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在屡屡受挫之后,唐僖宗也进行了军事方面的调整:王铎被任命为诸道行营都统,崔安潜作为副手,周岌、王重荣两人分别担任左右司马,诸葛爽、康实两人则为左右先锋,平师儒担任后军。同时,时溥监督漕赋,王处存、李孝章、拓跋思恭三人则为京畿都统。】
【这里面,有几个我们之前就已经知晓的人物,比如周岌,他在干掉薛能之后,确实成为了新的忠武军节度使;比如时溥,也成功成为了武宁军节度使——武宁军也被称为是感化军。】
【总而言之,唐朝朝廷是大致把能够调动的人都调动起来了。】
【接到任命之后,王铎带着山南道和剑南道的兵马驻扎在了灵感祠,朱玫率领岐州、夏州的兵马屯驻兴平,王重荣、王处存两人则是驻守在了渭北,李复光带着寿州、沧州、以及荆南的兵马、与周岌的兵马一起驻扎在武功,李孝章与拓跋思恭合兵一处共同驻扎于渭桥,程宗楚则驻兵京右。】
【对于唐朝朝廷的这一番调动,黄巢并没有做出什么反应。】
【没多久,朱温带着三千兵马进攻丹州和延州两地的南部地区,并且进军同州。】
【中和二年六月,尚让领兵进攻河中,朱温则是进攻西关并成功获胜,击败了唐朝官员诸葛爽。】
【七月,起义军再度对凤翔发动了进攻,而就在进攻的期间,正好又三十艘运粮船经过了夏阳,朱温直接选择派兵夺船,王重荣收到消息后,立刻带上了三万兵马去救援,朱温见状,自知不能在这上面纠缠,但也并不打算把粮食给唐军——】
【于是,他直接把运粮船全部给凿沉了。】
【从以上这一系列作战动向,不难看出,对于黄巢而言,非常重要的两名将领,就是尚让和朱温。】
【尚让作战有胜有败,不讨论过程,但结果如此;朱温作战,看样子好像是没有什么大败,战绩看起来更好一些——对于黄巢而言,另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就在朱温身上。】
刘彻抽了抽嘴角:“武宁军?又被称作是感化军?这‘感化军’是新的名字吧……起这么个名字,这唐朝朝廷难道是指望徐州的这些士卒和将领,以及节度使,能够被真善美、忠君爱国之情‘感化’?”
那就真是……虽然确实是寄托了美好愿望吧,但也确实是非常让人想要说些什么,但又无言以对了。
感化感化……要是这些藩镇的士卒将领能够被感化,那又怎么会出现那么多动乱?对朝廷发动的、对自己的节度使发动的、对军中的某个将领发动的……
这种情况又不只是发生在徐州,就比如那个忠武军,不就发生了同样的事情?
虽然吧,徐州这个地方好像确实有那么点不太对——算下来,这都发生了多少次兵变动乱了?而且,还是在并不针对性地讲述徐州境况的情况下。
除了庞勋那一次外,其余的徐州的动乱,都是在讲其他事情的时候被牵带出来的。
徐州,风气不太好啊。
但移风易俗,又非一朝一夕之事。
况且在整个天下都大体是这么个风气的情况下,想要让徐州风气改变,那基本上就是不可能的事情。
-
李世民大胆猜测:“朱温投降大唐了?”
黄巢所处情势的转折,其实不是从朱温才开始——虽然还不知道朱温发生了什么事情,但黄巢所处境况的改变是早就开始了。
从黄巢进入长安开始,其实他就已经在逐步走向衰颓了。
没有后续计划、没有完整打算、没有对大局的整体把控和判断、也没有足够的根基……走入长安是黄巢迈向鼎盛的表现,但黄巢的鼎盛时期,也就正是走入长安了。
在这之后,由盛转衰,盛极而衰……王朝逃不过这个定律,这种造反也逃不过这个定律。
当然,说回朱温这件事情,作为在黄巢军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将领,能够被称作是黄巢至关重要的转折,那说明在之后的时间中,朱温也发挥了非常大的作用。
那朱温就不能是直接战死。
虽然死人也可以发挥持久的影响力,但到底不够。
所以,朱温还活着;但是活着的朱温,如果没有什么意外,他在黄巢军中也就是平平稳稳发展。
由此看来,朱温,怕不是真的归降了大唐!
【朱温现在算是和王重荣对上了。】
【但朱温经过一段时间的试探和观察,以及他自己对于如今天下大局的理解和认识,他觉得,自己这样下去不太妙,他觉得黄巢是要不行了,自己要是还跟在黄巢这一边,就是非要留在一艘注定要沉没的船上——这可不是什么明智之举。】
【于是,中和二年九月,王重荣领兵包围了朱温之后没多久,朱温就直接杀了自己军中、黄巢的大将马恭,然后直接向王重荣表示自己愿意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