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纸张非常昂贵的大盛朝,毛笋壳摊平晾干后,其实可以当纸张用,而且效果还不错。
在前世,这样的笋壳也是包装的最好材料,茶叶,红糖,白糖,都可以包,天然透气,防潮防霉。而且还可以用来包粽子。
裁剪下来的边边角角的笋壳,花蕾还是没有浪费,能做染色的,收集起来,制作成染液,小范围的染一批兔毛线。
染好色过滤出来的笋壳渣,花蕾再次收集起来,用来发酵堆肥。务必榨干炸透,绝不浪费一点点原料。
最近,国子监除了带着学子们在工部户部学习外,另外也在准备筹建小学堂,负责这块的官员就是傅司业。
他在漠北考察后,就已经上了奏折,去礼部备案走流程了。前面,他过来看花蕾的时候,也证实正在准备这件事。
这个备案倒没有什么大问题,只是时间问题罢了,来之前,盛武帝就已经口头允许了要在漠北开学堂的事情。
只不过,开设学堂的费用还要等礼部备案后才能申请,所以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到朝廷的专项拨款。
这也是盛武帝狗的另一方面,自从花蕾知道傅司业现在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时,她就觉得盛武帝是故意这样做的。
漠北都有朝廷的钱庄了,还需要去上京城审批银子?无非又是想借开学堂的名义,白薅各个世家大族的羊毛,好给国库省银子罢了。
当然,盛武帝自己肯定是不会这样想的,他肯定会给自己美其名曰,暗里考核。所以,自己得投其所好,积极点。
花蕾已经暗戳戳的准备好了银子,想好了不少的对策。
傅司业和容瑾,花蕾都认识,花蕾在上京城的远影庄,现在还在给国子监的膳食厅供货。
花蕾又和桂祭酒交好,傅司业对花蕾也是相当的赞赏,当时在十里桂花林,傅司业还让花蕾拿了个书法一等。
漠北筹建小学堂,章侍郎,李侍郎,还有翰林院过来的一些官员都参与帮忙了,容瑾也在其中。
当时,对于如何招生,官员之间也是意见不太统一。有人建议是,不管是谁,只要缴纳一笔十五两的银子,就可以让自家的一个孩子进学堂,类似于前世的私立学校。
也有官员建议,只招收镇上附近的富绅家的适龄孩子,每个孩子缴纳五两的束修,就可以进学堂。
但是,这样的建议却遭到了傅司业的反对。傅司业更希望,除了这些富家子弟外,每个村都能挑二十个有悟性的孩子,每学年交最基础的二两束修,就可以进学堂。
只要交过来的束修,能够维持学堂的基本运转就可以。
花蕾和容瑾都赞成傅司业的建议。在大盛朝,尤其是在漠北,能够供养孩子进学堂的百姓,真的是寥寥无几。
国子监到漠北开学堂,目的就是为了给百姓扫盲,如果还是设定高束修,高门槛,让百姓望而生畏的话,那国子监在漠北开学堂的意义就不复存在了。
要想漠北发展起来,那势必要让更多的人进学堂,哪怕是只认自己的名字,学最简单的数术,也比目不识丁的人,强很多。
如果每个村能有个识字认数的人,甚至于如果出个童生,秀才什么的,对村里是肯定有好处的。
争论了一段时间以后,最后还是决定按傅司业的建议执行。
可是,学堂在预报名的时候,却遇到了不少问题。哪怕只是二两的束修,就能进学堂,对漠北的百姓孩子,也是可望不可及的。
真的能报上名的,还是本地那些不差钱的富绅。可是,不差钱的富绅,也根本不在乎那束修。
看着报名单上清一色的富家子弟,傅司业有些脸色难看。倒不是嫌弃这些学子,实在是漠北县衙下面十几个村,没有一个孩子报名。
而且,如果让富家子弟也按照二两的标准交纳束修的话,是根本不够支付学堂前期采买课桌椅的费用。
而且学堂的教舍,虽然是县衙免费提供的,但是,修缮也需要一笔费用,傅司业手里没有银子,事情就这样僵住了。
看着为难的傅司业,花蕾揣摩着盛武帝的心思,提出了一个建议,学堂里修缮的费用,需要的课桌椅,让世家大族和镇子上的富绅自愿出银子支援。
招生的学子,根据不同需求分班。需要科举考试的,难度大的,分在一个班,束修也收高一些,由教学水平高的夫子教授。
启蒙的孩子,只学最简单的识字算术的,每个村只招收十个,有国子监的学子给他们启蒙。按最基础的二两银子算,但只收一两的束修,
另外剩下的一两束修,让孩子给学堂做事冲抵。每旬给学堂做五天的洒扫,或者砍五捆柴禾,或者夫子安排的其他事情。
如果村民一两银子的束修也暂时拿不出的话,花蕾又以镇北侯府的名义,推出了类似于前世的“助学贷款”的活动。
这也是花蕾和容瑾提前商议好的,被选上孩子的一两束修,由镇北侯府先帮忙垫付交纳给学堂。
一年内,孩子的家长可以用做工的形式来充抵这一两银子,不计利息。按照一天二十五文的工钱计算,就是在一年内,需要帮忙做四十天的事,这一两银子就算还清了。
当然,也可以用其他可交换的东西来充抵,比方一捆柴禾三文钱,三个鸡蛋五文钱,这样的换算方法,一年内结清。下一年就可以继续贷这一两银子。
这就等于是孩子可以先免费入学,一半束修,由孩子在学堂做事冲抵,一半束修,由家长做工和镇北侯府充抵。而且是免息的,压力也就小了很多。
消息一出,原本每个村只有十个名单的数量又有些不够用了。所有人都知道,能上国子监的学堂,那是多么的不容易。
而且,这样一来,等于是孩子自己每年都挣了一两银子回来了,或者说一年只交了一两的束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