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御前会议确定了北伐国策,督、帅、将、兵已经落实,战船、武器、粮草也早就着手筹备,那么,只等七月雨季一来,南方宋国对北方魏国的北伐军事行动,就会如期展开。
很快,这件事就不再是秘密。
宋军北伐的呼声甚嚣尘上,传遍全国。
也传到了魏国首都平城。
魏国皇宫。
式乾殿。
拓跋焘坐在龙椅上。
下面两边排列着靠背椅,椅子前有案几。
人人面前都上了好茶、肉干、果子。
椅子上现在坐着的,绝大多数是鲜卑族官员,贵族为主。
崔浩及其朋党团灭后,如今在朝汉人官员,级别最高的是张黎。
他的爵位是广平郡公,职务大司农,军职是征北大将军。
魏国体制经过崔浩多年改造,军职系统与南朝差不多。
一品将军:大司马、大将军;
二品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
三品将军:前、后、左、右将军;
四品将军:四征(东、南、西、北)将军、四镇(东、南、西、北)将军。
再往下就是名目繁多的杂号将军。
张黎作为汉人文官,爵位是郡公,文职是正二品大司农,军职是正四品将军。这种地位十分显赫。
仅次于张黎的汉人文官是吏部侍郎李伯约,从二品文官,爵位是兰县侯。
他没有军职,所以今天没有与会。
排第三位的是中散侍郎、光禄大夫李孝伯,正三品文官、四品武职。他今天也在座。
还有些汉人武官,最高级别是杂号将军,没资格参加今天的会议。
拓跋焘:“诸位爱卿,你们都听说了吧,南方那个不会骑马的胖子,要发兵来打咱们了。你们说说,咱们该如何应对呀?”
“不会骑马的胖子”是拓跋焘对刘义隆的称呼。
虽是召集群臣商量与南朝交战这样的大事,可拓跋焘的作态、语气,听起来像是举行宴会party。
征东大将军拓跋那、征西大将军拓跋仁都是大将军衔,一品将军。
两人是除了拓跋焘,魏军中战力最强的武将。
他们都是皇族。二人辈分是拓跋焘的侄辈。
他们的爷爷就是现任皇帝拓跋焘的老爹、先帝拓跋嗣。
拓跋那道:“禀皇叔,我听说南朝领兵的是江夏王,他是个老牌公子哥啊!吟诗作画、品茶评酒,咱自愧不如他。但说打仗,他给咱提鞋也不配。刘义隆将南朝最厉害的檀道济、裴方明都杀了。其他将军,不入俺眼!叔给我五万兵马,我先踏平南军大本营彭城再说。”
“那弟,你可不要小看南军。”拓跋仁接过他话头道:“春天那次,我随皇叔南下狩猎,在汝南郡被南平王手下几人阻拦,吃了大亏。幸好我手下将士被冲散后没有逃跑,快速向我集结,我才得以反攻,斩杀宋军主将刘泰之,活捉程侍郎,扳回些颜面。”
拓跋仁说的程侍郎,就是刘泰之副将程天祚。因为他是一名高级医师,擅长针灸,被拓跋焘留在身边,授予侍郎之职。
“侍郎”最初只是汉朝给予宫廷卫士、普通参谋人员的职位,因为他们没有其它具体官职。
开始时,侍郎级别有高有低。
后来,宫廷助理级别不同、称呼也区分并固定下来:由低到高是郎中、尚书郎、侍郎。侍郎多数用来称呼尚书的副手。
魏国引进“侍郎”作为官职,是很高官阶,相当于副部。所以拓跋仁提起“程侍郎”也比较客气。尽管他曾是自己的俘虏。
皇帝拓跋焘这时也道:“库仁真说得没错。那次朕带了10万人去,却没拿下悬觚城。爱将乞地真战死。最主要的是,城里的宋军将卒撑死了也就几千人。此乃朕之奇耻大辱。朕告诉你们,南朝那个胖子没出过远门,却不是草包。他选在雨季开始后出发,宋军进入黄河后,必定会集中兵力攻要塞,攻一寨、守一城。咱们的水师是弱鸡,攻城也不是咱们强项。诸位千万不能轻敌!”
“禀皇上,”吏部尚书、安西将军古弼道:“现在马上就是七月,天气已热起来,雨季也要到了。南军这次至少会出动30万兵马,分三路攻过来。咱们的强兵劲马都在阴山一带,要不要调些南下到黄河一线?”
北魏朝堂议事,气氛与南朝大不相同。没那么多条条框框,只要有资格进会场,人人都可畅所欲言。
步六孤真虽只是内三郎,校尉级别。但他是拓跋焘的贴身随从,也在会场。
此时他插嘴道:“禀陛下,小臣觉得,南军这次敢来,是因为做了十几年准备。咱们要是守黄河,恐怕会吃大亏。”
步六孤真为人憨厚,力大无比。拓跋焘非常喜欢他,闲着没事时,就和他对战练武。
如果不是皇帝身份,对方下死手,拓跋焘难说一定赢他。
军中人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军衔多高的人,都不小看步六孤真。
拓跋仁问:“阿真兄弟,依你说,该咋办?”
拓跋仁在鲜卑族的大号是拓跋库仁真,与步六孤真真名字同一个“真”字,两人平时很谈得来,颇有交情。
步六孤真道:“仁哥,要我说的话,十月之前,咱们弃守黄河,让南军水师英雄无用武之地。他们要是登陆北岸进攻,咱们也不理他们,连平城也弃了,全部退到阴山六镇去,留几座空城给他们住着玩儿。十月一到,天气凉了,咱们的羊皮裤不烧屁股了,马也肥了…嘿嘿,那时,咱们大军全部南下,骑兵杀人,奴兵则去收庄稼,多带劲!”
“胡说八道!”“放屁。”“嘴上无毛,办事不牢。”……
会场里,一群鲜卑贵族听步六孤真说要放弃平城,立马调成喷人模式,纷纷开口怼他。
太子拓跋晃这时开口,发表几句意见,为步六孤真辩解。
太子发话,众人只好收声。
过了一阵子,拓跋焘站起身,双手虚按,止住大伙吵嚷。
拓跋焘:“大伙回去后,仔细琢磨琢磨,看阿真的话有没可行性?…今天会议到此结束。朕已吩咐伙夫宰了羊、猪,还特地挑了两头病牛杀了。现在,咱们去吃肉喝酒。对付南军之事,明天,不,后天再议。”
在场的多数是武将,一听说吃肉喝酒,马上将争吵诸事抛到脑后。
即使是军国大事。
因为皇帝才是那个发号施令的人呀。
也有几位鲜卑族老臣觉得这样很不妥。
但奈何他们人少声音小。嘟哝一阵后,见和者寥寥,索性也加入大伙队伍,奔向宴会大厅。
步六孤真可不是二百五。
若没人给他透底,他怎会在这些权臣面前说出弃守平城那样的话。
在场也有许多明白人,他们可不会吭声。
……
萧西风在紫云道观地下阴泉修炼时,忽然感到识海里玉牌闪了一下。
是莫严师兄找自己。
他的玉牌里只有莫师兄、肖师姐的两道魂印。很容易辨识。
他收功,整理一番后,传了一道信息给莫师兄,告诉他自己在阴泉旁。
很快,莫师兄就来了。
莫严:“萧师弟,南边皇帝刘义隆决定北伐,宋、魏两国马上要开战了。这次的战争规模会很大。咱们五组的任务,除了按正常程序在战场收拢魂魄外,还有一件事,就是保护不在战场上的道士们。”
萧西风点点头。
莫严笑道:“萧师弟,我发现你除了点头,几乎都不说话。你一直都这样吗?”
萧西风愣了一下,也笑道:“回师兄,我没刻意闭嘴。就是对规矩不大懂,只能点头。以前,肖师姐说怎么做,我就怎么做。现在跟着你,也是一样。”
莫严道:“明白了。我没怪你,只是好奇。你话不多,很好带。这是优点,不必改变。…嗯,咱们要过江了。过去后,我们分头行事。由现在起,你的辖区就是瓜步山之东、西、北200里。区内有人死了,你就收起魂魄,到时回去交轮回司就行。你还要巡查一遍辖区,搞清楚区内有几座道观,多少道士,尽量护住他们小命。但即使他们遇险,你也不能出手伤人或杀人,切记!”
萧西风再次点头。
又想到什么,便道:“好,我会照办的。”
莫严听他终于开口说话了,似乎有些高兴,但只是看看他,没说什么。
莫严已经与邱井冈碰过头,不用再告别。
他们找到马健,打了个招呼,然后闪身从原地消失。
过江后,莫严取出十几个阴壶递给萧西风,交代他:辖区里死人魂魄要及时收拢。不能让他们成了游魂野鬼。
他让萧西风需要帮忙就传讯联系。然后说自己去驻守寿春,挥挥手走了。
萧西风目送莫师兄离开后,来到瓜步山道观。
忽然,他发现里面人头攒动、水泄不通。
远远望去,山脚也搭起窝棚,到处都是人。
自己是鬼,也不能找人打听发生了什么事。
他隐身静静观察了半天,终于弄明白:原来宋国皇帝刘义隆下令在瓜步山建城。
命令是先筑城墙。
筑城苦力,自然是征调服徭役的民夫。
山脚窝棚里,住着的就是民夫。
道观被征用来给监工官员居住。
五个道士也被征用了,成为伙头兵。
萧西风感觉,那几个道士可能要吃些苦头,却没有危险。
于是,他离开瓜步山,打算到莫严师兄说的“辖区”转转,找找道观、道士。
莫师兄分配给自己的辖区,属于南方宋国领土。
这片区域内大部分城池,在永嘉之乱、北人衣冠南渡后,出现真空。
之后,东晋立国。
更北的汉人南下,在这些空城里落脚、暂住、生根定居,发展新的士族。
东晋军队与北方政权展开拉锯战,达成平衡状态时,这里成为东晋领土。
东晋在这里设立了两套官僚体系:一套是实际控制当地土地、人口的州~郡~县衙门机构;一套是冠以“南”字的虚职官职体系,比如“南豫州刺史”、“南青州刺史”、“南兖州刺史”…等。
这些冠“南”字的官员,实际只管一座小城,甚至只管一条街。
这不只是为了认可他们的官员身份、官阶,同时也表明:朝廷也鼓励他们抢回自己官职中的地盘。
朝廷有时还根据实际需要,给他们拨钱、调人,让他们招募军队、开展北伐。
这就导致东晋、刘宋时期,经常会出现,一个刺史部辖区内,往往还有北方名称的其它刺史部机构。
靠近长江两岸的郡城也是如此。
其实就是告诉那些自觉有本事之人:你看中哪个胡人占领区,朝廷可以封你为那里的长官,甚至可以给你启动资金,你自己组织力量去抢地盘。抢到了,你就是可以坐任实缺。
因此,东晋、刘宋的北伐,无论是从朝廷角度,还是个人英雄的角度,都是两重含义:国家领土、个人利益。
至于民族气节,主要还是后来儒家政客们编造的励志故事。
汉人在北方的家园被占了,他们希望打回去、夺回家园,天经地义。
胡人家园被汉人占领了,他们的想法和做法也一样。
这个历史过程中,也有一些局外人冒出来,他们没有家园被夺之恨,却也参与北伐、逐胡。
这些所谓的“乱世英雄”都知道:用民族大义作旗帜,功效最快,效果最好。
驱逐鞑子、恢复汉家,更能激起士兵们奋勇杀敌的劲头,何乐而不为?
至于那些英雄们真正的动力,应该还是个人名利。
君不见,许多人举起大义之旗,招募到军队,成了气候之后,开始待价而沽。
这方朝廷给的官大、利益多,那就跟着这方干。
那方开出的条件更丰厚,许诺的地位更高,那就倒向那边。
历史上许多赫赫有名的英雄人物,真实经历就是如此。
只不过,书写历史的,是最后的胜利者。
他们掌握了话语权后,都会把自己记述成民族第一、国家至上、天下为公、为人民服务…
其实胜利者和被淘汰者,本质都是一样的。
胜利者中,既有真正好人,也有坏人。
被历史淘汰的英雄里,有坏人,也有真正好人。
刘邦和项羽,谁好谁坏?
曹操与诸葛亮,谁比谁又差点?
刘义隆和拓跋焘,哪个统一了南北朝,对天下人更好?
——历史走向,应该真的是非常偶然形成的。
扯远了一点。
萧西风巡视自己地盘,发现这里超过十万人的城池,有八、九个。
它们是:盐州郡城(盐城)、淮州郡城(淮安)、南兖州城(扬州)、海宁郡城(泰州)、海安县城(南通)、汝阴县城(合肥)、霍邱戍(六安)、淮南郡城(滁州)、晋西郡城(安庆)…
这些城池里,佛教寺庙倒是非常多,僧尼众多;道观则较少,规模也不大。。
萧西风仔细统计了一下,最大的南兖州城(扬州),有两座道观,道士加起来31人 。
有的城池里,一座道观也没有。比如晋西郡城(安庆)、海安县城(南通)。
最后,萧西风得到大概数字:自己辖区内,有大小道观9座,道士人数78人。
萧西风在前世,可以说亲身经历了孙恩、卢循起义,直观感受过东晋朝廷对道教(五斗米教)的血腥镇压。
自己的一个表哥(妻兄)、一位姐夫就是参加起义后死在官府手上。
有恩于自己的游医孙郎中,也是死在起义时。
南朝朝廷对道教的镇压、压制,他算是非常直观了解的。
所以,对辖区内道观不多、道士人数少,他一点不觉奇怪。
相反,他对公开存在的9座道观、78名道士,感觉有些意外。
应该说,八组邱井冈师兄几位,在南朝,为恢复道教做了不少工作,成果显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