军,不过后将军命臣继续潜伏韩国,以为内应。”
汉王笑了,他将头转向端木伯御:“伯御,可有此事。”
端木伯御道:“确有此事,不过王上,看在屠门守如此忠心份上,就把平阳城收了吧。”
汉王假模假样地摇摇头:“不可不可,昔日韩文侯对朕有知遇之恩,相国韩弱更与朕有同袍之谊。韩相国在,朕不攻韩!”
屠门捷回到平阳之后,立即派人将此次面见汉王的情况汇报给远在新郑的相国韩弱,以及国君韩王武,供韩国高层决策参考。
其实此时,韩国不过是在山西高原上占据了一些重要城池而已,广大的山区乡村已经被太行军逐渐渗透和分割。
特别是魏国拱手献出安邑,雄城晋阳被平,赵国灰飞烟灭之后,这些城邑中的韩将根本不敢主动出战,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太行军的地盘不断扩大。
好在太行军也不主动进攻城池,一时形成城池及富庶之地归韩、僻野乡村之地归汉的奇特局面。
这其实也是一种釜底抽薪,长此下去,韩国必然无法在上党立足,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可以实现的。
汉王又进入安邑城中稍作停留,想起自己当年在这里,与王后的神奇相识过程,不禁哑然失笑。
最后汉王乘坐大船从风陵渡过河,拜祭华山之神后,进入新建的长安城,正式宣布汉国迁都长安,将汉帝国的事业带入了长安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