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上花蕾在村民们心目中的印象,那是绝对不会食言的人。每天砍一捆柴禾,给花蕾送去,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所以,一下子,报名的人又太多了。有几个村,甚至于把所有的适龄孩子都送了过来。傅司业想着,要不全收了?
于是,过来和花蕾商议,要不镇北侯府就全部助学贷款吧!可是,原本很大方的花蕾却拒绝了。
她和傅司业说的是,虽然镇北侯府有能力出借这笔银子,也不担心村民们赖账。但是,还是要考虑到学堂的实际情况的。
学堂设置高门槛,肯定不行,但是,如果学堂没有门槛了,谁都可以进了,其实也是不合适的。
如果一个村收十个,一个漠北县就是一百个孩子,加上报名的富家子弟,再加上国子监原来的学子,夫子,到时,还需要一些后勤辅助人员,就可能要超二百人了。
现在傅司业手里没有一文钱,要想一下子把二百多人安置好,运转起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更别说一个村招二十个学生了,就教舍和夫子都不够啊。
而且,后续的问题还多着呢,前面花蕾提出的,让世家大族和镇上的富绅,自愿支援学堂的修缮费和课桌椅的建议,相应者寥寥。
最后,镇上的许富绅支援了学堂的修缮费。镇北侯府,平阳侯府,还有陈少夫人和她表姐两个,也以她们婆家的名义,一起支援了课桌椅的费用,以及购买了一批教学用书,笔墨纸砚,还有其他的七七八八的费用。
至于孩子们自己用的笔墨纸砚,还有学堂的厨房,国子监夫子和学子们的伙食,都还没解决呢。
朝廷的拨款还不知道什么时候下来,镇北侯府帮学子交进去的这点银子,最多只能支撑学堂三个月的运转。
如果学子太多,学堂里也没有那么多的事情可以做啊。其实只相当于收了每人一两的束修啊。
傅司业考虑了几天,又看了看挤出来的几间教舍,还是采纳了花蕾的意见。第一年,还是按照每个村十名的数量,考核招生。等明年,再看情况,如果条件允许,再做调整,多招几个。
不过,对于富家子弟,傅司业还是扩大了招生数量。只要来报名的,只要交了规定的束修的,都给进了,原本准备二十人一个班的,现在也变成了一个班三十五人,有国子监的夫子授课。
每个村挑上来的十个孩子,学的是最简单的数术。启蒙的夫子就是小远,容珏这样的学子。
小学堂磕磕绊绊的成立了。虽然收到了富家子弟的束修,还有镇北侯府帮忙先垫付的银子,学堂还是举步维艰。
尤其是村里的孩子们,条件就更艰苦了,他们自己基本上都是没有笔墨纸砚的,很多村里的孩子,都只能是用树枝在沙地上学习写字。
于是,花蕾又从库房里拿出来了整理好的笋壳,挑了合适的,简单裁剪好以后,把笋壳纸送给了这些孩子使用。
另外,又让人从自家的库房里,拿了最便宜的毛笔和墨,砚,送去了学堂。解了这些贫困孩子的燃眉之急。
看到学堂里的厨房,暂时还不能解决夫子和学子们的午食时,花蕾又以小远的名义,让百味楼每天按照两荤两素一汤的规格,支援了学堂夫子们的午食。
一荤两素一汤的规格供应给和小远一样的国子监学子们。一直支援了一个半月,直到国子监的厨房能使用时,花蕾才停止了供应。傅司业对于花蕾的援手也是记在心里。
当然,花蕾这么做,也是有私心的,以小远的名义给夫子和同窗提供午食,也是为了让小远的名字,能有机会进盛武帝的耳朵。
而且,尊敬夫子,友爱同窗也是在给小远以后的仕途铺路。在大盛朝,夫子的官职可能不高,但是,在学生面前,地位其实是非常的高。
有些进门拜师的弟子,都是把夫子当做自己父亲一样尊敬,侍奉养老的。这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句话的由来。
在国子监,虽然没有进门拜师,但是,多尊敬夫子一分,多友爱同窗一些,是肯定没错的。
再说,以花蕾现在挣钱的能力,短期供应这些夫子和同窗的午食,还是绰绰有余的。
花蕾自觉,但行好事,莫问前程。前路有光,初心莫忘这些话,说的都是对的。但是,有时候,不动声色的给自己谋福利。给小远铺路,架梯也是必须的。
刚忙完了学堂里的事,北湖北海两个村长,送来了制作好的竹箩筐,竹畚箕,等样品。
于是,花蕾也挑了一个合适的机会,在中间牵线,找了工部的李侍郎,让两个村和工部达成了工具采买协议,让两个村的村民感激不尽。
对于花蕾所做的一切,外面能搭一把手的,容瑾全部揽了过去。自己上值看不住花蕾时,也严格要求花蕾按时作息。
用他的话就是,女子生产完的半年内,绝对不能太过劳累,就是孩子都不能多抱,免得以后腰酸。
对于容瑾的爱护,花蕾也心知肚明,所以,也是乖乖听话。基本上都是只动嘴,少动手。所以,花蕾的身体恢复的是相当的好。
原想着,要不四月就回县衙做事吧,但是,在容瑾的劝阻下,看着才只有半岁的锦年,花蕾也犹豫了。
反正,盛武帝也没具体说给自己放多久假,章侍郎也没说什么,那自己就在偷懒一下吧。于是,继续在自家的宅子里窝着。
不过,人虽然没去上值,对于户部的开荒种植事宜,花蕾还是非常关注的。现在,官田里的麦子已经马上就要开始收割了。
新一轮的种植任务也马上就要开始了,因为去年种了玉米的官田,需要轮种,所以今年只能改种其他的农作物。
虽然可以种经济作物春油菜,但是,漠北的粮食还是有非常大的缺口的。
尤其,这一年来,从大盛朝各个州府过来漠北,参与建造州府和开荒的百姓更多了,所以粮食的缺口还是非常的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