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跑了吧这小子说得很有道理,监察确实是有效赈灾中的重要一环。
你说没跑题吧,他们又觉得怪怪的。
“李侍郎,您看?”
因为考卷被糊了名誊了卷子,所以他也摸不准是哪位考生写的。
李叙看过后也是很难抉择,他觉得这个考生瞧文章也挺有才的,直接给判跑题好像有些不对。
“找人誊一份送去顺天府,请王相与诸位主考定论吧。”
此次乡试的组织者是王知秋,他也是被陛下举荐来蓉城府监考的。
誊抄的试卷被快马送入京城,王知秋看过这卷子后便知道此人是谁,笑了笑直接就批了个没有跑题的结论。
乡试前三名分别被称为解元、亚元还有经魁。
解元是乡试的第一名称,这个荣誉又被宁源夺了去。
他已经拿了四个第一了,李瑜怀疑他能连中六元。
不过李瑜很为他开心,毕竟他是自己未来小舅子嘛。
亲的。
而亚元则是第二名,这个被个潼川府叫苏墨轩,字文远的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给拿走了。
第三、四、五名统称为经魁,第六名为亚魁。
李瑜就是这个亚魁,说实话他对自己的这个名次很是惊喜,好歹还有一个称呼你说是不?
吴景诚的考运是真的很好,这次乡试他排了个第三十六名,情敌于光则光荣地落榜了。
宁源还特意为他打听了一番,听说就差一个名次于光就能上榜。
果然人的悲欢不能相通。
倒霉的于光干脆连饭都懒得吃了,马车也不愿意坐,直接策马往回赶马儿激起一片灰尘。
吴景诚嘟囔道:“菜就自己多练,给咱们使脸色做什么?”
主考官李叙已经考虑上书,赞誉顺庆知府还有营山知县了。
因为顺庆府居然能够一口气培养出三位孝廉,其中一位还是解元,另外两位更不是什么大户人家的孩子。
这说明什么?
说明这地方的父母官儿当的好啊。
中了举这么大的好事,自然是要好好庆祝庆祝的。
布政使便在蓉城府设宴,款待了这五十位新晋的孝廉。
李瑜观察了这五十位同年,发现他们这些人最小的如自己与景诚,最大的起码都有六十岁的样子了。
心中不由地自得外加感叹,你说自己莫不是神童?
可上辈子也没考进清华北大啊!
他哪里知道若不是王知秋暗中保他,他连个院试也不一定过得去。
回到县城自然又是一番风光无限,李瑜的箱子里又进了五百两碎银,铜板不好放所以就拿去钱庄换了碎银。
县里的首富白老爷,甚至还送了他与吴景诚一人一套宅子,还是三进院的那种大宅子。
人牙子还免费送上伺候奴仆,街坊邻居也是有什么都往李家送,街边的屠夫都将最新鲜的肉送到李家。
给钱都不要,张三娘硬塞人家还直接跑了。
本来是可以去宁家下聘的,但是李瑜想着离会试就剩几个月就,等考中了会试再去提亲岂不是更好?
谁知这一等就等出了问题,那个一个铜板束修都没出过的沈家人找上门来,要求李瑜认祖归宗改姓沈。
李家族长的厅堂上,两族人你瞪我我瞪你谁也不让谁,仿佛下一秒就要扭打在一起干一仗一般。
族长李达满脸不悦:“当年让瑜小子改姓是过了官府文书的,如今你们凭什么要上门来认?”
李家众人满是气愤,纷纷指责道:“是啊凭什么?”
虽然李瑜读书他们没出钱,可最起码他们接纳了这孩子,默认他的名字上在了李氏族谱之中。
那时就默认这孩子成不成才,都能进他们李氏的祠堂,享受他们李氏后人的香火供奉。
沈家带给这孩子的,又是什么呢?
凭什么来抢?
沈丛也是满脸的坚决:“当年的事儿确实是沈家老人不对,可到底我沈家才是瑜小子的根基啊。”
“我们乃是血脉至亲啊。”
两边人吵的互不相让,最后只好找当事人的找当事人,顺道去县衙叫知县大人过来说句公道话。
也不怪他们争得狗血淋头,为了鼓励百姓们读书为官,朝廷颁布了许多有功名之人的福利。
那些发米发油发肉的小好处没啥说得。
可其中举人除了免除四男丁的徭役,名下还有四百亩田地可以免除赋税,这在以粮为天的农耕时代可是大福利。
族里可以将徒弟记入举人名下,由此可以逃脱一大笔赋税。
自然沈氏一族想要认回他,而李氏一族也不想放手。
沈家没有直接去寻李瑜,而是去了李家村找族长说话。
这边接到消息的李纲,忙从县衙回家然后带着家人赶过去。
路上他见李瑜抿着唇满脸不高兴,便知道他是不愿意改回沈姓的,于是便温言出声劝说道。
“认祖归宗不忘亲父也是美德,爹觉得你就改回沈姓也好,这对你的仕途好啊孩子。”
万一一个忘根的名声落下来,如今又是陛下最看重考生品行的时候……
李瑜目光坚定:“不认,儿子就是姓李这辈子就是不做官,做一辈子教书先生儿子也不姓沈。”
跟着母亲进了李家开始,他就发过誓不会让沈家占到自己,哪怕是一丁点儿的好处。
李纲却再次劝道:“你和宁家的亲事说得都差不多了,若是因为此事黄了,得不偿失啊儿啊……”
姓什么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相处这么多年的情谊。
姓啥不是他儿啊?
“黄了就黄了!”
李瑜想到自家那貌美动人的未婚妻,嘴角动了动还是坚定道。
“分不清是非的人家,结不了亲兴许还是好事一件呢。”
他就是打一辈子的光棍,也绝对不如沈家的愿。
“对,咱们不改,咱们就姓李。”
张三娘擦了擦眼角的泪,坚定不移地支持自己儿子。
“当年他们自己不要瑜儿,如今见有好处又想上门来抢,瑜儿六岁起就再没吃过沈家的饭。
偶尔拿几个鸡蛋过来装样,我也是折了钱还给他们的,他们也从来没说过不要这种话。
我的孩子又不是物件,凭什么他们想要就要不要就不要?
想让孩子认祖归宗也行,俗话说生恩更比养恩重,叫他们把瑜儿从小到大的吃穿用度翻十番还回来再说。”
旦儿今年擦着底过了院试,自己三个儿子其中两个都有了功名,小的那个先生说天分也很好。
本以为自己是熬到头了,没想到那家人还时不时过来恶心自己。
李瑜:“……娘,翻十倍也不行,他们真的会凑钱还给父亲的,咱们只要咬死了不改就可以了。”
给点钱就能换个举人老爷,那帮人简直笑都要笑死了。
他名下又没有地,对族里的人来说就是最好的漏税工具。
“三娘,瑜儿,你们不要意气用事嘛……”
李纲是真心为孩子的前程想,还想说什么就被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打断,只见李瑜的祖母王氏扑倒在马车前大喊。
“我可怜的儿啊,死了以后连自己的骨血都保不住啊,只能在天上眼睁睁看着自己儿子叫别人爹啊……”